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简单且高效率地进行组装作业的转角铰链。该转角铰链是如下构成的:将第二部件(21)的支承部(22)配置在第一部件(11)的上支承部(12)和下支承部(13)之间,然后穿插转动轴(31),可转动地连接两个部件。垫圈(41)由筒状部(42)和凸缘部(43)构成。在使该垫圈(41)与第二部件(21)的上下端面嵌合而事先固定后,将第二部件(21)的支承部(22)配置在第一部件(11)的上下支承部(12、13)之间,然后穿插转动轴(31)。(*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铰链的组装结构。
技术介绍
如专利文献1和2所示,目前,在配电板、配电盘、厨房设备、 业务用的冰箱的门扇、栅栏的拐角等中使用称为转角铰链的铰链。 这种转角铰链是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转动地安装而成的,在第一 部件上设置有上下支承部,在该上下的支承部上形成有轴穿插孔, 上下的支承部的至少任一方的轴穿插孔贯通上下,在第二部件上具 有至少一个支承部,在该支承部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轴穿 插孔,将转动轴穿插在上述的第一、第二部件的轴穿插孔中,从而 可转动地安装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门扇安装在该第一部件和第二 部件的一方,安装该门扇的框架固定在另一方。合成树脂等制的垫圈配置在该第 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因此, 在组装该转角铰链时,需要对第一部件的上支承部、垫圏、第二部 件、垫圏、第一部件的下支承部的五个穿插孔进行对位,然后将一 根转动轴穿插其中。但是,由于垫圈又薄又小,所以一旦配置在第 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则很难从外部看见,况且由于是在穿插轴的 位置完全不能确认的状态下穿插转动轴,所以该作业很难,需要时 间和熟练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0435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6-716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下述铰链中能够简单且高效率地进行组装作业,所述铰链是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转动地安装而成的, 在第 一 部件上设置有上下的支承部,在该上下的支承部上形成有轴 穿插孔,上下的支承部的至少任一方的轴穿插孔贯通上下,在第二 部件上具有至少一个支承部,在该支承部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 通的轴穿插孔,将转动轴穿插在上述的第一、第二部件的轴穿插孔 中,从而可转动地安装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本技术的第一方案提供铰链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 第 一 部件的上支承部的下端面与第二部件的支承部的上端面的至少 任一 方的端面,和第 一部件的下支承部的上端面与第二部件的支承 部的下端面的至少任一方的端面上,沿着轴穿插孔的周围形成有环 形的凹部,在该环形的凹部中嵌入固定有垫圏,在事先嵌入了垫圏的状态下,将第二部件的支承部配置在第 一部件的上下支承部之间, 并将转动轴穿插在第 一部件的上下的轴穿插孔和第二部件的轴穿插孔中。本技术的第二方案提供第一方案所述的铰链的组装结构, 其特征在于,垫圈具有筒状部和从筒状部的 一端向外方扩展的凸缘 部,垫圏以该筒状部嵌入到上述的环形的凹部中,凸缘部从第一部 件或第二部件的上述端面突出的状态安装在该端面上。本技术的第三方案提供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所述的铰链的 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铰链是在具有配电板或配电盘等的本体和 可转动地安装在该本体上的门扇体的壳体中使用的转角铰链,第一 部件安装在壳体的本体或门扇体的任一方上,第二部件安装在另一 方上。另外,在本技术中,上下左右前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并不是限定为绝对的位置关系。在本技术中,由于本技术是在第一部件的上支承部的下端面与第二部件的支承部的上端面的至少任 一 方的端面和第 一 部 件的下支承部的上端面与第二部件的支承部的下端面的至少任一方 的端面上,沿着轴穿插孔的周围形成有环形的凹部,在该环形的凹部中嵌入固定有垫圏,所以,在进行组装时,垫圏与第一部件或第 二部件成为一体,垫圈的位置没有偏离的危险,能够快速地无需熟 练度地穿插转动轴。尤其是,垫圈具有筒状部和从筒状部的 一端向外方扩展的凸缘 部,该垫圈以该筒状部嵌入到上述的环形的凹部中,凸缘部从第一 部件或第二部件的上述端面突出的状态安装在该端面上,由此垫圏的筒状部被牢固地支承在环形的凹部中,垫圈没有从第 一 部件或第 二部件轻易脱落的危险,从而能够进行更可靠的作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转角铰链的主视图。图2是其剖视图。图3 (A)是该转角铰链的垫圏的俯视图,(B)是其剖视图。 标号说明11:第一部件;12:上支承部;13:下支承部; 14:连接部;15:上轴穿插孔;16:下轴穿插孔; 21:第二部件;22:支承部;23:轴穿插孔; 24:凹部;31:转动轴;32:头部; 41:垫片;42:筒状部;43:凸缘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就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转角铰链的主视图,图2是其剖视图,图3 (A)是该转角铰链的垫圈的俯视图,(B)是其该剖视图。该转角铰链由第一部件11、第二部件21、转动轴31以及两个 垫圈41构成,主要在具有配电板或配电盘等的本体和可转动地安装 在该本体上的门扇体的壳体中使用。第一部件11具有上支承部12、下支承部13以及连接该上支承部12和下支承部13的连接部14,形成为从正面看大体呈C字形。 在上支承部12和下支承部13上分别形成有上轴穿插孔15和下轴穿 插孔16。该上轴穿插孔15和下轴穿插孔16的中心轴一致。该上轴 穿插孔15和下轴穿插孔16的至少任一方上下贯通,在本例中双方 都上下贯通。第二部件21具有一个支承部22。在该支承部22上形成有在上 下方向上贯通的轴穿插孔23。该轴穿插孔23具有与上述的上轴穿插 孔15、下轴穿插孔16相同的直径,通过将第二部件21的支承部22 配置在第一部件11的上支承部12和下支^c部13之间并穿过旋转轴 31,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被可转动地连4妻。在第二部件21的支承部22的上下端部配置有垫圏41。具体是, 在支承部22的轴穿插孔23的上下端部,沿着轴穿插孔23的周围形 成有环形的凹部24。另一方面,垫圏41是合成树脂制的一体成型部件,由筒状部42 和凸缘部43构成。筒状部42是配置于轴穿插孔23内的形成筒状的 部件,其内径被设定成与上轴穿插孔15、下轴穿插孔16以及轴穿插 孔23相同。并且,凸缘部43以从该筒状部42的一端向外方扩展的 方式形成,该筒状部42嵌合在凹部24内,凸缘部43沿着支承部22 的上下端面配置。在组装该转角铰链时,将垫圏41安装在支承部22的轴穿插孔 23的上下端部。在安装了该垫圈41的状态下,将垫圏41配置在上 支承部12和下支承部13之间,并对上轴穿插孔15、下轴穿插孔16 以及轴穿插孔23进行对位,然后穿插转动轴31。另外,转动轴31 在一端具有头部32,该头部32与在上轴穿插孔15的上端设置的台 阶卡合。通过以上作业完成了转角铰链的组装。另外,在上支承部12、 下支承部13和第二部件21上分别形成有内螺紋m,通过该内螺紋 m安装在对象物(例如门扇和框架或壳体)上。 '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将垫圏41设置在上轴穿插孔15的下端或下轴穿插孔16的上端。并且,在该示例中, 在第二部件21上设置有一个支承部22,但也可以设置两个支承部来 与第一部件11的上支承部12和下支承部13组合,而且,支承部的 数量也可以增加为三个四个。并且,铰链的整体形状也不局限于附 图中的形状,不仅是各种转角铰链,也可应用于其他铰链来实施。权利要求1.一种铰链的组装结构,所述铰链是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转动地安装而成的,在第一部件上设置有上下支承部,在所述上下支承部上形成有轴穿插孔,上下支承部的至少任一方的轴穿插孔上下贯通,在第二部件上具有至少一个支承部,在所述支承部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铰链的组装结构,所述铰链是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转动地安装而成的, 在第一部件上设置有上下支承部, 在所述上下支承部上形成有轴穿插孔, 上下支承部的至少任一方的轴穿插孔上下贯通, 在第二部件上具有至少一个支承部,在所述支承部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轴穿插孔, 将转动轴穿插在上述的第一、第二部件的轴穿插孔中,可转动地安装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 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部件的上支承部的下端面与第二部件的支承部的上端面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端面,和第一部件的下支承部的上端面与第二部件的支承部的下端面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端面上,沿着轴穿插孔的周围形成有环形的凹部, 在所述环形的凹部中嵌入固定有垫圈, 在事先嵌入了垫圈的状态下,将第二部件的支承部配置在第一部件的上下支承部之间,并将转动轴穿插在第一部件的上下的轴穿插孔和第二部件的轴穿插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星本康雄,
申请(专利权)人:星本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