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频率高音压的压电式蜂鸣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2779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频率高音压的压电式蜂鸣器,一种低频率高音压的压电式蜂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针脚、盖板、蜂鸣片、外壳、音孔、外壳共振腔、第一间隙、盖板底角、外壳面壁、第一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限定发音孔,音孔面壁厚度,共振腔深度和第一直径的尺寸来达到低频率高音压的小型压电式蜂鸣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频率高音压的压电式蜂鸣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蜂鸣器结构,具体为一种低频率高音压的压电式蜂鸣器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直径在12*7mm的小型压电式蜂鸣器的频率都是4KHZ较高,声音较为尖锐,而将驱动信号源调整到2KHZ比较清脆的声音频率时,蜂鸣器音压值通常60~70DB与音压值需求相比较小,不能很好的满足要求。除此之外,目前市场上的家电控制板一直是使用12085-2KHZ的电磁式蜂鸣器居多,可是由于电磁式蜂鸣器构造复杂,产品的稳定系数不比压电式的,而且是消耗电流比较高的,影响整机的功耗,所以应当尽量采取压电式蜂鸣器。所以急需要开发一款压电式2KHZ频率的高音压小体积压电式产品,来代替目前部分控制板上的电磁式蜂鸣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频率高音压的压电式蜂鸣器,该蜂鸣器能够在体积较小的情况下提供低频率而且高音压的压电式蜂鸣器,该专利技术采取的手段是通过限定发音孔,音孔面壁厚,共振腔深度和第一直径的尺寸来达到预期效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低频率高音压的压电式蜂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针脚、盖板、蜂鸣片、外壳、音孔、外壳共振腔、第一间隙、盖板底角、外壳面壁、第一直径,所述针脚有两个并且对称分布插入在盖板中;所述盖板底部有两个盖板底角分布在两侧;所述盖板底角和蜂鸣片之间是第一间隙;所述蜂鸣片设置在外壳内侧的凸处,上部与两个针脚接触;所述音孔在外壳正下面,呈圆形分布;所述外壳内部有一个外壳共振腔和外壳面壁,外壳共振腔在外壳内部,外壳面壁是外壳的主要成分组成,外壳内部下方有一个形容宽度的第一直径;所述外壳共振腔是外壳的主要腔体组成;进一步的,第一间隙之间的间隙距离为0.15mm。进一步的,音孔直径为2.9mm。进一步的,外壳面壁厚度是0.9mm。进一步的,外壳共振腔深度距离是2.98mm。进一步的,第一直径的距离为10.3mm。本技术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能够在体积较小的情况下提供低频率而且高音压的压电式蜂鸣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装配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中,1针脚、2盖板、3蜂鸣片、4外壳、5音孔、6外壳共振腔、7第一间隙、8盖板底角、9外壳面壁、10第一直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技术。参照图1、图2、图3,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低频率高音压的压电式蜂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种低频率高音压的压电式蜂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针脚1、盖板2、蜂鸣片3、外壳4、音孔5、外壳共振腔6、第一间隙7、盖板底角8、外壳面壁9、第一直径10,所述针脚1有两个并且对称分布插入在盖板2中;所述盖板2底部有两个盖板底角8分布在两侧;所述盖板底角8和蜂鸣片3之间是第一间隙7;所述蜂鸣片3设置在外壳3内侧的凸处,上部与两个针脚1接触;所述音孔5在外壳4正下面,呈圆形分布;所述外壳内部有一个外壳共振腔6和外壳面壁9,外壳共振腔6在外壳4内部,外壳面壁9是外壳4的主要成分组成,外壳4内部下方有一个形容宽度的第一直径10;所述外壳共振腔6是外壳4的主要腔体组成。其中,第一间隙7之间的间隙距离为0.15mm。其中,音孔5直径为2.9mm。其中,外壳面壁9厚度是0.9mm。其中,外壳共振腔6深度距离是2.98mm。其中,第一直径10的距离为10.3mm。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具体尺寸距离对于本申请达到的有益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通过该具体尺寸得到有益的发音效果。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第一间隙7是盖板底角8与蜂鸣片3之间的距离,本
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通过特定的距离能够产生特定的发音效果。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第一直径10是外壳4内部底部的宽度距离,本
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通过特定的距离能够产生特定的发音效果。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的重点在于一种新型的蜂鸣器结构,具体为该结构的尺寸关系,至于蜂鸣器中涉及的针脚、蜂鸣片等蜂鸣器相关零部件,均为现有技术,本行业从业人员都能清楚理解。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的重点在外在结构并不是内在构造,因此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从说明书附图中充分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思想。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低频率高音压的压电式蜂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针脚(1)、盖板(2)、蜂鸣片(3)、外壳(4)、音孔(5)、外壳共振腔(6)、第一间隙(7)、盖板底角(8)、外壳面壁(9)、第一直径(10),所述针脚(1)有两个并且对称分布插入在盖板(2)中;所述盖板(2)底部有两个盖板底角(8)分布在两侧;所述盖板底角(8)和蜂鸣片(3)之间是第一间隙(7);所述蜂鸣片(3)设置在外壳(4)内侧的凸处,上部与两个针脚(1)接触;所述音孔(5)在外壳(4)正下面,呈圆形分布;所述外壳内部有一个外壳共振腔(6)和外壳面壁(9),外壳共振腔(6)在外壳(4)内部,外壳面壁(9)是外壳(4)的主要成分组成,外壳(4)内部下方有一个形容宽度的第一直径(10);所述外壳共振腔(6)是外壳(4)的主要腔体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频率高音压的压电式蜂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针脚(1)、盖板(2)、蜂鸣片(3)、外壳(4)、音孔(5)、外壳共振腔(6)、第一间隙(7)、盖板底角(8)、外壳面壁(9)、第一直径(10),所述针脚(1)有两个并且对称分布插入在盖板(2)中;所述盖板(2)底部有两个盖板底角(8)分布在两侧;所述盖板底角(8)和蜂鸣片(3)之间是第一间隙(7);所述蜂鸣片(3)设置在外壳(4)内侧的凸处,上部与两个针脚(1)接触;所述音孔(5)在外壳(4)正下面,呈圆形分布;所述外壳内部有一个外壳共振腔(6)和外壳面壁(9),外壳共振腔(6)在外壳(4)内部,外壳面壁(9)是外壳(4)的主要成分组成,外壳(4)内部下方有一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寅初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发音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