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型的恒温平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7504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4:34
一种芯片型的恒温平台装置,其包含有一控制主机及至少一恒温平台,所述恒温平台设置有多个致冷芯片,且通过所述控制主机控制通过所述致冷芯片的电流量与电流方向,并连动控制所述致冷芯片的两侧面之间的热能转变,而所述多个致冷芯片使所述恒温平台产生温度变化;以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所述多个致冷芯片作为温控组件,借以实现了较高的控温精度和温度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芯片型的恒温平台装置
本技术与一种恒温装置有关,特别是指一种芯片型的恒温平台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IC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半导体制程技术也渐趋成熟,产品趋向轻、薄、短、小化已是势在必然的需求,而以半导体制程为基础的微机电制程,将此技术推至更极致的应用,如微传感器、微致动器、微开关等细微结构组件,最后发展至SOC(SystemsOnaChip)或LOC(LabOnaChip)等所谓的单芯片系统。以微机电制程制作的微加热器,近年来在文献上也渐渐被广泛地应用,其中较普遍如气体传感器、化学传感器、(PCR)生物芯片等,借微加热器可局部加热的功效,可完善的提供微系统芯片中所需的微区热源。以聚合酶连锁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1N,PCR)为例,PCR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扩增特定的DNA片段。聚合酶连锁反应一般需要对反应混合物,在2个或3个温度之间,进行重复的热循环步骤。然而,随着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各种生物和化学实验例如数字PCR、细胞培养、材料合成、药物筛选等都将在特定的实验用温控仪器中实现;通常这些实验都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下才能顺利的发生反应。需进一步说明的是,目前上述在实验用温控仪器中的不仅控温精度较低,工作温度范围也较小,并且体积和功耗都很大;因此,在温度控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甚至攸关整个射出件好坏的关键,故如何达到良好的温度控制至今仍是一大课题。另外,上述实验用温控仪器的缺点在于,控温准确的区域限于中间位置,而热循环反应仪的基座的四周由于热沉的快速散热在升降温速度及稳定温度上都明显低于中间区域,这种位置边缘效应带来的温度差异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以,本案申请人在观察到上述缺失后,而遂有本技术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芯片型的恒温平台装置,具有对特定温度梯度的调整,使检体可在本技术中循环进行升温、持温及降温等温控反应,同时,本技术可以处理多种的温度循环(thermalcycling)条件,包含时间、温度梯度的控制。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芯片型的恒温平台装置,其包含有一控制主机及至少一恒温平台,其中:所述控制主机,其包含有:一壳体,其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一电源供应单元,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一处理模块,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并耦接所述电源供应单元;一温度控制模块,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并分别耦接所述处理模块及所述电源供应单元;及至少一显示控制模块,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并信号连接所述处理模块;所述恒温平台,其通过至少一连接组件连接所述壳体内的处理模块,且所述恒温平台内部设置有多个致冷芯片,所述多个致冷芯片设置于并平均分布地组设于所述恒温平台内,并呈间隔设置,且所述多个致冷芯片耦接所述温度控制模块。较佳地,其中所述壳体组设有至少一第一散热单元,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处理模块。较佳地,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单元为一电动风扇,所述恒温平台内设置有至少一第二散热单元,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处理模块,所述第二散热单元为一电动风扇。较佳地,其中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一信号传输模块,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处理模块及所述显示控制模块。较佳地,其中所述多个致冷芯片为单层级致冷芯片。较佳地,其中所述温度控制模块为一电流控制电路组件。较佳地,其中所述多个致冷芯片相互耦接。较佳地,其中所述控制主机还包含有一断电模块及一警报单元,所述断电模块及所述警报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处理模块,所述壳体外侧还设有一电源开关及一紧急停止开关,所述电源开关及所述紧急停止开关电性连接所述处理模块及所述断电模块。较佳地,其中还包括有至少一温度感测单元,所述温度感测单元设于所述恒温平台内,并电性连接所述处理模块及所述显示控制模块。较佳地,其中每一致冷芯片具有至少一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电性连接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本技术所提供的芯片型的恒温平台装置,通过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控制通过所述致冷芯片的电流量与电流方向,并连动控制所述致冷芯片的两侧面之间的热能转变,而所述多个致冷芯片使所述恒温平台产生温度变化;以此,本技术通过所述处理模块及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来作为调整及控制的主要组件,同时搭配使用所述多个致冷芯片作为温控组件,借以实现了较高的控温精度和温度均匀性。重要的是,本技术的所述多个致冷芯片平均布设在所述恒温平台中,借以有效地消除了先前技术中的仪器在应用时出现的温度的位置边缘效应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了所述恒温平台温度的一致性,保证实验得以准确与可靠地进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装置架构方块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恒温平台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所述多个致冷芯片的连接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后侧视图。图7为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所述多个致冷芯片的连接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恒温平台装置;10-控制主机;11-壳体;111-电源开关;112-紧急停止开关;12-第一散热单元;13-电源供应单元;14-处理模块;15-温度控制模块;16-显示控制模块;161-显示屏幕;162-控制按键;17-信号传输模块;18-断电模块;19-警报单元;20-恒温平台;21-致冷芯片;211-连接端子;22-连接组件;23-温度感测单元;24-第二散热单元。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并搭配图3及图4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装置架构方块示意图及恒温平台的立体图,其揭露有一种芯片型的恒温平台装置100,所述恒温平台装置100包含有一控制主机10及至少一恒温平台20,其中:所述控制主机10具有:一壳体11,其呈矩形体状,且所述壳体11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图未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组设有至少一第一散热单元12,所述第一散热单元12为一电动风扇。一电源供应单元13,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供应单元13选自于一外接供电的电源单元及一内接供电的电源单元其中的一者,而本技术以外接供电的电源组件为例,但不限制本技术的实施。一处理模块14,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并耦接所述电源供应单元13及所述第一散热单元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4为一处理器或一具有处理器的电路组件。一温度控制模块15,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并分别耦接所述处理模块14及所述电源供应单元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控制模块15为一电流控制电路组件。多个显示控制模块16,其设于所述壳体11的外侧,并信号连接所述处理模块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控制模块16具有一显示屏幕161及多个控制按键162,所述显示屏幕161显示所述温度感测单元23感测所述恒温平台20的温度数值;另,其中一显示控制模块16能设置呈无控制按键162的态样。一信号传输模块17,所述信号传输模块17电性连接所述处理模块14及所述显示控制模块16。一断电模块18,所述断电模块18电性连接所述处理模块14及所述电源供应单元13;所述断电模块18用以控制所述控制主机10内部的电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芯片型的恒温平台装置,包含有一控制主机及至少一恒温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主机,包含有:一壳体,其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一电源供应单元,所述电源供应单元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一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并耦接所述电源供应单元;一温度控制模块,所述温度控制模块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并分别耦接所述处理模块及所述电源供应单元;及至少一显示控制模块,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并信号连接所述处理模块;所述恒温平台,通过至少一连接组件连接所述壳体内的处理模块,且所述恒温平台内部设置有多个致冷芯片,所述多个致冷芯片设置于并平均分布地组设于所述恒温平台内,并呈间隔设置,且所述多个致冷芯片耦接所述温度控制模块;其中,通过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控制通过所述致冷芯片的电流量与电流方向,并连动控制所述致冷芯片的两侧面之间的热能转变,而所述多个致冷芯片使所述恒温平台产生温度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芯片型的恒温平台装置,包含有一控制主机及至少一恒温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主机,包含有:一壳体,其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一电源供应单元,所述电源供应单元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一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并耦接所述电源供应单元;一温度控制模块,所述温度控制模块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并分别耦接所述处理模块及所述电源供应单元;及至少一显示控制模块,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并信号连接所述处理模块;所述恒温平台,通过至少一连接组件连接所述壳体内的处理模块,且所述恒温平台内部设置有多个致冷芯片,所述多个致冷芯片设置于并平均分布地组设于所述恒温平台内,并呈间隔设置,且所述多个致冷芯片耦接所述温度控制模块;其中,通过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控制通过所述致冷芯片的电流量与电流方向,并连动控制所述致冷芯片的两侧面之间的热能转变,而所述多个致冷芯片使所述恒温平台产生温度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芯片型的恒温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至少一第一散热单元,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处理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2项所述的芯片型的恒温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为一电动风扇,所述恒温平台内设置有至少一第二散热单元,所述第二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宝曜林立崧
申请(专利权)人:捷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