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横梁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0260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1 08: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横梁加固结构,包括:横梁、第一钢支托、第二钢支托、第一锚具、第二锚具、第三锚具、第四锚具、第一钢绞线和第二钢绞线,第一钢支托和第二钢支托均贴覆于楼板的一面上,第一钢支托上设置第一折弯件,第一折弯件上连接第一钢绞线,第二钢支托上设置第二折弯件,第二折弯件上连接第二钢绞线,拉紧第一钢绞线和第二钢绞线,然后再通过第一锚具和第二锚具对绷紧的第一钢绞线进行固定,通过第三锚具和第四锚具对绷紧的第二钢绞线进行固定。通过第一钢绞线和第二钢绞线的绷紧,使得横梁承受的楼面荷载一部分传至第一钢支托和第一钢绞线上,另一部分传至第二钢支托和第二钢绞线上,减轻横梁的荷载,进而很好地对横梁进行加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横梁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加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横梁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在加固施工中,往往要对楼面进行卸荷,采取的卸荷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移除楼面家具、设备、堆料等等重物;二是通过钢管等竖向支撑平衡楼板自重和楼面活荷载,使楼板、梁等需加固构件处于低应力状态。由于楼板有时不便于加固帮助卸除荷载,因此需要对梁进行加固。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横梁加固结构,包括:横梁、第一钢支托、第二钢支托、第一锚具、第二锚具、第三锚具、第四锚具、第一钢绞线和第二钢绞线;所述第一钢支托和所述第二钢支托均用于设置于一楼板上,所述楼板上具有所述横梁,所述第一钢支托设置于所述横梁的一侧,所述第二钢支托设置于所述横梁的另一侧,所述第一钢支托上设置有第一折弯件,所述第一折弯件远离所述第一钢支托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绞线连接,所述第二钢支托上设置有第二折弯件,所述第二折弯件远离所述第二钢支托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绞线连接;所述楼板上还具有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梁体与所述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梁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梁体上开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钢绞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锚具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锚具连接,所述第二钢绞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锚具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第四锚具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横梁垂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梁体与所述横梁垂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支托与所述楼板垂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钢支托与所述楼板垂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支托为型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钢支托为型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绞线为无粘结钢绞线。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钢绞线为无粘结钢绞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弯件和所述第二折弯件均为圆钢棒。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需要加固的横梁的一侧设置第一钢支托,另一侧设置第二钢支托,第一钢支托和第二钢支托均贴覆于楼板的一面上,通过在第一钢支托上设置第一折弯件,且在第一折弯件上连接第一钢绞线,在第二钢支托上设置第二折弯件,且在第二折弯件上连接第二钢绞线,通过拉紧第一钢绞线和第二钢绞线,使得第一钢绞线和第二钢绞线处于绷紧状态,然后再通过第一锚具和第二锚具对绷紧的第一钢绞线进行固定,通过第三锚具和第四锚具对绷紧的第二钢绞线进行固定。进一步地,通过第一钢绞线和第二钢绞线的绷紧,使得横梁承受的楼面荷载一部分传至第一钢支托和第一钢绞线上,另一部分传至第二钢支托和第二钢绞线上,减轻横梁的荷载,进而很好地对横梁进行加固。附图说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横梁加固结构的一方向剖视图;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横梁加固结构的另一方向剖视图;图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钢支托的一方向示意图;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钢支托的一方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技术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技术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横梁110加固结构,包括:横梁110、第一钢支托200、第二钢支托300、第一锚具400、第二锚具500、第三锚具600、第四锚具700、第一钢绞线800和第二钢绞线900。所述第一钢支托200和所述第二钢支托300均用于设置于一楼板上,具体地,第一钢支托200和第二钢支托300均与楼板螺纹连接。所述楼板上具有所述横梁110,所述第一钢支托200设置于所述横梁110的一侧,所述第二钢支托300设置于所述横梁110的另一侧,具体地,所述第一钢支托200与所述楼板垂直,所述第二钢支托300与所述楼板垂直。所述第一钢支托200上设置有第一折弯件210,所述第一折弯件210远离所述第一钢支托2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绞线800连接,所述第二钢支托300上设置有第二折弯件310,所述第二折弯件310远离所述第二钢支托30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绞线900连接。具体地,第一钢支托200与横梁110之间的距离和第二钢支托300与横梁110之间的距离相同,且第一钢支托200与第二钢支托300平行。第一折弯件210垂直连接于第一钢支托200的一面上,第二折弯件310垂直连接于第二钢支托300的一面上。所述楼板上还具有第一梁体120和第二梁体130,所述第一梁体120与所述横梁11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梁体130与所述横梁11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梁体12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22,所述第二梁体130上开设有第三通孔131和第四通孔132,具体地,第一通孔121和第三通孔131对应设置,第二通孔122和第四通孔132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钢绞线800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21与所述第一锚具400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通孔131与所述第二锚具500连接,所述第二钢绞线900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122与所述第三锚具600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四通孔132与所述第四锚具700连接。具体地,第一钢绞线800所在的竖直平面与横梁110所在的竖直平面平行,第二钢绞线900所在的竖直平面与横梁110所在的竖直平面平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梁体120与所述横梁110垂直,所述第二梁体130与所述横梁110垂直。具体地,在需要加固的横梁110的一侧设置第一钢支托200,另一侧设置第二钢支托300,第一钢支托200和第二钢支托300均贴覆于楼板的一面上,通过在第一钢支托200上设置第一折弯件210,且在第一折弯件210上连接第一钢绞线800,在第二钢支托300上设置第二折弯件310,且在第二折弯件310上连接第二钢绞线900,通过拉紧第一钢绞线800和第二钢绞线900,使得第一钢绞线800和第二钢绞线900处于绷紧状态,然后再通过第一锚具400和第二锚具500对绷紧的第一钢绞线800进行固定,通过第三锚具600和第四锚具700对绷紧的第二钢绞线900进行固定。进一步地,通过第一钢绞线800和第二钢绞线900的绷紧,使得横梁110承受的楼面荷载一部分传至第一钢支托200和第一钢绞线800上,另一部分传至第二钢支托300和第二钢绞线900上,减轻横梁110的荷载,进而很好地对横梁110进行加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支托200为型钢,且所述第二钢支托300为型钢,具体地,由于H型钢的各个部位均以直角排布,因此H型钢在各个方向上都具有抗弯能力强的特点,且H型钢的结构重量轻,使用H型钢能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横梁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第一钢支托、第二钢支托、第一锚具、第二锚具、第三锚具、第四锚具、第一钢绞线和第二钢绞线;所述第一钢支托和所述第二钢支托均用于设置于一楼板上,所述楼板上具有所述横梁,所述第一钢支托设置于所述横梁的一侧,所述第二钢支托设置于所述横梁的另一侧,所述第一钢支托上设置有第一折弯件,所述第一折弯件远离所述第一钢支托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绞线连接,所述第二钢支托上设置有第二折弯件,所述第二折弯件远离所述第二钢支托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绞线连接;所述楼板上还具有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梁体与所述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梁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梁体上开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钢绞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锚具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锚具连接,所述第二钢绞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锚具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第四锚具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横梁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第一钢支托、第二钢支托、第一锚具、第二锚具、第三锚具、第四锚具、第一钢绞线和第二钢绞线;所述第一钢支托和所述第二钢支托均用于设置于一楼板上,所述楼板上具有所述横梁,所述第一钢支托设置于所述横梁的一侧,所述第二钢支托设置于所述横梁的另一侧,所述第一钢支托上设置有第一折弯件,所述第一折弯件远离所述第一钢支托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绞线连接,所述第二钢支托上设置有第二折弯件,所述第二折弯件远离所述第二钢支托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绞线连接;所述楼板上还具有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梁体与所述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梁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梁体上开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钢绞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锚具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锚具连接,所述第二钢绞线的一端穿过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河谢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庆余堂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