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349225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β‑苯乙胺与氯乙酰氯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在碱性化合物促进下进行酰化反应,生成中间体Ⅰ:2‑氯‑N‑(2‑苯基乙基)‑乙酰胺;S2、中间体Ⅰ在乙醇胺中进行缩合反应,生成中间体Ⅱ:2‑(2‑羟基‑乙氨基)‑N‑苯乙基‑乙酰胺;S3、以中间体Ⅱ和TEMPO为原料,经氧化后进行环合反应制备得到中间体Ⅲ:4‑碳基‑1,2,3,6,7,11b‑六氢‑4H‑吡嗪基[2,1‑a]异喹啉;S4、将中间体Ⅲ与环己甲酰氯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在碱性化合物促进下,反应生成目标产物吡喹酮。本制备方法具有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工艺简单,生产安全;收率高,成本低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对吡喹酮合成工艺的改进,具体涉及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吡喹酮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的梅-贝克公司研发的,又名环吡异喹酮、8440等,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病药物,对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姜片虫、绦虫和囊虫病等均有杀灭作用。吡喹酮毒性低,耐受性好,剂量小,口服方便,吸收快,短时间内能够达到有效浓度,且在动物体内代谢快,残留量低,在欧美等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长期以来,国内外生产吡喹酮一直采用德国拜耳公司的老工艺。该工艺步骤较长,有7~8步反应;收率较低,总收率仅为15%左右,且生产中要用到氰化物等剧毒化学品。同时,生产中伴随着高压加氢操作过程,危险性大,易发生事故。而且,三废排放量大,环保治理费用高。韩国专利KR2002076486和中国专利CN201710152220都是以β-苯乙胺、氯乙酰氯为起始物料,酰化后再分别与氨基乙醛缩二甲醇和氨基物缩合,环合后再与环己基甲酰氯酰化,得到吡喹酮,反应减少到4~5步,革除了氰化物等。然而此工艺存在一些缺点,如反应活性低,需要在较高温度下进行,会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中间体Ⅰ的制备β‑苯乙胺与氯乙酰氯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在碱性化合物促进下进行酰化反应,生成中间体Ⅰ:2‑氯‑N‑(2‑苯基乙基)‑乙酰胺,酰化反应温度为0~40℃;S2、中间体Ⅱ的制备中间体Ⅰ在乙醇胺中进行缩合反应,生成中间体Ⅱ:2‑(2‑羟基‑乙氨基)‑N‑苯乙基‑乙酰胺,缩合反应温度为50~90℃;S3、中间体Ⅲ的制备将中间体Ⅱ和TEMPO加入到质量分数为10%的NaHCO3水溶液中,控制温度不大于20℃,滴加次氯酸钠溶液,滴加完毕,控温10℃~40℃反应2h~12h,加入二氯甲烷萃取反应液,所得二氯甲烷相用10%盐酸溶液洗涤2h,...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中间体Ⅰ的制备β-苯乙胺与氯乙酰氯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在碱性化合物促进下进行酰化反应,生成中间体Ⅰ:2-氯-N-(2-苯基乙基)-乙酰胺,酰化反应温度为0~40℃;S2、中间体Ⅱ的制备中间体Ⅰ在乙醇胺中进行缩合反应,生成中间体Ⅱ:2-(2-羟基-乙氨基)-N-苯乙基-乙酰胺,缩合反应温度为50~90℃;S3、中间体Ⅲ的制备将中间体Ⅱ和TEMPO加入到质量分数为10%的NaHCO3水溶液中,控制温度不大于20℃,滴加次氯酸钠溶液,滴加完毕,控温10℃~40℃反应2h~12h,加入二氯甲烷萃取反应液,所得二氯甲烷相用10%盐酸溶液洗涤2h,静置分液,浓缩二氯甲烷相得到中间体Ⅲ:4-碳基-1,2,3,6,7,11b-六氢-4H-吡嗪基[2,1-a]异喹啉;S4、吡喹酮的制备将中间体Ⅲ与环己甲酰氯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在碱性化合物促进下,在0℃~40℃反应生成目标产物吡喹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广侯志强李志伟赵春香张辉
申请(专利权)人:周口师范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