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0948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5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胶体结构,包括胶本体,及分别位于胶本体两侧的保护膜和离型膜,其中,所述离型膜包括离型膜本体、以及与所述离型膜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一撕离部,所述离型膜本体覆盖所述胶本体一侧的表面,且二者形状相同,所述第一撕离部具有第一边,所述第一边为与所述第一撕离部和所述离型膜本体交界处的第一连接线相对的边,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长度,改变目前直角连接设置带来的应力集中,在撕膜时作用在连接处的应力有效分散在连接线各处,避免了连接处应力集中导致撕膜过程中膜层破裂的情况。保护膜的设置带来的效果同离型膜的设置。

A Colloidal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lloid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rubber body and a protective film and a release film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rubber body, respectively. The release film comprises a release film body and a first tear part formed in one body of the release film. The release film body covers the surface of one side of the rubber body, and the two shapes are the same. The first tear part has the first tear part. The first edge is opposite to the first connection line at the junction of the first tear part and the membrane body.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edge is less than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connection line.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caused by the current rectangular connection setting is changed, and the stress acting on the connection is effectively dispersed throughout the connection line during tearing, thus avoiding the tear film caused by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t the junction. Membrane rupture during the process. The effect of the protective film setting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separating film set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胶体结构
本申请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胶体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0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以其自发光、全固态、高对比度、可弯曲等优点,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型显示器件。目前OLED面板显示领域无背光模组,玻璃强度非常弱,模组强度相应较弱,因此在出货前均会在面板后附着胶带。在撕离胶带膜层时通常会存在胶带膜层易断的问题,基于目前的需求需要改进胶体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膜层易撕裂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胶体结构。本技术涉及一种胶体结构,包括胶本体,及分别位于胶本体两侧的保护膜和离型膜,其中,所述离型膜包括离型膜本体、以及与所述离型膜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一撕离部,所述离型膜本体覆盖所述胶本体一侧的表面,且二者形状相同,所述第一撕离部具有第一边,所述第一边为与所述第一撕离部和所述离型膜本体交界处的第一连接线相对的边,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长度;和/或,所述保护膜包括保护膜本体、以及与所述保护膜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二撕离部,所述保护膜本体覆盖所述胶本体另一侧的表面,且二者形状相同,所述第二撕离部具有第四边,所述第四边为与所述第二撕离部和所述保护膜本体交界处的第二连接线相对的边,所述第四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线的长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撕离部还具有第二边和第三边,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三边相对,所述第二边和/或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线阶梯过渡连接;和/或,所述第二撕离部还具有第五边和第六边,所述第五边和所述第六边相对,所述第五边和/或所述第六边与所述第二连接线阶梯过渡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撕离部还具有第二边和第三边,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三边相对,所述第二边和/或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夹角为钝角;和/或,所述第二撕离部还具有第五边和第六边,所述第五边和所述第六边相对,所述第五边和/或所述第六边与所述第二连接线的夹角为钝角。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撕离部还具有第二边和第三边,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三边相对,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线阶梯过渡连接,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线圆角过渡连接;和/或,所述第二撕离部还具有第五边和第六边,所述第五边和所述第六边相对,所述第五边与所述第二连接线阶梯过渡连接,所述第六边与所述第二连接线圆角过渡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阶梯包括至少1个小阶梯,所述小阶梯的横纵比例为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阶梯和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阶梯的横纵比例不同;和/或,所述第五边与所述第二连接线的阶梯和所述第六边与所述第二连接线的阶梯的横纵比例不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离型膜或所述保护膜的材料可以为PET或PU或亚克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离型膜的厚度大于等于0.05mm且小于等于0.1mm,所述保护膜的厚度大于等于0.05mm且小于等于0.1mm,所述离型膜的断裂伸长率大于等于140%,所述保护膜的断裂伸长率大于等于14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离型膜或保护膜撕除的拉伸力大于所述离型膜或所述保护膜与胶本体的黏着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离型膜的拉伸强度≥180Mpa,所述保护膜材料的拉伸强度≥180Mpa。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胶体结构,包括胶本体,及分别位于胶本体两侧的保护膜和离型膜,其中,所述离型膜包括离型膜本体、以及与所述离型膜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一撕离部,所述离型膜本体覆盖所述胶本体一侧的表面,且二者形状相同,所述第一撕离部具有第一边,所述第一边为与所述第一撕离部和所述离型膜本体交界处的第一连接线相对的边,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长度,改变目前直角连接设置带来的应力集中,消除直角带来的尖锐力,在撕膜时作用在连接处的应力有效分散在连接线各处,避免了连接处应力集中导致撕膜过程中膜层破裂的情况。保护膜的设置带来的效果同离型膜的设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胶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离型膜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离型膜层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离型膜层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胶带结构100包括依次层叠的保护膜110,胶黏层120,缓冲层130和离型膜140,其中胶本体150包括缓冲层130和胶黏层120。离型膜本体覆盖所述胶本体一侧的表面,且二者形状相同。保护膜本体覆盖所述胶本体另一侧的表面,且二者形状相同。需要说明的是,缓冲层130可以为泡棉或复合材料,缓冲层130不限于上述两种材料,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的材料都可以作为缓冲层。离型膜和保护膜的材料可以为PET或PU或亚克力。研究人员发现,需要贴附胶带时,将离型膜140与胶本体150分开,以贴附在显示面板上,但在撕离时由于直角受力处应力过度集中,分散不出去,导致在连接处断裂。为避免受力集中,经过多次实验发现,改变直角过渡连接,可以将此处撕膜时产生的应力分散出去,进行力的转移,避免膜层撕裂的情况产生。请参考图2,离型膜200包括离型膜本体240,以及与离型膜本体240一体成型的第一撕离部250,第一撕离部250具有第一边251,第一撕离部250和离型膜本体240交界处为第一连接线,第一边251与第一连接线相对设置,且第一边25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长度。保护膜包括保护膜本体、以及与保护膜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二撕离部,第二撕离部具有第四边,第四边为与第二撕离部和所述保护膜本体交界处的第二连接线相对的边,且第四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线的长度。第一边251的形状不限于图2中所示的形状,第一边251可以为折线,波浪形,便于操作者更容易确认撕离部的位置。在离型膜与保护膜的撕离部位置重叠时,离型膜撕离部的第一边与保护膜撕离部的第四边设置为不一样的形状。横纵比例的比值约接近1∶1,防撕膜破裂的效果越好。具体地,请继续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小阶梯采用横纵比例为1∶1,各小阶梯横纵比例为1∶1的阶梯状过渡能将应力均匀分散出去,使得连接段各处应力均匀,大大减小了撕膜时膜层破裂概率。每个小阶梯状不限于采用横纵比例为1∶1。为便于将各膜层的撕离部件错位设置,通常会将其中一些膜层的撕离部件设置在膜层本体一边的非段部位置。参考图2,第二边和第三边与第一连接线均是阶梯过渡连接,阶梯状的横纵比例设置为相同,第二边与第一连接线的连接处同第三边与第一连接线的连接处受力相同,更有易于撕膜,且撕膜过程中减小了膜层破裂概率。同样,第二撕离部具有第五边和第六边,第五边和第六边相对,所述第五边和/或第六边与第二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胶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胶本体,及分别位于胶本体两侧的保护膜和离型膜,其中,所述离型膜包括离型膜本体、以及与所述离型膜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一撕离部,所述离型膜本体覆盖所述胶本体一侧的表面,且二者形状相同,所述第一撕离部具有第一边,所述第一边为与所述第一撕离部和所述离型膜本体交界处的第一连接线相对的边,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长度;和/或,所述保护膜包括保护膜本体、以及与所述保护膜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二撕离部,所述保护膜本体覆盖所述胶本体另一侧的表面,且二者形状相同,所述第二撕离部具有第四边,所述第四边为与所述第二撕离部和所述保护膜本体交界处的第二连接线相对的边,所述第四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线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胶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胶本体,及分别位于胶本体两侧的保护膜和离型膜,其中,所述离型膜包括离型膜本体、以及与所述离型膜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一撕离部,所述离型膜本体覆盖所述胶本体一侧的表面,且二者形状相同,所述第一撕离部具有第一边,所述第一边为与所述第一撕离部和所述离型膜本体交界处的第一连接线相对的边,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长度;和/或,所述保护膜包括保护膜本体、以及与所述保护膜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二撕离部,所述保护膜本体覆盖所述胶本体另一侧的表面,且二者形状相同,所述第二撕离部具有第四边,所述第四边为与所述第二撕离部和所述保护膜本体交界处的第二连接线相对的边,所述第四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线的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撕离部还具有第二边和第三边,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三边相对,所述第二边和/或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线阶梯过渡连接;和/或,所述第二撕离部还具有第五边和第六边,所述第五边和所述第六边相对,所述第五边和/或所述第六边与所述第二连接线阶梯过渡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撕离部还具有第二边和第三边,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三边相对,所述第二边和/或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钝角;和/或,所述第二撕离部还具有第五边和第六边,所述第五边和所述第六边相对,所述第五边和/或所述第六边与所述第二连接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钝角。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静茹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