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固定组件的锚式边坡支护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6699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支护结构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带固定组件的锚式边坡支护体系,支护网通过锚杆固定于边坡土体,挡土墙设置于支护网下方,中心杆转动连接在插入筒中,中心杆上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主动锥齿轮上啮合有从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杆,固定杆上滑动连接有转筒,转筒上固定连接有固定块,转筒的内壁开设有供固定块滑动的滑道,转筒外周加工有外螺纹,固定杆上滑动连接有推环,推环位于从动锥齿轮与转筒之间,推环上固定连接有推板,中心杆上固定连接有偏心轮,偏心轮转动时能将推板推动。本装置够实现快速支护的加固式边坡土体支护系统对高危边坡土体危害范围内的人员、设备及建构筑物起到防护的安全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固定组件的锚式边坡支护体系
本技术属于支护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固定组件的锚式边坡支护体系。
技术介绍
对散落有大量孤石、危石的高大边坡土体的防护治理,国内外学术界、工程界一直都倍感复杂且未能提出一套完善的处理措施。而随着水电、公路、桥涵、房产等领域的大力发展,高危边坡土体问题越来越多。高大边坡土体的支护治理困难,其中,对高大边坡土体之上的孤危石进行清理尤为棘手。理由在于:1)高大边坡土体的孤危石清理费力,而且往往工程量大,较短的时间和采用一股的清理方法都难以彻底完全清除。2)高大边坡土体的孤危石的清理技术,还不很完善,机械很难上去,多是通过人工攀援作业。3)人工攀援高大边坡土体本身困难,攀援中要同时用力清除重量大的孤危石更为不易,简单靠人力等普通方式往往清理不彻底,容易留下安全隐患。4)攀援清理人员或借助安全绳的人工清理人员,可能因立足不稳而发生意外,也可能遭受上部清理不彻底的孤危石崩落冲击威胁。即施工人员的临时安保措施要求很高,而目前很难提供有效的安保保障。5)高大边坡土体清理期间以及清理不彻底而落下的孤危石冲击能量大,对坡脚有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要道或平行作业的其他施工作业面危害巨大。另一个方面,鉴于高大边坡土体上的孤危石清理困难,清理工期长,成本高,而在很多工程中,是不需要对高大边坡土体段上的孤危石进行大力清理或根本不需要进行专门清理的,在坡脚其他作业完成之后,即可任其边坡土体塌落。如棚洞工程,部分堤坝工程,坡脚部分区域的凿岩、钻探、绿化、治理等工程,这些工程将在坡脚布设坚实挡土墙或被动防护网等永久性安全保障措施的工程等,本身的目的即为防护边坡土体的塌落冲击。仅仅要求在这些工程施工期间,有一种有效措施,能对位于高危边坡土体危害范围内的坡脚作业面、作业面的人员设备等能进行有效防护,不至遭受高大边坡土体上孤危石塌落冲击威胁即可。因此,需要一种不需攀援至高边坡土体的危险区域,亦不需对高大边坡土体孤危石进行专门处理、仅在某个施工期间或较长一段时间内,对高危边坡土体危害范围内的人员、设备及建构筑物起到防护的安全保障措施的边坡土体支护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固定组件的锚式边坡支护体系,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快速支护的加固式边坡土体支护系统对高危边坡土体危害范围内的人员、设备及建构筑物起到防护的安全保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带固定组件的锚式边坡支护体系,包括支护网、锚杆和挡土墙,通过锚杆固定于边坡土体的支护网,挡土墙设置于支护网下方,锚杆包括插入筒和中心杆,中心杆转动连接在插入筒中,中心杆上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主动锥齿轮上啮合有从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杆,固定杆上滑动连接有转筒,转筒上固定连接有固定块,转筒的内壁开设有供固定块滑动的滑道,转筒外周加工有外螺纹,插入筒上开设有通孔,转筒远离从动锥齿轮的一端位于通孔内,固定杆上滑动连接有推环,推环位于从动锥齿轮与转筒之间,推环上固定连接有推板,中心杆上固定连接有转动时能将推板推动的偏心轮。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在于:安装时利用大锤等工具将插入筒插入到边坡土体中,然后使中心杆转动,中心杆转动时带动主动锥齿轮转动,主动锥齿轮转动时带动从动锥齿轮转动。从动锥齿轮带动固定杆转动,固定杆上的固定块带动转筒转动。中心杆转动时带动偏心轮转动,偏心轮转动时与推板相抵,使推板朝远离中心杆的方向移动。推板移动时带动推环移动,推环移动时将转筒从通孔推出,使转筒伸入插入筒侧面的边坡土体中。同时配合转筒的转动,转筒上的外螺纹作用于边坡土体并产生对转筒的牵引力,同时将转筒插入时挤出的土由通孔排进插入筒内,减小了转筒插入边坡土体的阻力。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装置利用支护网能够覆盖高大边坡土体,不需专门对孤危石进行清理,不需攀援到边坡土体危险地段施工作业,可以有效的节约人力物力,减小安全事故。支护网能够压覆孤危石,增大孤危石与坡表的摩阻作用,阻止孤危石下落,使得不稳定边坡土体段的抗滑力和抗滑力矩增大,阻止不稳定边坡土体段崩塌失稳,另一方面,对于不能被压覆的、自身重量较大的孤危石,即使下落,也只能沿支护网和坡表之间的有限通道向下滑落,不会滚出至坡脚下的道路或者破坏建筑物。2.本装置通过在转筒外设置外螺纹,利用外螺纹与边坡土体的反作用力使转筒插入边坡土体中,较为省力。同时外螺纹转动时将泥土从通孔排进插入筒内,减小了转筒插入边坡土体的阻力,使转筒插入边坡土体更为省力。优化方案一:所述支护网为网状织物。网状织物网孔较小,能较好的防止泥土岩石散落。优化方案二:所述转筒远离从动锥齿轮的一端设有呈圆锥状的穿刺部。穿刺部的设置使转动插入边坡土体更为省力。优化方案三:所述中心杆上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的设置方便转动中心杆。优化方案四:所述插入筒内固定连接有转动架,中心杆转动连接在转动架中。中心杆转动连接在转动架中,使中心杆转动更为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带固定组件的锚式边坡支护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锚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挡土墙1、支护网2、锚杆3、边坡土体4、插入筒5、转动杆6、偏心轮7、主动锥齿轮8、从动锥齿轮9、转筒10、中心杆11、推板12、推环13、滑道14、固定块15、穿刺部16、通孔17。实施例:本方案中的带固定组件的锚式边坡支护体系,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支护网2、锚杆3和挡土墙1,支护网2通过锚杆3固定于边坡土体4,支护网2为网状织物,挡土墙1设置于支护网2下方。锚杆3包括插入筒5和中心杆11。中心杆11上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6,插入筒5中固定连接有转动架。中心杆11转动连接在插入筒5里的转动架中,中心杆11位于插入筒5的中心线上。中心杆11上同轴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8,主动锥齿轮8上啮合有从动锥齿轮9。从动锥齿轮9转动连接在插入筒5上,从动锥齿轮9上同轴固定连接有固定杆,固定杆上滑动连接有转筒10。转筒10套设在固定杆上,转筒10上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5,转筒10的内壁开设有供固定块15滑动的滑道14。转筒10外周加工有外螺纹,插入筒5上开设有通孔17,转筒10远离从动锥齿轮9的一端位于通孔17内。转筒10远离从动锥齿轮9的一端具有呈圆锥状的穿刺部16。固定杆上滑动连接有推环13,推环13位于从动锥齿轮9与转筒10之间。推环13上固定连接有推板12,中心杆11上固定连接有偏心轮7,偏心轮7与推板12处于同一水平面,偏心轮7转动时能将推板12推动。插入筒5内固定连接有导向条,导向条用于防止推板12发生摆动。安装时利用大锤等工具将插入筒5插入到边坡土体中,将支护网2固定。然后旋转转动杆6使中心杆11转动,中心杆11转动时带动主动锥齿轮8转动,主动锥齿轮8转动时带动从动锥齿轮9转动。从动锥齿轮9带动固定杆转动,固定杆上的固定块15带动转筒10转动。中心杆11转动时带动偏心轮7转动,偏心轮7转动时与推板12相抵,使推板12朝远离中心杆11的方向移动。推板12移动时带动推环13移动,推环13移动时将转筒10从通孔17推出,使转筒10插入插入筒5侧面的边坡土体中。同时配合转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带固定组件的锚式边坡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网、锚杆和挡土墙,通过锚杆固定于边坡土体的支护网,挡土墙设置于支护网下方,锚杆包括插入筒和中心杆,中心杆转动连接在插入筒中,中心杆上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主动锥齿轮上啮合有从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杆,固定杆上滑动连接有转筒,转筒上固定连接有固定块,转筒的内壁开设有供固定块滑动的滑道,转筒外周加工有外螺纹,插入筒上开设有通孔,转筒远离从动锥齿轮的一端位于通孔内,固定杆上滑动连接有推环,推环位于从动锥齿轮与转筒之间,推环上固定连接有推板,中心杆上固定连接有转动时能将推板推动的偏心轮。

【技术特征摘要】
1.带固定组件的锚式边坡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网、锚杆和挡土墙,通过锚杆固定于边坡土体的支护网,挡土墙设置于支护网下方,锚杆包括插入筒和中心杆,中心杆转动连接在插入筒中,中心杆上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主动锥齿轮上啮合有从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杆,固定杆上滑动连接有转筒,转筒上固定连接有固定块,转筒的内壁开设有供固定块滑动的滑道,转筒外周加工有外螺纹,插入筒上开设有通孔,转筒远离从动锥齿轮的一端位于通孔内,固定杆上滑动连接有推环,推环位于从动锥齿轮与转筒之间,推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治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