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涛专利>正文

弹子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7177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弹子锁,包括锁体、锁舌、装于锁体上的主锁芯、与主锁芯连接的锁舌操纵机构,锁体上装有副锁芯,副锁芯为片状,锁体和副锁芯上都有呈平面状分布的弹子孔,弹子孔里有弹子和弹簧,锁体上还装有由副锁芯控制的卡条,卡条带有卡块部分,主锁芯上有容纳卡条卡块部分的卡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降低弹子锁的互开率,增大安全性。(*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住宅、库房、保险柜、车辆等场合的弹子锁。现有的弹子锁,由锁体、锁舌、装于锁体上的锁芯、与锁芯连接的锁舌操纵机构组成。这种弹子锁的缺点是,由于其弹子孔呈直线排列,排列方式不能产生变化,使锁的互开率较高,影响了锁的安全性。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弹子锁,其互开率较低,安全性较大。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弹子锁包括锁体、锁舌、装于锁体上的主锁芯、与主锁芯连接的锁舌操纵机构,锁体上装有副锁芯,副锁芯为片状,锁体和副锁芯上都有呈平面状分布的弹子孔,弹子孔里有弹子和弹簧,锁体上还装有由副锁芯控制的卡条,卡条带有卡块部分,主锁芯上有容纳卡条卡块部分的卡槽。这种弹子锁利用副锁芯控制卡条,使其卡块部分嵌入主锁芯卡槽中,这样,副锁芯对主锁芯起到附加的锁闭作用,使弹子锁的互开率降低。本技术在原有主锁芯的基础上增加了副锁芯控制,所以能降低锁的互开率;更为重要的是,技术的副锁芯为片状,其弹子孔呈平面状分布,它比直线排列的弹子孔在数量上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在排列方式上可灵活变化,这样将使锁的互开率大大降低,安全性得以显著提高。下面对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主锁芯和副锁芯均呈锁闭状态;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图3是副锁芯插入钥匙后,锁孔门及接触开关的示意图,图中未画出副锁芯的钥匙;图4是副锁芯在其钥匙推动下向里运动的示意图;图5是锁体的示意图;图6是图5俯视图;图7是副锁芯的结构图;图8是图7的左视图;图9是图8的B-B剖视图;图10是图8的C-C剖视图;图11是主锁芯的结构图;图12是图11的左视图;图13是图12的D-D剖视图;图14是图2中盖板的示意图;图15是图2中卡环的示意图;图16是副锁芯钥匙的示意图;图17是图16的左示图;图18是接触开关的示意图;图19是锁孔门的示意图;图20是图19的俯视图;图21是卡条的示意图;图22是图21的俯示图;参见图1和图2,弹子锁包括锁体(1)、锁舌(图中未画出)、装于锁体(1)上的主锁芯(3)、与主锁芯(3)连接的锁舌操纵机构。锁体(1)的结构如图5和图6所示。主锁芯(3)和锁舌操纵机构采用现有技术弹子锁的结构。图中均未画出主锁芯(3)与锁体(1)配合的弹子孔、弹子和弹簧,这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锁舌操枞机构包括尾条(10)和卡环(5),如图2所示。卡环(5)的结构在图15中表示出来。锁体(1)上装有副锁芯(2)。副锁芯(2)如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它为片状。锁体(1)和副锁芯上都有呈平面状分布的弹子孔(11)。图6中锁体(1)上仅画了一个弹子孔(11),其余已省略。同样,图7和图8中也只画出了一个弹子孔(11),其余采用了制图上的省略画法。弹子孔(11)的分布可以采用任意形式,这样将大大降低锁的互开率。弹子孔(11)中装有弹子和弹簧(图中未画出),其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弹子锁的弹子、弹簧相同。副锁芯(2)上有容纳其钥匙的槽(19),如图10所示。副锁芯的钥匙(12)如图16和图17所示,它有与弹子孔(11)分布相同的凹孔(13)。各凹孔(13)的深度不同,配合副锁芯(2)弹子的不同长度,实现只有相符的钥匙才能开启副锁芯(其原理与已有技术弹子锁相同)。锁体(1)上还有由副锁芯(2)控制的卡条(9)。副锁芯(2)控制卡条(9)可采用斜面结构,即副锁芯(2)和卡条(9)上有相互配合的斜面。副锁芯(2)的斜面(17)如图2和8所示,卡条(9)的斜面(18)如图22所示。卡条(9)与锁体(1)之间装有弹簧(14),该弹簧使卡条(9)具有朝向主锁芯(3)运动的趋势,锁体(1)上还装有盖板(4),便于安装卡条(9)。盖板(4)的结构如图14所示。卡条(9)的结构如图21和图22所示,它带有卡块部分(15)。参见图11、图12和图13,主锁芯(3)上有容纳卡条(9)卡块部分(15)的卡槽(16)。在副锁芯(2)处于锁闭状态时,在弹簧(14)的作用下,卡块部分(15)嵌入卡槽(16)中。卡块部分(15)带有斜面(20)。为了防止从副锁芯(2)的钥匙槽(19)中暴露出弹子的排列情况,本技术可在副锁芯(2)上开一个槽(21),其中嵌入一个锁孔门(8)。锁孔门(8)的结构如图19和图20所示。锁孔门(8)与锁体(1)之间装有弹簧(22),使锁孔门(8)封闭副锁芯的钥匙槽(19),如图1所示。参见图17和19,锁孔门(8)上带有斜面(23),副锁芯钥匙(12)的头部带有斜面(24),这两个斜面相互配合可以使副锁芯钥匙(12)插入副锁芯(2)的钥匙槽(19)中,这时弹簧(22)被压。本实施例的弹子锁具有防盗报警功能。参见图1,锁体(1)在锁孔门(8)对应的位置上装有接触开关(7),接触开关(7)连接一个电子延时报警器(6)。接触开关的结构详见图18,它由绝缘的套筒以及导电的弹簧和触头构成。电子延时报警器(6)可采用市场上公开销售、使用的已有产品,其电路的一端连在导电的锁体(1)上,另一端连在接触开关(7)的弹簧上,如图1所示。在有接触开关(7)的情况下,副锁芯(2)上应制一个与接触开关(7)触头配合的斜面(25),见图9。下面介绍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已有技术弹子锁一般具有反锁和不反锁两种状态。在反锁状态时,其锁芯应转动360度才能开启;在不反锁状态时,其锁芯只转动90度便可开启。本技术的主锁芯采用已有技术,固此也具有反锁和不反锁两种状态前者主锁芯转动360度才能开启,后者主锁芯转动90度即可开启。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在反锁状态时的开启过程如下。参见图1和图3,首先将副锁芯的钥匙(12)插入副锁芯的钥匙槽(19)中,锁孔门(8)在钥匙(12)的作用下向左移动,弹簧(22)被压缩,直至锁孔门(8)完全开启,如图3所示(图中未画出钥匙)。在此过程中,锁孔门(8)与接触开关(7)的触头接触,使接触开关(7)接通,延时报警器(6)开始工作。如果副锁芯钥匙不符,则不能在延时报警器所规定的时间内开启副锁芯(2),延时报警器(6)将发出报警信号。如果副锁芯钥匙相符,则可由副锁芯钥匙(12)的肩部(28)(见图17)推动副锁芯(2)的端部(29)(见图7),使副锁芯(2)、锁孔门(8)和弹簧(22)一起向里(即图2的上方)移动。此时,接触开关(7)的触头便逐渐从所接触的锁孔门(8)滑向副锁芯(2)的斜面(25)(见图9)并最终脱离接触,使接触开关(7)断开,延时报警器(6)停止工作,如图4所示。与此同时,副锁芯(2)的斜面(17)推动卡条(9)的斜面(18),使卡条(9)向图2的左方移动,卡条(9)的卡块部分(15)离开主锁芯(3)的卡槽(16)。这时再用主锁芯钥匙转动主锁芯(3)360度即完成整个弹子锁的开启。完成开锁之后,抽出副锁芯钥匙(12)时,副锁芯(2)及锁孔门(8)和弹簧(22)将在副锁芯钥匙作用下向外回位,接触开关(7)的触头将沿副锁芯的斜面(25)回缩。抽出钥匙(12)之后,触头脱离锁孔门,如图1所示。在这种反锁状态下,如果卡条(9)的卡块部分(15)不离开主锁芯(3)的卡槽(16),也就是说如果不开启副锁芯(2),则主锁芯(3)卡槽(16)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弹子锁,包括锁体、锁舌、装与锁体上的主锁芯、与主锁芯连接的锁舌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锁体上装有副锁芯,副锁芯为片状,锁体和副锁芯上都有呈平面状分布的弹子孔,弹子孔里有弹子和弹簧,锁体上还装有由副锁芯控制的卡条,卡条带有卡块部分,主锁芯上有容纳卡条卡块部分的卡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涛
申请(专利权)人:陈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