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端外加厚套管、套管管柱、采油管柱及采油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0298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1 0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端外加厚套管、套管管柱、采油管柱及采油设备,管端外加厚套管包括套管本体,套管本体的两端设有加厚层,套管本体内形成有液体流通通道,液体流通通道等直径设置,加厚层上设有外螺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套管本体的两端设置加厚层,并在加厚层上设置外螺纹,使得套管螺纹接头部位有效使用厚度增加,提高了套管接头连接强度及承受轴向拉伸和压缩的能力,避免套管接头失效;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套管在满足连接强度的前提下减轻了套管的整体重量,节省了材料,降低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端外加厚套管、套管管柱、采油管柱及采油设备
本技术涉及石油天然气生产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管端外加厚套管、套管管柱、采油管柱及采油设备。
技术介绍
在油气井生产作业中,套管主要用于钻井过程中和完井后对井壁的支撑,由于井下地质条件千变万化,受力状况复杂,因此对套管的要求很高,在油井生产时若套管发生破损,将导致整口油井减产或报废。由于油气井的深度较深,一般为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因此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多根套管首尾相连的方式形成油气井的套管管柱。套管之间的连接一般采用螺纹连接,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即是在套管的两端上分别加工出外螺纹,相邻套管之间通过带有内螺纹的套管接箍实现连接固定。为保证整体连接强度的要求,一般需要将套管的管壁厚度整体增加,以加工出相应的外螺纹结构。但是,采用现有技术的方案增加了套管的整体重量,造成了材料的浪费,使得制造成本上升;同时增加了管柱的重量,使得油井负荷增大,造成生产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下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端外加厚套管、套管管柱、采油管柱及采油设备,本技术的套管在满足连接强度的前提下减轻了套管的整体重量,节省了材料,降低了制造成本。本技术提供一种管端外加厚套管,包括套管本体,所述套管本体的两端设有加厚层,所述套管本体内形成有液体流通通道,所述液体流通通道等直径设置,所述加厚层上设有外螺纹。如上所述的管端外加厚套管,可选的,所述加厚层为镦锻在所述套管本体两端上的金属层。如上所述的管端外加厚套管,可选的,所述加厚层与所述套管本体一体成型。如上所述的管端外加厚套管,可选的,所述外螺纹为偏梯形螺纹。如上所述的管端外加厚套管,可选的,所述偏梯形螺纹的末端设有抗扭矩台肩。如上所述的管端外加厚套管,可选的,所述加厚层的厚度为2-3mm。如上所述的管端外加厚套管,可选的,所述加厚层与所述套管本体之间设有过渡倒角,所述过渡倒角的角度范围为3°-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套管管柱,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管端外加厚套管,相邻的所述管端外加厚套管之间通过套管接箍相连,所述套管接箍的内壁两端设有内螺纹。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采油管柱,包括如上所述的套管管柱,所述采油管柱还包括油管管柱和封隔器,所述套管管柱与油管管柱之间形成油套环空,所述封隔器设置在所述油套环空中。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采油设备,包括采油树和如上所述的采油管柱,所述采油树与所述采油管柱相连,且所述采油树位于所述采油管柱的上方。本技术提供的管端外加厚套管、套管管柱、采油管柱及采油设备,管端外加厚套管包括套管本体,套管本体的两端设有加厚层,套管本体内形成有液体流通通道,液体流通通道等直径设置,加厚层上设有外螺纹。本技术通过在套管本体的两端设置加厚层,并在加厚层上设置外螺纹,使得套管螺纹接头部位有效使用厚度增加,提高了套管接头连接强度及承受轴向拉伸和压缩的能力,避免套管接头失效;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套管在满足连接强度的前提下减轻了套管的整体重量,节省了材料,降低了制造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端外加厚套管的局部结构简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端外加厚套管的局部结构简图;图3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端外加厚套管的局部结构简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套管管柱的结构简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采油管柱的结构简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采油设备的结构简图。附图标记:100-管端外加厚套管;110-套管本体;120-加厚层;130-外螺纹;140-抗扭矩台肩;200-套管管柱;210-套管接箍;300-采油管柱;310-油管管柱;320-封隔器;400-采油设备;410-采油树;θ-过渡倒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石油是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烃类化合物以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油气在地壳生成后以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层中,随后经过运移进入储集层并在具有良好保存条件的地质层内聚集形成油气藏。石油开采是在储存有石油的储层中对石油进行挖掘和提取的过程,储层具有允许油气流在其中通过的储存空间,储层空间包括岩石碎屑间的孔隙、岩石裂缝中的裂隙、经溶蚀作用形成的洞隙等,储层空间中空隙的大小、分布和连通情况影响着油气的流动,从而决定着油气开采的特征。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油气通常先从储层流入井底,随后从井底上升到井口,再从井口流入集油站,在经过分离脱水处理后,油气流入输油气总站并转输出矿区。石油开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次采油通常依靠岩石膨胀、边水驱动、重力、天然气膨胀等天然能量进行开采,该阶段主要利用天然能量使油藏中的石油通过油管自行举升至井外;然而,随着原油及天然气的不断产出,油层岩石及地层中流体的体积逐渐扩展,弹性能量逐渐释放,该阶段石油的采收率平均仅为15-20%。二次采油主要是通过注水、注气等方式来提高油层的压力,从而在油井停喷后能够使油井继续产油。其中,注水开采是通过专门的注入井将水注入油藏以保持或恢复油层压力,从而使油藏形成较强的驱动力以提高油藏的开采速度和采收率;注气开采主要是利用注入气体的降粘、膨胀、混相、分子扩散等作用来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渗透率,进而提高油田采油率。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端外加厚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本体,所述套管本体的两端设有加厚层,所述套管本体内形成有液体流通通道,所述液体流通通道等直径设置,所述加厚层上设有外螺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端外加厚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本体,所述套管本体的两端设有加厚层,所述套管本体内形成有液体流通通道,所述液体流通通道等直径设置,所述加厚层上设有外螺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端外加厚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层为镦锻在所述套管本体两端上的金属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端外加厚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层与所述套管本体一体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管端外加厚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螺纹为偏梯形螺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端外加厚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梯形螺纹的末端设有抗扭矩台肩。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管端外加厚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层的厚度为2-3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学清李宁周波赵力娄尔标张权彭晓刚陈志涛杨小龙何仁清张端瑞周小君刘川福张治张安治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