极耳错位控制方法及卷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626858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0 16:28
本申请涉及极耳错位控制方法及卷绕装置。极耳错位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20,获取卷针从第一计时零点到T1时刻所转过的第一角度值θ1,所述T1时刻为检测到即将卷绕于卷针的第一极耳的这一时刻,步骤S40,判断所述第一角度值θ1是否等于第一预设值θ01,如果是,重复步骤S20,反之,进入步骤S60,步骤S60,调节喷涂于电极组件的涂层的厚度。上述方法以第一极耳为例,当第一极耳存在错位现象,通过控制喷涂在电极组件的涂层的厚度,以调节卷针转过相同角度时第一极片卷绕于卷针的长度不同,从而使得第一极耳的位置向预想的方向产生偏移,进而使得第一极耳的错位得到纠正。

Polar Ear Dislo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Winding Device

This application relates to the control method of polar ear dislocation and winding device. Polar ear dislocation control method includes: Firstly, acquiring the first angle value theta 1 of the needle from the first timing zero to the time of T1. To detect the moment that the needle will be wound around the first polar ear at the time of T1, Fifty-four determines whether the first angle value theta 1 is equal to the first preset value theta 01, and if so, repeat 20, otherwise, enter 60, 60, and vice versa. Adjust the thickness of the coating sprayed on the electrode assembly. Taking the first ear as an example, by controll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coating sprayed on the electrode assembly to adjust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ear coiling around the needle at the same angle, the position of the first ear is offset in the desired direction, and the dislocation of the first ear is correct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耳错位控制方法及卷绕装置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制造
,尤其涉及极耳错位控制方法及卷绕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电极组件的能量密度,通常将电极组件的尺寸做的相对较大。对于卷绕式的电极组件而言,则需要增加极片卷绕的圈数,从而提高卷绕式电极组件的能量密度。通常,极片上未涂覆活性物质浆料的部分经过切制形成极耳,在极片的卷绕过程中,各极耳层叠在一起。然而,当极片的卷绕圈数增多时,极耳层叠时就会出现明显的错位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极耳错位控制方法及卷绕装置,能够改善卷绕过程中极耳的错位现象。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极耳错位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20,获取卷针从第一计时零点到T1时刻所转过的第一角度值θ1,所述T1时刻为检测到即将卷绕于卷针的第一极耳的这一时刻;步骤S40,判断所述第一角度值θ1是否等于第一预设值θ01,如果是,重复步骤S20,反之,进入步骤S60;步骤S60,调节喷涂于电极组件的涂层的厚度;和/或步骤S20’,获取卷针从第二计时零点到T2时刻所转过的第二角度值θ2,所述T2时刻为检测到即将卷绕于卷针的第二极耳的这一时刻;步骤S40’,判断所述第二角度值θ2是否等于第二预设值θ02,如果是,重复步骤S20’,反之,进入步骤S60’;步骤S60’,调节喷涂于电极组件的涂层的厚度。可选地,在所述步骤S40之后还包括:步骤S42,判断所述第一角度值θ1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值θ01,如果是,进入步骤S44,反之,进入步骤S46;步骤S44,减小所述涂层的厚度;步骤S46,增大所述涂层的厚度;和/或在所述步骤S40’之后还包括:步骤S42’,判断所述第二角度值θ2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值θ02,如果是,进入步骤S44’,反之,进入步骤S46’;步骤S44’,减小所述涂层的厚度;步骤S46’,增大所述涂层的厚度。可选地,在所述步骤S60和/或步骤S60’中,涂层喷涂在电极组件的隔离膜上,所述调节喷涂于电极组件的涂层的厚度具体为调节喷涂于隔离膜上的涂层的厚度。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采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极耳错位控制方法加工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检测部,用于检测即将卷绕于卷针上的第一极耳;第一处理部,用于获取卷针从第一计时零点到T1时刻所转过的第一角度值θ1,以及用于判断所述第一角度值θ1是否等于第一预设值θ01,所述T1时刻为检测到即将卷绕于卷针的第一极耳的这一时刻;第一喷涂部,用于向电极组件喷涂涂层;以及第一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喷涂部的喷涂量,以调节涂层的厚度,其中,所述第一处理部、所述第一检测部、所述第一喷涂部以及所述第一控制部通信连接,和/或第二检测部,用于检测即将卷绕于卷针上的第二极耳;第二处理部,用于获取卷针从第二计时零点到T2时刻所转过的第二角度值θ2,以及用于判断所述第二角度值θ2是否等于第二预设值θ02,所述T2时刻为检测到即将卷绕于卷针的第二极耳的这一时刻;第二喷涂部,用于向电极组件喷涂涂层;以及第二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喷涂部的喷涂量,以调节涂层的厚度,其中,所述第二处理部、所述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二喷涂部以及所述第二控制部通信连接。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判断部,用于判断所述第一角度值θ1是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θ01,所述第一判断部与所述第一控制部通信连接,当所述第一角度值θ1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θ01时,所述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喷涂部减小喷涂量;当所述第一角度值θ1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θ01时,所述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喷涂部增大喷涂量。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判断部,用于判断所述第二角度值θ2是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值θ02,所述第二判断部与所述第二控制部通信连接,当所述第二角度值θ2小于所述第二预设值θ02时,所述第二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喷涂部减小喷涂量;当所述第二角度值θ2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θ02时,所述第二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喷涂部增大喷涂量。可选地,所述第一喷涂部与所述第二喷涂部共用同一个喷涂机构。可选地,所述第一喷涂部和所述第一检测部沿第一极片的延伸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一喷涂部比所述第一检测部更靠近卷针,和/或所述第二喷涂部和所述第二检测部沿第二极片的延伸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二喷涂部比所述第二检测部更靠近卷针。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张力调节部,所述第一张力调节部用于调节第一极片的张力,和/或还包括第二张力调节部,所述第二张力调节部用于调节第二极片的张力。可选地,所述第一检测部与所述第二检测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光电传感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极耳错位控制方法,以第一极耳为例,该方法通过获取到的卷针转过的第一角度值θ1,并将第一角度值θ1与第一预设值θ01比较来判断第一极耳是否存在错位现象,如果第一角度值θ1与第一预设值比较θ01相等,则说明即将卷绕于卷针的第一极耳未出现错位现象,如果第一角度值θ1与第一预设值比较θ01存在差值,则说明第一极耳存在错位现象,此时,通过控制喷涂在电极组件的涂层的厚度,以调节卷针转过相同角度时第一极片卷绕于卷针的长度不同,从而使得第一极耳的位置向预想的方向产生偏移,进而使得第一极耳的错位得到纠正。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极耳错位控制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极耳错位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极耳错位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错位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卷绕装置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卷绕装置;102-第一检测部;104-第一喷涂部;106-卷针;108-第二检测部;110-第一张力调节部;110a-张紧辊;112-第二张力调节部;114-第一隔离膜张力调节部;116-第二隔离膜张力调节部;202-第一极片;204-第二极片;206-第一隔离膜;208-第二隔离膜。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极耳错位控制方法,该极耳错位控制方法用于缓解极耳错位现象的发生,确保层叠后的极耳相对集中、整齐。以第一极耳为例,该控制方法具体包括:步骤S20,获取卷针从第一计时零点到T1时刻所转过的第一角度值θ1,其中,T1时刻为检测到即将卷绕于卷针的第一极耳的这一时刻。通常情况下,第一极耳通过模切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极片上,卷针每转动一周,相应长度的第一极片则被卷绕在了卷针上,该相应长度的第一极片可以包括一个第一极耳,也可以包括两个第一极耳,卷绕后,各第一极耳叠置。容易理解的,在卷针卷绕的过程中,由于卷针每转动一周,相应长度的一段第一极片被卷绕在了卷针上,因此,对于即将被卷绕的下一段第一极片而言,其能够在卷针上卷绕一周的长度也在逐渐增加。第一计时零点可以是卷针开始转动一周的行程的起始点处,也可以是其它位置处,针对第一计时零点的设置时刻的不同,只需改变第一预设值θ01即可,当第一角度值θ1被获取,即可进入步骤S40。步骤S40为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耳错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20,获取卷针从第一计时零点到T1时刻所转过的第一角度值θ1,所述T1时刻为检测到即将卷绕于卷针的第一极耳的这一时刻;步骤S40,判断所述第一角度值θ1是否等于第一预设值θ01,如果是,重复步骤S20,反之,进入步骤S60;步骤S60,调节喷涂于电极组件的涂层的厚度;和/或步骤S20’,获取卷针从第二计时零点到T2时刻所转过的第二角度值θ2,所述T2时刻为检测到即将卷绕于卷针的第二极耳的这一时刻;步骤S40’,判断所述第二角度值θ2是否等于第二预设值θ02,如果是,重复步骤S20’,反之,进入步骤S60’;步骤S60’,调节喷涂于电极组件的涂层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耳错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20,获取卷针从第一计时零点到T1时刻所转过的第一角度值θ1,所述T1时刻为检测到即将卷绕于卷针的第一极耳的这一时刻;步骤S40,判断所述第一角度值θ1是否等于第一预设值θ01,如果是,重复步骤S20,反之,进入步骤S60;步骤S60,调节喷涂于电极组件的涂层的厚度;和/或步骤S20’,获取卷针从第二计时零点到T2时刻所转过的第二角度值θ2,所述T2时刻为检测到即将卷绕于卷针的第二极耳的这一时刻;步骤S40’,判断所述第二角度值θ2是否等于第二预设值θ02,如果是,重复步骤S20’,反之,进入步骤S60’;步骤S60’,调节喷涂于电极组件的涂层的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错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40之后还包括:步骤S42,判断所述第一角度值θ1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值θ01,如果是,进入步骤S44,反之,进入步骤S46;步骤S44,减小所述涂层的厚度;步骤S46,增大所述涂层的厚度;和/或在所述步骤S40’之后还包括:步骤S42’,判断所述第二角度值θ2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值θ02,如果是,进入步骤S44’,反之,进入步骤S46’;步骤S44’,减小所述涂层的厚度;步骤S46’,增大所述涂层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错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60和/或步骤S60’中,所述涂层喷涂在电极组件的隔离膜上,所述调节喷涂于电极组件的涂层的厚度具体为调节喷涂于隔离膜上的涂层的厚度。4.一种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采用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极耳错位控制方法加工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检测部,用于检测即将卷绕于卷针上的第一极耳;第一处理部,用于获取所述卷针从第一计时零点到T1时刻所转过的第一角度值θ1,以及用于判断所述第一角度值θ1是否等于第一预设值θ01,所述T1时刻为检测到即将卷绕于卷针的第一极耳的这一时刻;第一喷涂部,用于向电极组件喷涂涂层;以及第一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喷涂部的喷涂量,以调节所述涂层的厚度,其中,所述第一处理部、所述第一检测部、所述第一喷涂部以及所述第一控制部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艺若李国栋廖能武梁衍学常洪文谢超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