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秉然专利>正文

改良式双制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5757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良式双制锁,包括外壳以及均设置于外壳内的钥匙锁机构、号码锁机构、第一、二推动件及多个压制块。钥匙锁机构的锁心套和锁心均具有圆弧边及切削而成的平面部。滑设于外壳内的第一、二推动件分别接触于锁心套的圆弧边(或平面部)和锁心的圆弧边(或平面部),每个压制块的一处接触于第一推动件,另一处与第二推动件之间设有多个弹性元件,且第一推动件与外壳之间设有弹性元件。号码锁机构包括多个号码轮组,每个号码轮组的心杆在外壳内部枢接且各具有缺口部。号码正确时,缺口部完全对应于压制块,第一推动件能够受动平移而使锁心套旋转继而开锁;钥匙正确时,由于第二推动件能随时受动平移,从而可以旋转锁心而开锁。(*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良式双制锁,特别涉及一种兼具有钥匙锁机构和号码锁机构的改良式双制锁。
技术介绍
关于兼具有号码锁和钥匙锁的双制锁,其能利用正确的钥匙而开锁,也能借助正确的开锁号码而开锁。如美国专利公开号(Pub.No.)US 2004/0011098 A1号(即中国台湾专利TW525679号“双制锁(三)”),即为申请人所申请的相关案件,其包括壳体以及设于该壳体内的钥匙锁机构、号码锁机构、定位片和重设器,该相关案件虽能达到同时兼具号码锁和钥匙锁的目的,但为了达到双重控制锁具的目的,导致其构造较为复杂,相应地装配也较为不易;另外,该相关案件虽然也能变更号码锁的开锁号码,但在变更之前,须先以正确的开锁号码开锁后,才能进行变更号码(变号),换言之,若根本不知道或不慎忘了开锁号码时,将再也无法进行变号,从而导致双制锁中的号码锁完全失去作用。因此,如何突破既有的窠臼,进而设计出一种结构不复杂,甚至还能利用正确钥匙来找出开锁号码的双制锁,是本技术所要克服并加以解决的一大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改良式双制锁,一方面在于突破既有的窠臼,使双制锁的构造不再复杂,并且装配上也较为容易。本技术的改良式双制锁,再一方面还能利用正确的钥匙来找出号码锁机构的开锁号码,以便于不慎忘记开锁号码时使用,从而不至于一旦忘记开锁号码就再也无法使用号码锁机构。本技术的改良式双制锁,另一方面还具有变号功能,甚至还能搭配前述的开锁号码找出功能,以在操作者不慎忘记开锁号码时,能够利用正确的钥匙来找出所需的开锁号码,再进行变号。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良式双制锁,包括一外壳,其一侧具有一穿孔,另一侧具有一中空外筒;一钥匙锁机构,其包含一穿套于该外壳的外筒内的锁头,该锁头具有彼此穿插的一锁心套和一锁心,该凸出于该穿孔的锁心套具有第一圆弧边和第一平面部,该锁心具有第二圆弧边和第二平面部;一第一推动件,滑设于该外壳内,其一侧抵接于该锁心套的第一圆弧边或第一平面部,另一侧具有多个凸齿,该另一侧与外壳之间设有多个第一弹性元件;一第二推动件,滑设于外壳内,其一侧抵接于该锁心的第二圆弧边或第二平面部,另一侧具有多个凹部;多个压制块,每个所述压制块的第一处抵接于该第一推动件的每个所述凸齿,第二处与该第二推动件的每个所述凹部之间则各设有一第二弹性元件;及一号码锁机构,其包含多个号码轮组,每个所述号码轮组的一端在该外壳内部被枢接,另一端则抵接于该外壳,每个所述号码轮组与该外壳之间设有一第三弹性元件,每个所述号码轮组还具有一能嵌卡于每个所述压制块的缺口部。也就是说,本技术的改良式双制锁包括一外壳及设于该外壳内的一钥匙锁机构和一号码锁机构,还包括一第一推动件、一第二推动件和多个压制块,其中该外壳的一侧具有一穿孔,另一侧具有一中空外筒;该钥匙锁机构包含一穿套于该外壳的外筒内的锁头,该锁头具有彼此穿插的一锁心套和一锁心,凸出于该穿孔的锁心套具有第一圆弧边和第一平面部,该锁心具有第二圆弧边和第二平面部;该第一推动件滑设于该外壳内,其一侧抵接于该锁心套的第一圆弧边或第一平面部,另一侧具有多个凸齿,该另一侧与外壳之间设有多个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二推动件滑设于外壳内,其一侧抵接于该锁心的第二圆弧边或第二平面部,另一侧具有多个凹部;每个所述压制块的第一处抵接于该第一推动件的每个所述凸齿,第二处与该第二推动件的每个所述凹部之间各设有一第二弹性元件;及该号码锁机构包含多个号码轮组,每个所述号码轮组的一端在该外壳内部被枢接,另一端抵接于该外壳,每个所述号码轮组与该外壳之间设有一第三弹性元件,每个所述号码轮组还具有一能嵌卡于每个所述压制块的缺口部。根据本技术的改良式双制锁,其中该外壳包括能彼此对合的一壳体及一基座,所述穿孔形成于该壳体,所述外筒形成于该基座。根据本技术的改良式双制锁,其中该外壳的另一侧还罩覆有一后罩体,该锁头的锁心一端凸出于该后罩体。根据本技术的改良式双制锁,其中该钥匙锁机构中的锁头的锁心套套接有一凸出于该外壳之外的扭转头以供人手扭转,其锁心的一端则能通过该外筒凸出于外壳之外,该锁心的该端设有一锁舌。根据本技术的改良式双制锁,其中该第二推动件具有第一、二、三、四侧,其第一侧抵接于该锁心的第二圆弧边或第二平面部,其第二侧具有所述凹部,其第三侧与该第一推动件相邻或彼此单向卡接,其第四侧还形成有多个导槽,每个所述导槽连通于每个所述凹部,所述压制块还具有与每个所述导槽相对应的导体,每个所述压制块的导体嵌入在每个所述导槽内而被导引。根据本技术的改良式双制锁,其中该外壳形成有多组相对对接在一起的对接部,每个所述对接部各具有一半槽,各组彼此对接在一起的对接部能组合两半槽,每个所述号码轮组的该端枢接于该两相对半槽之间,且每个所述压制块的导体自由端还倒勾于该第二推动件。根据本技术的改良式双制锁,其中该号码锁机构的每个所述号码轮组包括一号码轮、一定位套、一第三弹性元件及一心杆,每个所述号码轮和定位套成串枢接于每个所述心杆,每个所述第三弹性元件穿套于每个所述心杆且弹性支撑于每个所述定位套与该外壳之间,每个所述定位套具有所述的缺口部。根据本技术的改良式双制锁,其中该外壳形成有多个窗口,每个所述号码轮组的号码轮露出于该外壳的每个所述窗口之外而供人手操作。根据本技术的改良式双制锁,其中每个所述号码轮组用以抵接于该外壳的心杆的该另一端设有一端部构造,该外壳设有至少一对应于所述端部构造的孔体,并能据此进行变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一、突破既有的窠臼,改用锁心套、锁心来与第一、二推动件和压制块配合作动,以此达到构造不复杂,且相对在装配上也较为容易的功效。二、能够利用正确的钥匙,来找出号码锁机构的开锁号码,以便于在不慎忘记开锁号码时使用,而不至于如公知或如申请人的相关案件一样,一旦忘记开锁号码就再也无法使用该号码锁机构。三、还具有变号功能,且搭配前述的“开锁号码找出功能”,即使操作者不慎忘记开锁号码,也能利用正确的钥匙而找出开锁号码,再以此进行变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双制锁的详细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双制锁依据图1的另一立体分解图,图中仅有部分构件以加以组合。图3A为本技术双制锁在号码正确时的动作示意前视图(一)。图3B为本技术双制锁在号码正确时的动作示意前视图(二)。图4A为本技术双制锁在钥匙正确时的动作示意前视图(一)。图4B为本技术双制锁在钥匙正确时的动作示意前视图(二)。图5为本技术双制锁不包含外壳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200钥匙锁机构2锁头 21扭转头22锁心套221第一圆弧边222第一平面部 23锁心 231第二圆弧边232第二平面部233钥匙孔 234锁舌 300号码锁机构3号码轮组31号码轮 32定位套321缺口部33第三弹性元件 34心杆 341端部构造 1壳体11穿孔 12窗口 13孔体 4基座41外筒 42对接部 421半槽 5第一推动件51凸齿 52第一弹性元件 55单向卡接部6第二推动件61凹部 62导槽 63第二弹性元件65单向卡接部 7压制块71导体 9后罩体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式双制锁,其包括一外壳及设于该外壳内的一钥匙锁机构和一号码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推动件、一第二推动件和多个压制块;其中:    该外壳的一侧具有一穿孔,另一侧具有一中空外筒;    该钥匙锁机构包含一穿套于该外壳的外筒内的锁头,该锁头具有彼此穿插的一锁心套和一锁心,凸出于该穿孔的该锁心套具有第一圆弧边和第一平面部,该锁心具有第二圆弧边和第二平面部;    该第一推动件滑设于该外壳内,其一侧抵接于该锁心套的第一圆弧边或第一平面部,另一侧具有多个凸齿,该另一侧与外壳之间设有多个第一弹性元件;    该第二推动件滑设于外壳内,其一侧抵接于该锁心的第二圆弧边或第二平面部,另一侧具有多个凹部;    每个所述压制块的第一处抵接于该第一推动件的每个所述凸齿,第二处与该第二推动件的每个所述凹部之间各设有一第二弹性元件;及    该号码锁机构包含多个号码轮组,每个所述号码轮组的一端在该外壳内部被枢接,另一端抵接于该外壳,每个所述号码轮组与该外壳之间设有一第三弹性元件,每个所述号码轮组还具有一能嵌卡于每个所述压制块的缺口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秉然
申请(专利权)人:杨秉然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