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寿命钢桥面排水铺装结构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6654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长寿命钢桥面排水铺装结构层,属于钢桥面铺装结构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钢桥面铺装结构因排水性能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易损坏、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自下而上包括钢桥面、吸收层、刚性层、防水涂层、防水粘结层、集水层、透水混凝土层、耐耗层,耐耗层上表面的边缘设置有排水沟,排水沟内连接有收集管,收集管贯穿耐耗层和透水混凝土层竖直布置,收集管的下端位于集水层中,收集管下方连接有三通管,三通管连接有积水集排管,集水层的下表面还连接有多个直排管,直排管贯穿防水粘结层、防水涂层、刚性层、吸收层、钢桥面竖直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耐用、寿命长,可应对雨水量大的地区的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长寿命钢桥面排水铺装结构层
本技术属于钢桥面铺装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长寿命钢桥面排水铺装结构层。
技术介绍
桥面铺装是指铺筑在桥面板上的防护层,用以防止车轮(或履带)直接磨耗桥面板,并扩散车轮荷载,也为车辆提供平整防滑的行驶表面。水分的进入会使桥面钢板和重要部件锈蚀,同时积水长期停留在桥面的桥梁结构内,在长期的车辆载荷冲击下和温度变化影响下,会大大降低桥面铺装结构的强度,侵蚀铺装层钢板的连接界面,降低粘结能力,导致铺装结构脱层、破坏,因此,湿润状态下的桥面铺装结构的破坏速度要明显快于干燥状态下的破坏速度,故钢桥面的防水、排水是桥梁使用寿命长久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车辆的增多,道路和桥梁所承受的负载越来越大,尤其是桥梁作为交通枢纽口,经常会承受超载或大流量的交通压力,而车辆通过时桥面与轮胎间的摩擦还会产生高温,因此桥面经常会产生有车辙、裂缝等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影响了桥梁的使用。造成桥面铺装层使用性能严重降低、寿命缩短的原因主要有:铺装的材料性能不达标、铺装材料的设计分层不合理、桥面系统的刚度不足、桥面排水结构排水处理量不足等。因此,我们需要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久、排水性能优异、不易损坏的钢桥面铺装结构,以满足日益提高的桥梁道路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本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钢桥面铺装结构因排水性能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易损坏、使用寿命短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长寿命钢桥面排水铺装结构层。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长寿命钢桥面排水铺装结构层,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包括钢桥面、吸收层、刚性层、防水涂层、防水粘结层、集水层、透水混凝土层、耐耗层,所述耐耗层上表面的边缘设置有排水沟,所述排水沟内连接有收集管,所述收集管贯穿所述耐耗层和透水混凝土层竖直布置,收集管的下端位于所述集水层中,收集管下方连接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连接有积水集排管,所述集水层的下表面还连接有多个直排管,所述直排管贯穿所述防水粘结层、防水涂层、刚性层、吸收层、钢桥面竖直布置,直排管的下端出口位于钢桥面的底面。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沟内的收集管周围连接有积水堰,所述积水堰的底部与排水沟的底部相连接,积水堰的顶部与收集管的上出口齐平,积水堰的高度小于所述排水沟的深度。进一步地,所述耐耗层为沥青混凝土磨耗层,所述沥青混凝土磨耗层的厚度为18mm-22mm。进一步地,所述集水层为多孔隙水泥碎石排水基层,所述多孔隙水泥碎石排水基层由水泥和碎石组成,所述碎石之间为点接触,碎石间填有水泥,碎石和水泥间留有空隙。进一步地,所述多孔隙水泥碎石排水基层的空隙率为15%-20%,水泥的质量比为10%-11%。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涂层为聚氨酯防水涂层。进一步地,所述刚性层为超高性能混凝土层。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层为柔性混凝土层。进一步地,所述直排管和积水集排管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橡胶层。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本技术的耐耗层使用18mm-22mm的超薄沥青混凝土磨耗层,具有优秀的性能,使用寿命可长达8-10年。同时,超薄沥青混凝土磨耗层表面粗糙,可增加车轮的抗滑性,降噪性、渗水性也很好,可以大大减少雨天常见的水雾,提高能见度,透水混凝土层可使从上面渗下的水更加快速渗下进入集水层,同时分隔集水层和耐耗层,避免耐耗层被破坏,集水层可将桥面渗下的水收集起来并由直排管排出,刚性层可增加桥面整体的刚度,防止桥面过度变形,吸收层可通过柔性混凝土吸收桥面不同的应力,分散载荷,调整桥面不平整部位,当雨水量大,桥面渗水速度不足以完全排掉雨水时,路面积水在排水沟中的水位上升,越过积水堰,积水进入收集管中,直接由积水集排管进行快速集中排出,加快排水速度。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钢桥面铺装结构层,将桥面分为两大部分:集水层及其上方的结构层主要用于增强排水功能,集水层下方的结构层用于加强钢桥面的承载力,延长使用寿命;耐耗层铺设在桥面最上方,直接与外在环境相接触,承受车辆通过的载荷以及雨水的冲淋等,磨耗层使用稳定性强、不易被高温侵蚀、排水性好的材料,如超薄沥青混凝土,可保证桥面的平整,同时能有效排水,降低雨天水雾和桥面积水,降低噪音;透水混凝土层可使从桥面渗下的水更加快速进入集水层,同时分隔集水层和耐耗层,避免耐耗层被破坏;集水层内有大量可容纳水的空隙,即使大雨的天气也能保证桥面积水不会严重至影响交通,同时集水层还连接有直排管将水快速排出,加强了排水处理能力;防水粘结层和防水涂层的双层防水结构可阻挡集水层及其上方的积水渗入至下方,防止积水侵蚀钢桥面造成锈蚀;刚性层使用高耐久和高力学性能的材料,如超高性能混凝土,可提高桥面整体的刚度,减少变形,承受桥面上主要的弹性应力,降低桥面整体的应力水平;吸收层采用柔性材料,可平整钢桥面的不平整部位,吸收其它层间的应力,分散载荷;在雨水量大的地区,桥面渗水速度不足以完全排掉雨水时,路面积水在桥面两侧的排水沟中的水位上升,越过积水堰,积水进入收集管中,直接由积水集排管进行快速集中排出,加快排水速度,同时也方便了对大量雨水积水进行集中处理;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有效的分层排布设计和排水结构设计,使得本技术使用寿命相比现有技术中的钢桥面铺装结构大大增加,且适用范围广。2.本技术设计的积水堰结构,可实现对积水进行分级排放,同时积水堰可阻挡灰尘、泥沙直接进入收集管,避免收集管和积水集排管被堵塞。3.本技术的收集管、直排管、积水集排管的内壁均设置有橡胶层,可防止管道被侵蚀,同时阻挡水向管道外渗透,避免本技术的其它结构层被水侵蚀,有效延长了本技术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本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耐耗层,2-透水混凝土层,3-集水层,4-防水粘结层,5-防水涂层,6-刚性层,7-吸收层,8-钢桥面,9-直排管,10-积水集排管,11-三通管,12-收集管,13-排水沟,14-积水堰。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下面结合图1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实施例1作为一个基础的实施例:一种长寿命钢桥面排水铺装结构层,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包括钢桥面8、吸收层7、刚性层6、防水涂层5、防水粘结层4、集水层3、透水混凝土层2、耐耗层1,所述耐耗层1上表面的边缘设置有排水沟13,所述排水沟13内连接有收集管12,所述收集管12贯穿所述耐耗层1和透水混凝土层2竖直布置,收集管12的下端位于所述集水层3中,收集管12下方连接有三通管11,所述三通管11连接有积水集排管10,所述集水层3的下表面还连接有多个直排管9,所述直排管9贯穿所述防水粘结层4、防水涂层5、刚性层6、吸收层7、钢桥面8竖直布置,直排管9的下端出口位于钢桥面8的底面。积水集排管10整体均位于集水层3中,积水集排管10的管道方向为沿桥梁纵向方向,即车辆在桥面的行进方向,积水集排管10的出口在桥梁的两岸上,在出口端可设置污水处理装置对排出的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排水沟13为位于桥面两侧边缘的长条形凹槽,其长度方向与积水集排管10的管道方向相同。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长寿命钢桥面排水铺装结构层,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依次包括钢桥面(8)、吸收层(7)、刚性层(6)、防水涂层(5)、防水粘结层(4)、集水层(3)、透水混凝土层(2)、耐耗层(1),所述耐耗层(1)上表面的边缘设置有排水沟(13),所述排水沟(13)内连接有收集管(12),所述收集管(12)贯穿所述耐耗层(1)和透水混凝土层(2)竖直布置,收集管(12)的下端位于所述集水层(3)中,收集管(12)下方连接有三通管(11),所述三通管(11)连接有积水集排管(10),所述集水层(3)的下表面还连接有多个直排管(9),所述直排管(9)贯穿所述防水粘结层(4)、防水涂层(5)、刚性层(6)、吸收层(7)、钢桥面(8)竖直布置,直排管(9)的下端出口位于钢桥面(8)的底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长寿命钢桥面排水铺装结构层,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依次包括钢桥面(8)、吸收层(7)、刚性层(6)、防水涂层(5)、防水粘结层(4)、集水层(3)、透水混凝土层(2)、耐耗层(1),所述耐耗层(1)上表面的边缘设置有排水沟(13),所述排水沟(13)内连接有收集管(12),所述收集管(12)贯穿所述耐耗层(1)和透水混凝土层(2)竖直布置,收集管(12)的下端位于所述集水层(3)中,收集管(12)下方连接有三通管(11),所述三通管(11)连接有积水集排管(10),所述集水层(3)的下表面还连接有多个直排管(9),所述直排管(9)贯穿所述防水粘结层(4)、防水涂层(5)、刚性层(6)、吸收层(7)、钢桥面(8)竖直布置,直排管(9)的下端出口位于钢桥面(8)的底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寿命钢桥面排水铺装结构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13)内的收集管(12)周围连接有积水堰(14),所述积水堰(14)的底部与排水沟(13)的底部相连接,积水堰(14)的顶部与收集管(12)的上出口齐平,积水堰(14)的高度小于所述排水沟(1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楠楠刘永伟彭仕军刘华刘成朋位建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知行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