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57902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6 0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交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缆车的车厢单次乘坐的人员有限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包括与水平面呈一定夹角的两根爬升轨道、列车、用于连接列车和爬升轨道的两个驱动装置。其中,两个驱动装置分别与列车的两端固定连接,并且每一个驱动装置都通过行走轮与一根爬升轨道滚动接触。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交通系统通过使列车沿爬升轨道的延伸方向横向移动,能够适当地增加列车的长度,从而能够加列车的单次载客量。

Lateral climbing traffic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raffic equipment, and specifically provides a lateral climbing traffic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imited number of passengers in a single carriage of an existing cable ca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lateral climbing traffic system, which comprises two climbing tracks, trains and two driving devices for connecting trains and climbing tracks at a certain angle to the horizontal plane. The two driving devices are fixed to the two ends of the train respectively, and each driving device is in rolling contact with a climbing track through a walking wheel. Therefore,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increase the length of the train appropriately by making the train move horizontally along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he climbing track, thereby increasing the single passenger load of the tra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
本技术属于交通设备
,具体提供一种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缆车是一种提升或下放人员和货物的运输机械。它多用作工矿区、城市或风景游览区的交通工具。其主要包括驱动机、钢丝绳、车厢和轨道。其中,轨道铺设在地表并有一定坡度。车厢悬吊在轨道的下方。驱动机固定地设置在地面上,用于带动钢丝绳并因此牵引车厢在轨道上运行。但是,现有缆车的车厢单次乘坐的人员非常有限,难以满足人流量较大的景区。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缆车的车厢单次乘坐的人员有限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所述交通系统包括:爬升轨道,其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列车,其悬吊在所述爬升轨道的下方或位于所述爬升轨道的上方,并能够沿所述爬升轨道的延伸方向横向移动;驱动装置,其用于驱动所述列车运动。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本体,其与所述列车相连接;行走轮,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且与所述爬升轨道滚动接触;动力单元,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轮转动。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行走轮是齿轮,所述爬升轨道沿其延伸方向设置有与所述齿轮相啮合的齿条。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用于制动所述行走轮的刹车装置。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电机。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爬升轨道至少为两条,并且所有的所述爬升轨道都平行设置;所述驱动装置为多个,每一个所述驱动装置对应一条所述爬升轨道。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交通系统还包括多根立柱,所述立柱的顶端与所述爬升轨道固定连接,所述立柱的底端固定连接到基体上。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爬升轨道的两端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行走轮脱离所述爬升轨道的止挡构件。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止挡构件包括能够与所述驱动装置接触的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用以减缓所述驱动装置对所述止挡构件的冲击。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爬升轨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列车对接的车站。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列车沿爬升轨道的延伸方向横向移动,能够适当地增加列车的长度,从而能够加列车的单次载客量。进一步,通过使列车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一根爬升轨道滑动连接,使得列车在长度增加的前提下也能够保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不会发生左右晃动给乘坐人员带来不适。同时,在列车移动的过程中,乘坐人员还可以在列车内行走,便于乘客欣赏美景,优化了乘客的乘坐体验。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悬挂式空铁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的效果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轨道单元搬运悬挂式空铁时的效果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提梁车的第一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提梁车的第二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蓄能装置的效果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1、高海拔轨道;11、第一对接位;2、低海拔轨道;21、第二对接位;3、爬升轨道;31、齿条;4、轨道单元;5、立柱;6、提梁车;61、本体;62、齿轮;63、L形机械臂;64、限位传感器;7、蓄能装置;71、固定基体;711、定滑轮;72、配重装置;721、动滑轮;73、第一牵引索;74、雕塑;75、水泵;8、限速卷盘;81、第二牵引索;9、悬挂式空铁。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节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附图中的各部件之间是按一定比例关系绘制的,但是这种比例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主要包括高海拔轨道1、低海拔轨道2、爬升轨道3、轨道单元4、立柱5、作为转运装置的提梁车6和蓄能装置7。其中,高海拔轨道1位于海拔较高的位置,其上设置有第一对接位11;低海拔轨道2位于海拔较低的位置,其上设置有第二对接位21。爬升轨道3倾斜设置,与水平面具有夹角,该夹角是0°到90°之间的任意值。爬升轨道3的第一端通向高海拔轨道1,与第一对接位11对准;爬升轨道3的第二端通向低海拔轨道2,与第二对接位21对准。轨道单元4能够沿爬升轨道3的延伸方向横向移动,并选择地嵌入第一对接位11或第二对接位21中,与高海拔轨道1或低海拔轨道2对接。轨道单元4与高海拔轨道1或低海拔轨道2对接之后,悬挂式空铁9能够沿高海拔轨道1或低海拔轨道2的延伸方向行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爬升轨道3和轨道单元4之间不仅限于垂直关系一种,两者之间的夹角还可以是0°到90°之间的任意值。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使轨道单元4选择性地与高海拔轨道1或低海拔轨道2的两端对接,从而省去图1中所示的第一对接位11和第二对接位21。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轨道单元4可以采用任意可行的方式与高海拔轨道1或低海拔轨道2对接。示例性地,设置两根单独的立柱5,该两根立柱5之间的距离正好等于轨道单元4的长度,并且两根立柱5的顶端设置有允许轨道单元4滑动的滑轨,以便轨道单元4的两端能够被两根立柱5支撑。当轨道单元4沿爬升轨道3移动到两根立柱5上时,轨道单元4的两端正好分别与高海拔轨道1或低海拔轨道2对接。进一步,立柱5上还设置有电动锁止装置(例如液压推杆)用于锁定轨道单元4,防止轨道单元4与高海拔轨道1或低海拔轨道2对接之后发生晃动、位移。进一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爬升轨道3的数量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两根,其还可以是三根、四根、五根等。如图2所示,高海拔轨道1、低海拔轨道2和爬升轨道3分别通过立柱5固定到地基上。具体地,高海拔轨道1通过立柱5固定到山顶或其他海拔较高的位置,低海拔轨道2通过立柱5固定到山脚或其他海拔较低的位置,爬升轨道3通过立柱5固定到山体的斜坡上。提梁车6被设置在爬升轨道3上,用于夹持并转运轨道单元4。蓄能装置7设置在山顶或其他海拔较高的位置,并且与提梁车6相连接。蓄能装置7能够在提梁车6向低海拔轨道2移动时储存重力势能,向高海拔轨道1移动时释放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系统包括:爬升轨道,其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列车,其悬吊在所述爬升轨道的下方或位于所述爬升轨道的上方,并能够沿所述爬升轨道的延伸方向横向移动;驱动装置,其用于驱动所述列车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系统包括:爬升轨道,其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列车,其悬吊在所述爬升轨道的下方或位于所述爬升轨道的上方,并能够沿所述爬升轨道的延伸方向横向移动;驱动装置,其用于驱动所述列车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本体,其与所述列车相连接;行走轮,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且与所述爬升轨道滚动接触;动力单元,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轮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是齿轮,所述爬升轨道沿其延伸方向设置有与所述齿轮相啮合的齿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用于制动所述行走轮的刹车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向爬升的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鑫敏张敏武长虹司小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空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