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桩基建筑物纠倾截桩托换限位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38411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0 0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桩基建筑物纠倾截桩托换限位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限位结构包括待截断的原桩(1),千斤顶(5),千斤顶承台,新桩(3)和设在新桩(3)上的新桩承台(4)以及使原桩(1)在截断后继续发挥承载能力的加固连接结构;新桩(3)穿设在基础筏板(7)中;新桩承台(4)与基础筏板(7)之间的竖向距离由原桩所需纠倾量决定,与千斤顶承台之间的竖向距离能保证千斤顶卸力后轻松取出。本发明专利技术既能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差,又能有效控制沉降速度,还能最大程度使得原桩在截断后继续发挥承载作用,而且千斤顶在荷载传递至新桩承台后能够取出重复利用,具有受力合理、安全可靠、造价低以及施工简便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桩基建筑物纠倾截桩托换限位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纠倾加固
,尤其涉及一种桩基建筑物纠倾截桩托换限位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桩基础作为一种常见的基础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但是,与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桩基础建筑物极少发生不均匀沉降及倾斜有所不同,其往往也会受到设计、施工、使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产生倾斜。例如:(1)设计过程中,由于桩基设计布置不合理或上部主体结构设计偏重于非对称的美学艺术,会造成上部结构对地基施加的荷载作用不均匀;(2)施工过程中,缺乏监管、技术水平欠缺等原因会使得部分桩的桩端并未进入持力层,桩底甚至没有扩大头,单桩承载力严重不足;(3)建筑物使用过程中,一些布置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层中的桩由于地下水环境改变,引起地基土浸水湿陷变形,导致其承载力大大降低;(4)另外,在很多填方地基处理过程中,也会因为没有完全按照规范进行碾压夯实而使地基处理不完善,承载力存在不足。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桩基建筑物倾斜现象时有发生,给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带来了很大隐患,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倾斜桩基建筑物进行纠偏以及地基加固显得尤为重要。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桩基建筑物纠倾截桩托换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限位结构包括:待截断的原桩(1),设在所述原桩(1)周围用来顶住上方基础筏板(7)的千斤顶(5),用来放置所述千斤顶(5)的千斤顶承台,新桩(3)和设在所述新桩(3)上的新桩承台(4)以及在上部载荷成功转移到所述新桩承台(4)之后,使所述原桩(1)在截断后继续发挥承载能力的加固连接结构;所述新桩(3)穿设在所述基础筏板(7)上预设的新桩钻入孔(8)中;所述新桩承台(4)设在所述基础筏板(7)下方,其与所述基础筏板(7)之间的竖向距离由所述原桩(1)所需纠倾量决定,与所述千斤顶承台之间的竖向距离能够保证所述千斤顶(5)卸力后轻松取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桩基建筑物纠倾截桩托换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限位结构包括:待截断的原桩(1),设在所述原桩(1)周围用来顶住上方基础筏板(7)的千斤顶(5),用来放置所述千斤顶(5)的千斤顶承台,新桩(3)和设在所述新桩(3)上的新桩承台(4)以及在上部载荷成功转移到所述新桩承台(4)之后,使所述原桩(1)在截断后继续发挥承载能力的加固连接结构;所述新桩(3)穿设在所述基础筏板(7)上预设的新桩钻入孔(8)中;所述新桩承台(4)设在所述基础筏板(7)下方,其与所述基础筏板(7)之间的竖向距离由所述原桩(1)所需纠倾量决定,与所述千斤顶承台之间的竖向距离能够保证所述千斤顶(5)卸力后轻松取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桩(1)的截断方式为:将所述原桩(1)顶部截断至高出所述千斤顶承台一段距离;所述加固连接结构包括设在所述千斤顶承台与所述基础筏板(7)之间用来在两者之间形成封闭空间的围堰(10),开设在所述所述基础筏板(7)上的注浆孔(9)以及填充在所述封闭空间内和所述注浆孔(9)中的混凝土填充体(1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桩(1)的截断方式为:对所述原桩(1)进行钻孔破碎并使钻孔破碎段(14)的高度与所述原桩(1)所需纠倾量相适应;所述加固连接结构包括围设在所述原桩(1)外壁上且覆盖所述钻孔破碎段(14)的第二钢套筒(15)以及以支模方式填充在所述原桩(1)与所述第二钢套筒(15)的水泥砂浆填充体(16)。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在上部载荷转移到所述新桩承台(4)之后,设在所述新桩钻入孔(8)内所述新桩(3)外壁与所述基础筏板(7)之间的结构胶填充体(1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顶承台为设在所述原桩(1)上的原桩新增承台(2),其具体包括围设在所述原桩(1)外壁上的第一钢套筒(21),垂直设在所述第一钢套筒(21)上、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一连接支撑板(22)以及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支撑板(22)顶部并与所述第一钢套筒(21)连接的第一环形承台板(23)。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套筒(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彦鹏杨奎斌杨校辉王露李亚胜魏真红严紫豪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