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秉然专利>正文

双制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6873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制锁,其包括一外壳、及分别设于该外壳内相异处的一号码锁机构和一钥匙锁机构。该号码锁机构包含多组彼此轴接于外壳、且各组分别并排设置为至少两排的号码轮和定位套,各该定位套各具限制部,各该限制部于所有号码均正确时将共同组成一完整的大限位槽;该钥匙锁机构包含一锁体、分别套接于该锁体上的第一、二套筒及一设于该第二套筒的舌板,该第一套筒连动于该锁体而旋转,该第一、二套筒之间彼此楔接,该第一套筒的旋转用以楔离该第二套筒,该第二套筒带动该舌板嵌入于所述的大限位槽内。通过该舌板嵌入于大限位槽内,乃能使该锁体带动该第一套筒完成旋转而开锁。(*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双制锁,特别是指一种兼具号码锁机构和钥匙锁机构、且共同制动的双制锁。
技术介绍
与本技术相关的双制锁,主要是在利用两种截然不同的锁,米共同制动于同一锁具主体,使该锁具主体仅有在该两种锁均被开启的情况下才能开锁,换言之,若只有其中任一种锁被开启,该锁具主体绝不可能开锁,藉以达到双重制动的目的。请参阅图1所示的习知双制锁,为台湾专利TW525679号的「双制锁(三)」,或美国专利申请号20040011098号,该双制锁1揭露一钥匙锁机构11、一定位片12、一号码锁机构13、及一重设器14。其中,该钥匙锁机构11的外筒112套设于其锁头111;该定位片12可限制该外筒112无法转动;该号码锁机构13则在利用其是否正确调整出预设密码,以相对控制该定位片12的是否限制该外筒112转动,密码正确时该外筒112为可转动状态;该重设器14在所述钥匙锁机构11的钥匙孔所在处的另侧凸伸而出,该重设器14可带动该号码锁机构13形成可变更预设密码的状态。该习知双制锁虽为钥匙锁机构11与号码锁机构13共同制动,惟该号码锁机构13的各该号码轮131串接在一起,且其做为使用者拨转依据的各该轮边,又均位于其锁具主体的同一侧(即双制锁1的正面),造成他人易于对各该同侧号码轮131拨转,而一一试出其开锁号码的重大缺失。再者,该习知号码锁机构13于组装时,由于弹性组件134的存在,而均必须在弹力作用的干扰下,依序将各该号码轮131与各该定位套132一一穿套于一锁心杆133,且该锁心杆133、各该定位套132与各该号码轮131之间还必须一一精确定位,确造成其组装颇为麻烦的缺失。因此,本技术的设计人有感于上述先前技术的缺失仍有待加以改善,乃潜心研究、设计,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排除其缺失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双制锁」的目的,在于有效的使该双制锁中的其中一锁号码锁机构,能够有效的防止他人试转出其开锁号码,并还能有效的使号码锁机构具有组装容易的功效。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制锁,其包括一外壳;一号码锁机构,为设于该外壳内的一处,其包含多组彼此轴接于外壳、且各组分别并排设置为至少两排的号码轮和定位套,各该定位套各具限制部,各该限制部于所有号码均正确时将共同组成一完整的大限位槽;及一钥匙锁机构,为枢设于该外壳内的另处,其包含一锁体、分别套接于该锁体上的第一、二套筒及一设于该第二套筒的舌板,该第一套筒连动于该锁体而旋转,该第一、二套筒之间彼此楔接,该第一套筒的旋转用以楔离该第二套筒,该第二套筒带动该舌板嵌入于所述的大限位槽内。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双制锁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习知双制锁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双制锁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双制锁的局部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技术双制锁的局部立体组合图,显示尚未组合第二壳体(22)和定位构件(5)时的状态。图6为本技术双制锁的立体组合图。图7为本技术双制锁于动作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双制锁复归原位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双制锁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双制锁11钥匙锁机构111锁头112外筒12定位片13号码锁机构131号码轮 132定位套134弹性组件 133锁心杆14重设器2外壳21第一壳体 210内壁 211开口212缺口 213轴杆 215限制槽22第二壳体220外壁221筒部222穿孔 223作用沟23定位点3钥匙锁机构31第一套筒311穿孔313挡止部312楔形边缘 314沟槽32第二套筒321凹槽323枢接体322楔形边缘33锁体331凸键332固接部333杆部34握持体 341固接槽35弹性组件36舌板361枢接部 362端部37枢接件4号码锁机构41号码轮 411凹陷槽42定位套 421容置孔 422限制部43弹性组件5定位构件51定位本体511信道512穿孔 513侧边52容室6辅助锁61档止杆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与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所附图式。请参阅图3~图8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制锁,为钥匙锁机构与号码锁机构共同制动的双制锁,该双制锁包括一外壳2、一钥匙锁机构3、一号码锁机构4及一定位构件5,进一步则还能增设一辅助锁6做为其另一实施例。该外壳2,其包含能彼此对合的第一、二壳体21、22,前述钥匙锁机构3、号码锁机构4及定位构件5设于该外壳2内。该第一壳体21设有一贯穿的开口211、及设于其周边处的多个缺口212,其内壁210则设有一限制槽215、多个朝内凸伸的轴杆213、及多个围绕于各该轴杆213的定位点23,其中,每一轴杆213均有一缺口212相对应,各该轴杆213均位于该开口211与限制槽215之间,至于该等定位点23可为定位凸点,或与该等定位凸点相对的定位凹点,定位凹、凸点之间能彼此卡抵而产生定位效果。该第二壳体22,其具有一外壁220、及一对应于前述开口211且自该外壁220朝外凸出的筒部221,该筒部221并具一内外相通的穿孔222。该号码锁机构4,其包含多个号码轮41、多个定位套42及多个弹性组件43,各该号码轮41的背侧具一凹陷槽411,各该定位套42则各具一轴向容置孔421和一限制部422。每一轴杆213先穿套一号码轮41,再穿套一定位套42,每一定位套42的容置孔421内则容置有一弹性组件43,各该弹性组件43并局部露出于容置孔421外。其中,各该定位套42、各该号码轮41和内壁210的各该相应处之间,均于邻接面处设有所述的定位点23,藉以产生一格一格拨转号码轮41、以及自由更改开锁密码的功效,而其开锁是在于须使各该彼此相对的两排定位套42的各该限制部422,能够相对朝向而共同组成一个大的限位槽,以利于后述舌板36沉入其间。再者,各该号码轮41的轮边露出于该第一壳体21周边处的各该缺口212,藉以供使用者拨转号码轮41,且拨转位置不在同一侧或同一边。该钥匙锁机构3,其包含一第一套筒31、一第二套筒32、一锁体33、一握持体34及一弹性组件35。该锁体33内具有习知的锁心构件(图未示),该锁体33除了本身设有一凸键331以外,其两端还分别具有一固接部332和一杆部333。该中空的第二套筒32,其一端内缘形成一环圈状的凹槽321,另端则形成楔形边缘322,至于外壁则具有一枢接体323,又该第二套筒32穿套于该凸键331与固接部332之间的锁体33上。该握持体34具有一相对于该固接部332的固接槽341,该锁体33的固接部332则插接于该握持体34的固接槽341内而固定,该弹性组件35套接于该锁体33上,且位于该第二套筒32的凹槽321与握持体34之间。该亦为中空的第一套筒31,其一端具有一口径收缩的穿孔311,另端则形成与前述楔形边缘322相对的楔形边缘312,其内壁设有一轴向沟槽314,又该第一套筒31穿套于该锁体33的其它处,该锁体33的凸键331乃收容于其沟槽314内,而该锁体33的杆部333则自穿孔311穿出。该第一、二套筒31、32的各该楔形边缘312、322彼此相对而楔合,因此而能对组形成一完整的中空筒柱,且还能因为该第一套筒31的被带动旋转,该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制锁,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壳;一号码锁机构,为设于该外壳内的一处,其包含多组彼此轴接于外壳、且各组分别并排设置为至少两排的号码轮和定位套,各该定位套各具限制部,各该限制部于所有号码均正确时将共同组成一完整的大限位槽; 及一钥匙锁机构,为枢设于该外壳内的另处,其包含一锁体、分别套接于该锁体上的第一、二套筒及一设于该第二套筒的舌板,该第一套筒连动于该锁体而旋转,该第一、二套筒之间彼此楔接,该第一套筒的旋转是用以楔离该第二套筒,该第二套筒带动该舌板嵌入 于所述的大限位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秉然
申请(专利权)人:杨秉然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