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生态堤防,更具体地说,本申请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寒内陆区的抗冻型生态堤防结构。
技术介绍
1、高寒内陆区的河流因气候寒冷、冻融循环频繁,传统堤防多采用刚性混凝土结构,难以适应高寒区剧烈的冻融循环和温度变化;冻土消融时会导致地基沉降,加剧堤防开裂和渗漏风险;
2、且传统堤防建设常忽视生态保护,硬化坡面阻隔水土交换,导致植被退化,难以恢复河流自净能力,而高寒地区施工期短,传统工艺难以兼顾快速施工与生态长效性。
3、其中,木桩石笼在高寒内陆区堤防工程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其柔性网箱结构(由镀锌或覆塑钢丝编织而成)能够通过自适应形变有效分散冻胀应力,避免刚性结构开裂,同时内部填充石块的高透水性可加速排水,降低冻胀压力;
4、而现有的木桩石笼大多为方体,其底部没有坡度,抗冲击能力弱,且其需现场编织组合,安装较为繁琐,且其边角处没有设置支撑结构,在倒入碎石时其位置容易发生偏移,且还有被冲撞偏移的风险。
5、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结合柔性结构、抗冻材料与本土植物的生态堤防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高寒内陆区的抗冻型生态堤防结构,包括河坡主体(1)、河岸平台(2)和多组格宾石笼(3),其特征在于:所述河坡主体(1)为梯形结构,所述河坡主体(1)的上层由外到内依次铺设有有机肥层(11)和冻融缓冲层(12)以及混凝土层(13),所述有机肥层(11)的上方均匀铺设有多组护坡砖块(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高寒内陆区的抗冻型生态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宾石笼(3)的下方嵌入有多组固定木桩(5),所述固定木桩(5)为直径大于等于8cm、长度2~3m的松木或云杉材质,且两组相邻所述固定木桩(5)之间的间距为1.5~2m,且两组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高寒内陆区的抗冻型生态堤防结构,包括河坡主体(1)、河岸平台(2)和多组格宾石笼(3),其特征在于:所述河坡主体(1)为梯形结构,所述河坡主体(1)的上层由外到内依次铺设有有机肥层(11)和冻融缓冲层(12)以及混凝土层(13),所述有机肥层(11)的上方均匀铺设有多组护坡砖块(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高寒内陆区的抗冻型生态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宾石笼(3)的下方嵌入有多组固定木桩(5),所述固定木桩(5)为直径大于等于8cm、长度2~3m的松木或云杉材质,且两组相邻所述固定木桩(5)之间的间距为1.5~2m,且两组相邻所述固定木桩(5)之间连接有u型卡扣(5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高寒内陆区的抗冻型生态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支架(31)与其相邻的固定木桩(5)通过钢丝捆绑固定,所述连接立柱(32)与其相邻的连接立柱(32)以及斜向支柱(33)之间均连接有石笼网(34),且两组所述斜向支柱(33)以及四组连接立柱(32)的顶部均设置有石笼网(3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高寒内陆区的抗冻型生态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石笼网(34)的网孔尺寸为8*10cm,所述底板支架(31)为u型钢件,且所述连接立柱(32)的外侧设置有四组两两对称的笼网卡槽(321),所述斜向支柱(33)的两端分别卡扣在笼网卡槽(321)和底板支架(31)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高寒内陆区的抗冻型生态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笼网卡槽(321)和底板支架(31)内设置有多组连接滑槽(3211),所述连接滑槽(3211)内滑动连接有固定夹板(322),且两组所述固定夹板(322)之间插接有多组固定垫片(311),所述连接立柱(32)和底板支架(31)的一端中心位置连接有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昱,刘开清,雒天峰,洪耀宏,王浩,任海伟,王开喜,赵英善,秦尼俄加,王一诺,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