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349225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β‑苯乙胺与氯乙酰氯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在碱性化合物促进下进行酰化反应,生成中间体Ⅰ:2‑氯‑N‑(2‑苯基乙基)‑乙酰胺;S2、中间体Ⅰ在乙醇胺中进行缩合反应,生成中间体Ⅱ:2‑(2‑羟基‑乙氨基)‑N‑苯乙基‑乙酰胺;S3、以中间体Ⅱ和TEMPO为原料,经氧化后进行环合反应制备得到中间体Ⅲ:4‑碳基‑1,2,3,6,7,11b‑六氢‑4H‑吡嗪基[2,1‑a]异喹啉;S4、将中间体Ⅲ与环己甲酰氯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在碱性化合物促进下,反应生成目标产物吡喹酮。本制备方法具有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工艺简单,生产安全;收率高,成本低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对吡喹酮合成工艺的改进,具体涉及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吡喹酮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的梅-贝克公司研发的,又名环吡异喹酮、8440等,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病药物,对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姜片虫、绦虫和囊虫病等均有杀灭作用。吡喹酮毒性低,耐受性好,剂量小,口服方便,吸收快,短时间内能够达到有效浓度,且在动物体内代谢快,残留量低,在欧美等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长期以来,国内外生产吡喹酮一直采用德国拜耳公司的老工艺。该工艺步骤较长,有7~8步反应;收率较低,总收率仅为15%左右,且生产中要用到氰化物等剧毒化学品。同时,生产中伴随着高压加氢操作过程,危险性大,易发生事故。而且,三废排放量大,环保治理费用高。韩国专利KR2002076486和中国专利CN201710152220都是以β-苯乙胺、氯乙酰氯为起始物料,酰化后再分别与氨基乙醛缩二甲醇和氨基物缩合,环合后再与环己基甲酰氯酰化,得到吡喹酮,反应减少到4~5步,革除了氰化物等。然而此工艺存在一些缺点,如反应活性低,需要在较高温度下进行,会引起副反应,中间体不稳定,不利于工业化生产等;同时氨基乙醛缩二甲醇用量大,价格昂贵,生产成本高;中国专利CN201710152220中所提氨基物不易得到,限制了工业化转化。中国专利CN1683346对吡喹酮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以β-苯乙胺、氨基乙酰卤盐酸盐、卤代乙醛缩醇及环己甲酰氯为原料,经缩合、环化、酰化合成吡喹酮。氨基乙酰卤盐酸盐不易得到,没有工业化生产,价格昂贵,生产成本高;同时氨基乙酰卤盐酸盐与β-苯乙胺反应活性较差,有副反应。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以苯乙胺和氯乙酰氯为起始原料,减少了反应步骤,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收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中间体Ⅰ的制备β-苯乙胺与氯乙酰氯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在碱性化合物促进下进行酰化反应,生成中间体Ⅰ:2-氯-N-(2-苯基乙基)-乙酰胺,酰化反应温度为0~40℃;S2、中间体Ⅱ的制备中间体Ⅰ在乙醇胺中进行缩合反应,生成中间体Ⅱ:2-(2-羟基-乙氨基)-N-苯乙基-乙酰胺,缩合反应温度为50~90℃;S3、中间体Ⅲ的制备将中间体Ⅱ和TEMPO加入到质量分数为10%的NaHCO3水溶液中,控制温度不大于20℃,滴加次氯酸钠溶液,滴加完毕,控温10℃~40℃反应2h~12h,加入二氯甲烷萃取反应液,所得二氯甲烷相用10%盐酸溶液洗涤2h,静置分液,浓缩二氯甲烷相得到中间体Ⅲ:4-碳基-1,2,3,6,7,11b-六氢-4H-吡嗪基[2,1-a]异喹啉;S4、吡喹酮的制备将中间体Ⅲ与环己甲酰氯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在碱性化合物促进下,在0℃~40℃应生成目标产物吡喹酮。所述步骤S2中,乙醇胺即作为反应原料,又作为缚酸剂和反应溶剂。所述步骤S1和步骤S4中,碱性化合物可以是有机碱性化合物,例如三乙胺、二异丙基乙胺、吡啶等有机碱,也可以是无机碱性化合物,例如Na2CO3、NaHCO3、KOH、NaOH、K2CO3、KHCO3等。其中碱强度适中的NaHCO3为最佳。所述极性非质子溶剂为卤代烃,二氯甲烷为最优选择。所述步骤S1中,β-苯乙胺、氯乙酰氯、碱性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1:1~1:1.5:2.0;优选的为1:1.1:1.2~1:1.3:1.4,反应时间为2h~6h。所述步骤S2中,中间体Ⅰ、乙醇胺的质量比为1:20~1:50;优选地为1:10,反应时间为3h~5h。所述步骤S3中,中间体Ⅱ、TEMPO的质量比为1:0.01~1:0.1,优选地为1:0.03~0.06。所述步骤S4中,中间Ⅲ、环己甲酰氯、碱性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1.1:1.1~1:2.0:2.5;优选地为1:1.1:1.2~1:1.3:1.4,反应温度为0℃~40℃,反应时间3h~8h。以上方案,苯乙胺、氯乙酰氯、乙醇胺、环己甲酰氯均为工业化产品,原料易得,价格便宜;所用溶剂种类少,易于回收,且具有工艺简单,生产安全;收率高,成本低等特点。另外中间体Ⅱ中羟基氧化为醛基后,因反应活性较高,后处理酸性条件下洗涤时,就直接得到中间体Ⅲ,减少了反应步骤,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收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的反应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吡喹酮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中间体Ⅰ的制备将60.59g(0.50mol)β-苯乙胺和50.40g(0.60mol)NaHCO3加入到240g二氯甲烷中,开启搅拌,并降温至0~10℃,滴加氯乙酰氯62.12g(0.55mol),滴毕升温至20~30℃,搅拌反应3h,加入水200g,搅拌0.5h,静置分液,减压浓缩有机相,回收二氯甲烷,得到中间体Ⅰ90.2g,为白色固体,收率为91.3%,纯度(HPLC):97.8%。S2、中间体Ⅱ的制备将88.94g(0.45mol)中间体Ⅰ和274.86g(4.50mol)乙醇胺加入到反应瓶中,开启搅拌,并升温至60~70℃反应5h,减压回收乙醇胺,向残留液中加入300g水和300g二氯甲烷,控温20~30℃搅拌1h,静置分液,减压浓缩有机相,回收二氯甲烷,得到中间体Ⅱ88.91g,为类白色固体,收率为88.9%,纯度(HPLC):98.2%。S3、中间体Ⅲ的制备将所得的中间体Ⅱ88.91g(0.40mol)和TEMPO1.88g(0.012mol)加入到360g10%NaHCO3水溶液中,控制温度不大于20℃滴加次氯酸钠溶液,滴加完毕,控温30~40℃反应10h,加入二氯甲烷萃取反应液,二氯甲烷相用10%盐酸溶液洗涤2h,静置分液,浓缩二氯甲烷相得到中间体Ⅲ77.1g,为淡黄色固体,收率为87.5%,纯度(HPLC):95.4%。S4、吡喹酮的制备将60.67g(0.30mol)中间体Ⅲ和30.24g(0.36mol)NaHCO3加入到240g二氯甲烷中,开启搅拌,降温至0~10℃,滴加48.38g(0.33mol)环己甲酰氯,滴加完毕后,控温20~30℃搅拌反应5h,然后向反应瓶中加入150g水,分出有机相,浓缩得到类白色吡喹酮粗品,用95%乙醇重结晶,得到白色固体80.2g,收率85.6%,纯度(HPLC):99.7%。从β-苯乙胺到吡喹酮总收率为60.8%。本具体实施本专利技术与文献报道的工艺相比,所用原料均为工业化商品,价廉易得,避免了不易得到的氨基乙醛缩二甲醇、氨基物或氨基乙酰卤盐酸盐等昂贵物料的使用,明显降低了生产成本;所用溶剂单一,易于回收套用;整个工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控性,目标产品收率高,质量好,总成本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氧化反应在后处理过程中完成环合反应,减少了反应步骤,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收率。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中间体Ⅰ的制备β‑苯乙胺与氯乙酰氯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在碱性化合物促进下进行酰化反应,生成中间体Ⅰ:2‑氯‑N‑(2‑苯基乙基)‑乙酰胺,酰化反应温度为0~40℃;S2、中间体Ⅱ的制备中间体Ⅰ在乙醇胺中进行缩合反应,生成中间体Ⅱ:2‑(2‑羟基‑乙氨基)‑N‑苯乙基‑乙酰胺,缩合反应温度为50~90℃;S3、中间体Ⅲ的制备将中间体Ⅱ和TEMPO加入到质量分数为10%的NaHCO3水溶液中,控制温度不大于20℃,滴加次氯酸钠溶液,滴加完毕,控温10℃~40℃反应2h~12h,加入二氯甲烷萃取反应液,所得二氯甲烷相用10%盐酸溶液洗涤2h,静置分液,浓缩二氯甲烷相得到中间体Ⅲ:4‑碳基‑1,2,3,6,7,11b‑六氢‑4H‑吡嗪基[2,1‑a]异喹啉;S4、吡喹酮的制备将中间体Ⅲ与环己甲酰氯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在碱性化合物促进下,在0℃~40℃反应生成目标产物吡喹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中间体Ⅰ的制备β-苯乙胺与氯乙酰氯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在碱性化合物促进下进行酰化反应,生成中间体Ⅰ:2-氯-N-(2-苯基乙基)-乙酰胺,酰化反应温度为0~40℃;S2、中间体Ⅱ的制备中间体Ⅰ在乙醇胺中进行缩合反应,生成中间体Ⅱ:2-(2-羟基-乙氨基)-N-苯乙基-乙酰胺,缩合反应温度为50~90℃;S3、中间体Ⅲ的制备将中间体Ⅱ和TEMPO加入到质量分数为10%的NaHCO3水溶液中,控制温度不大于20℃,滴加次氯酸钠溶液,滴加完毕,控温10℃~40℃反应2h~12h,加入二氯甲烷萃取反应液,所得二氯甲烷相用10%盐酸溶液洗涤2h,静置分液,浓缩二氯甲烷相得到中间体Ⅲ:4-碳基-1,2,3,6,7,11b-六氢-4H-吡嗪基[2,1-a]异喹啉;S4、吡喹酮的制备将中间体Ⅲ与环己甲酰氯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在碱性化合物促进下,在0℃~40℃反应生成目标产物吡喹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吡喹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广侯志强李志伟赵春香张辉
申请(专利权)人:周口师范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