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红美专利>正文

一种节能型电动车的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36114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9 06: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节能型电动车的减震结构,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包括座椅减震装置,所述座椅减震装置的左侧设置有把手减震装置,座椅减震装置包括车架、固定箱、第一弹簧、座椅、第一连接杆、第一销轴和第二连接杆,车架的上表面的固定连接有固定箱。该节能型电动车的减震结构,通过车架设置的轴承、连接板和把手的配合,能够使电动在行驶过程更好的掌握方向,通过连接板设置的移动块、第二弹簧、移动板、第二减震弹簧、减震器、第二滑块和第二滑槽的配合,能够有效增强把手与滑轮之间的减震效果,通过第二弹簧的作用,达到了把手可以连接滑轮之间的减震效果更强的优点,解决了电动车把手和滑轮之间的减震效果不强的问题。

A Shock Absorption Structure of Energy-saving Electric Vehicl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shock absorption structure of an energy-saving electric vehicle,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n electric vehicle, including a seat shock absorption device. The left side of the seat shock absorption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handle shock absorption device. The seat shock absorption device includes a frame, a fixing box, a first spring, a seat, a first connecting rod, a first pin shaft and a second connecting rod.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frame is fixed with a fixing box. The shock absorption structure of the energy-saving electric vehicle can make the electric vehicle better grasp the direction in the driving process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bearings, connecting plates and handles set on the frame.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moving blocks, second springs, moving plates, second shock absorption springs, shock absorbers, second sliders and second chutes set on the connecting plates, the shock absorption effect between the handles and pulleys can be effectively enhanced. Through the function of the second spring, it achieves the advantage that the handle can connect the pulleys, and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shock absorption effect between the handles and pulleys of electric vehicles is not stro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型电动车的减震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车
,具体为一种节能型电动车的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以电力为动力的四轮代步车,多为公园游览观光车及老年代步车,残疾代步车,电动四轮车是以电池为动力源,电池主要有铅酸电池和锂电池,电动四轮代步车在国际上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操作简单,安全稳定,其性能大大优越于电动三轮车及四轮机动车。随着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汽车越来越多,由于道路经常堵塞,所以经常会选择电动车出行,方便快捷,但是在市场普遍的电动车在骑行过程中减震效果不够好,为此提供出一种减震效果强的电动车,提高电动车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型电动车的减震结构,具备减震效果强的优点,解决了电动车减震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节能型电动车的减震结构,包括座椅减震装置,所述座椅减震装置的左侧设置有把手减震装置,所述座椅减震装置包括车架、固定箱、第一弹簧、座椅、第一连接杆、第一销轴和第二连接杆,所述车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座椅,所述座椅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固定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座椅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销轴,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底端与第二连接杆的顶端通过第一销轴固定铰接。所述把手减震装置包括连接板、空腔、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移动板、第二弹簧、移动块、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减震柱、第一减震弹簧、把手、减震器、第二减震弹簧、滑轮、第二销轴、支撑杆、轴承和固定板,所述车架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的上方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端贯穿轴承的内圈并延伸至轴承的下方,且连接板的外表面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连接板的上方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底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柱,所述减震柱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减震在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顶端与把手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底端与连接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减震柱的底端贯穿连接板并延伸至空腔内部,所述减震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与空腔相适配的移动块,所述空腔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移动块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空腔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位于第一滑槽的正下方,所述移动板底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底端贯穿连接板并延伸至轴承的下方,所述车架底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减震器的底面与支撑杆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每个所述固定板的下方均设置有第二销轴,每个所述固定板的底面均通过第二销轴固定铰接有滑轮。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块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滑槽相适配的第一滑块,且第一滑块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使减震柱在利用第一减震弹簧移动时,移动块利用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移动实现更好的减震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板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槽相适配的第二滑块,且第二滑块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的内部,使把手与连接板之间的减震效果更强。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器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竖直长度值小于减震器的竖直长度值,使滑轮通过减震器与连接板之间减震效果更明显。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竖直长度值大于第二连接杆的竖直长度值,所述移动板的水平长度值与移动块的水平长度值相同,防止座椅在利用第一弹簧减震时效果不明显,也使座椅的固定更加牢固。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的竖直长度值小于减震器的竖直长度值,所述减震柱的竖直长度值小于减震器的竖直长度值,使把手与连接板和滑轮之间的减震效果更加明显和增强。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该节能型电动车的减震结构,通过固定箱设置的第一弹簧、座椅、第一连接杆、第一销轴和第二连接杆的配合,能够使座椅减震效果更加明显,通过第一销轴的作用,达到了座椅在行驶过程中稳定的优点,解决了电动车座椅减震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通过把手设置的第一减震弹簧、减震柱和连接板的配合,能够有效增强把手在行驶过程中减震,通过第一减震弹簧的作用,达到了把手在骑行过程中的减震效果,解决了电动车行驶中把手减震效果不明显的问题。2、该节能型电动车的减震结构,通过车架设置的轴承、连接板和把手的配合,能够使电动在行驶过程更好的掌握方向,通过连接板设置的移动块、第二弹簧、移动板、第二减震弹簧、减震器、第二滑块和第二滑槽的配合,能够有效增强把手与滑轮之间的减震效果,通过第二弹簧的作用,达到了把手可以连接滑轮之间的减震效果更强的优点,解决了电动车把手和滑轮之间的减震效果不强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连接板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连接板的正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B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座椅减震装置、101车架、102固定箱、103第一弹簧、104座椅、105第一连接杆、106销轴、107第二连接杆、2把手减震装置、201连接板、202空腔、203第一滑槽、204第二滑槽、205移动板、206第二弹簧、207移动块、208第一滑块、209第二滑块、210减震柱、211第一减震弹簧、212把手、213减震器、214第二减震弹簧、215滑轮、216固定板、217支撑杆、218轴承、219固定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节能型电动车的减震结构,包括座椅减震装置1,座椅减震装置1的左侧设置有把手减震装置2,座椅减震装置1包括车架101、固定箱102、第一弹簧103、座椅104、第一连接杆105、第一销轴106和第二连接杆107,车架1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箱102,固定箱102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03,第一弹簧10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座椅104,座椅104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05,固定箱1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07,座椅104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销轴106,第一连接杆105的底端与第二连接杆107的顶端通过第一销轴106固定铰接,第一连接杆105的竖直长度值大于第二连接杆107的竖直长度值,移动板205的水平长度值与移动块207的水平长度值相同,防止座椅104在利用第一弹簧103减震时效果不明显,也使座椅104的固定更加牢固。把手减震装置2包括连接板201、空腔202、第一滑槽203、第二滑槽204、移动板205、第二弹簧206、移动块207、第一滑块208、第二滑块209、减震柱210、第一减震弹簧211、把手212、减震器213、第二减震弹簧214、滑轮215、第二销轴216、支撑杆217、轴承218和固定板219,车架10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轴承218,轴承218的上方设置有连接板201,连接板201的底端贯穿轴承218的内圈并延伸至轴承218的下方,且连接板201的外表面与轴承218的内圈固定连接,连接板20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202,连接板201的上方设置有把手212,把手212底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柱210,减震柱210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减震在弹簧211,第一减震弹簧211的顶端与把手212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一减震弹簧211的底端与连接板2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减震柱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能型电动车的减震结构,包括座椅减震装置(1),所述座椅减震装置(1)的左侧设置有把手减震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减震装置(1)包括车架(101)、固定箱(102)、第一弹簧(103)、座椅(104)、第一连接杆(105)、第一销轴(106)和第二连接杆(107),所述车架(1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箱(102),所述固定箱(102)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03),所述第一弹簧(10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座椅(104),所述座椅(104)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05),所述固定箱(1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07),所述座椅(104)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销轴(106),所述第一连接杆(105)的底端与第二连接杆(107)的顶端通过第一销轴(106)固定铰接;所述把手减震装置(2)包括连接板(201)、空腔(202)、第一滑槽(203)、第二滑槽(204)、移动板(205)、第二弹簧(206)、移动块(207)、第一滑块(208)、第二滑块(209)、减震柱(210)、第一减震弹簧(211)、把手(212)、减震器(213)、第二减震弹簧(214)、滑轮(215)、第二销轴(216)、支撑杆(217)、轴承(218)和固定板(219),所述车架(10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轴承(218),所述轴承(218)的上方设置有连接板(201),所述连接板(201)的底端贯穿轴承(218)的内圈并延伸至轴承(218)的下方,且连接板(201)的外表面与轴承(218)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20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202),所述连接板(201)的上方设置有把手(212),所述把手(212)底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柱(210),所述减震柱(210)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减震在弹簧(211),所述第一减震弹簧(211)的顶端与把手(212)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弹簧(211)的底端与连接板(2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减震柱(210)的底端贯穿连接板(201)并延伸至空腔(202)内部,所述减震柱(21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与空腔(202)相适配的移动块(207),所述空腔(202)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一滑槽(203),所述移动块(207)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206),所述第二弹簧(20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板(205),所述空腔(202)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204),且第二滑槽(204)位于第一滑槽(203)的正下方,所述移动板(205)底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器(213),所述减震器(213)的底端贯穿连接板(201)并延伸至轴承(218)的下方,所述车架(101)底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217),所述减震器(213)的底面与支撑杆(217)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19),每个所述固定板(219)的下方均设置有第二销轴(216),每个所述固定板(219)的底面均通过第二销轴固定铰接有滑轮(2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型电动车的减震结构,包括座椅减震装置(1),所述座椅减震装置(1)的左侧设置有把手减震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减震装置(1)包括车架(101)、固定箱(102)、第一弹簧(103)、座椅(104)、第一连接杆(105)、第一销轴(106)和第二连接杆(107),所述车架(1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箱(102),所述固定箱(102)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03),所述第一弹簧(10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座椅(104),所述座椅(104)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05),所述固定箱(1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07),所述座椅(104)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销轴(106),所述第一连接杆(105)的底端与第二连接杆(107)的顶端通过第一销轴(106)固定铰接;所述把手减震装置(2)包括连接板(201)、空腔(202)、第一滑槽(203)、第二滑槽(204)、移动板(205)、第二弹簧(206)、移动块(207)、第一滑块(208)、第二滑块(209)、减震柱(210)、第一减震弹簧(211)、把手(212)、减震器(213)、第二减震弹簧(214)、滑轮(215)、第二销轴(216)、支撑杆(217)、轴承(218)和固定板(219),所述车架(10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轴承(218),所述轴承(218)的上方设置有连接板(201),所述连接板(201)的底端贯穿轴承(218)的内圈并延伸至轴承(218)的下方,且连接板(201)的外表面与轴承(218)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20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202),所述连接板(201)的上方设置有把手(212),所述把手(212)底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柱(210),所述减震柱(210)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减震在弹簧(211),所述第一减震弹簧(211)的顶端与把手(212)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弹簧(211)的底端与连接板(2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减震柱(210)的底端贯穿连接板(201)并延伸至空腔(202)内部,所述减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红美
申请(专利权)人:张红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