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针织横编机的针床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6613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1:35
一种电脑针织横编机的针床座结构,属于针织机械技术领域。包括供支承针床的针床座本体,该针床座本体支承在电脑针织横编机的机架上且其长度方向的上部构成为针床上支承端、而长度方向的下部构成为针床下支承端,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上部支承在针床上支承端上并且朝着筒口的方向探出针床上支承端,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下部支承在针床下支承端上,特点:针床上支承端的长度方向延伸有一用于缩短针床上支承端与所述筒口之间的距离的针床追加支承檐,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上部与该针床追加支承檐接触。改善了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上部与针床上支承点的支承效果,可有效地避免在编织过程中针床产生上倾下翘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针床座结构
本技术属于针织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电脑针织横编机的针床座结构。
技术介绍
从上面提及的针床座的名词释义可以毫无疑问地确定其用于支承针床。图3所示为已有技术中的电脑针织横编机的针床座结构,包括针床座本体1,该针床座本体1在使用状态下支承在电脑针织横编机的机架上,该针床座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并且朝向外的一侧构成为一针床上支承端11,而针床座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下部并且同样朝向外的一侧构成为针床下支承端12。在使用状态下,将图3所示的针床2(也针“针板”,以下同)支承在针床座本体1朝向外的一侧,具体而言针床2的上部支承在针床上支承端11上并且探出针床上支承端11,而针床2的下部支承在针床下支承端12上。依据专业常识,针床2分为左针床和右针床并且依据方向的不同即方向的改变而称为前针床和后针床,左、右针床形成趋于八字形的关系,左、右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上部之间的空间称之为筒口3,由针床2上的织针编织的织物4自筒口3下引并由下方的卷布罗拉卷取。前述筒口3的概念可参见中国专利CN105220345B(电脑针织横编机的副罗拉装置)。上述由图3所示的电脑针织横编机的针床座结构长期以来为业界所认可并且未曾见诸对其提出结构性缺陷的相关报道。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针床2的上摆下翘现象始终存在,所谓的上摆是指针床2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出现向下倾摆,而针床2的长度方向的下部出现向上翘起的情形。针床2的前述摆动情形是造成左、右针床上的织针相撞的根源。从理论上讲,由于自前述筒口3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至针床上支点11朝向筒口3的一侧侧面之间必然存在针床悬空距离L1(图3示),又由于卷布罗拉对自筒口3下引的织物4的牵拉力(即牵引力)是必需的,因而针床2的上摆下翘并且由此引发的撞针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被业界认为是不足为奇的正常现象。此外,从图3所示可知,前述的针床悬空距离L1为针床2探出针床上支承点11的程度加筒口3的宽度的二分之一(筒口3的宽度的二分之一的距离即为织针进出针床2上的针槽的距离),针床悬空距离L1越大,那么前述情形愈严重,反之同理,鉴于此,本申请人提出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在不改变筒口宽度的前提下显著增进对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上部的支承效果而藉以避免在编织过程中针床出现前倾下翘的摆动现象的电脑针织横编机的针床座结构。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电脑针织横编机的针床座结构,包括供支承针床的针床座本体,该针床座本体在使用状态下支承在电脑针织横编机的机架上并且该针床座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上部构成为针床上支承端,而针床座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下部构成为针床下支承端,所述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上部支承在所述针床上支承端上并且朝着筒口的方向探出针床上支承端,而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下部支承在所述针床下支承端上,特征在于在所述针床上支承端的长度方向延伸有一用于缩短针床上支承端与所述筒口之间的距离的针床追加支承檐,所述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上部与该针床追加支承檐接触。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针床追加支承檐的横截面形状呈三角形。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针床座本体的长度方向的底部朝着远离所述针床下支承端的方向延伸有一翼板。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翼板上并且朝向所述针床座本体的一侧的长度方向间隔构成有机头导轨固定座。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针床座本体上开设有摇床让位腔。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针床座本体上开设有针床导条槽,在该针床导条槽内滑动地设置有一针床连接导条,该针床连接导条与设置在针床座本体的下方的并且与所述摇床让位腔对应的摇床连接,所述针床与针床连接导条连接。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针床上支承端的长度方向延伸了用于缩短针床上支承端与筒口之间的距离的针床追加支承檐,因而显著改善了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上部与针床上支承点的支承效果,可有效地避免在编织过程中针床产生上倾下翘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2为图1的整体结构图。图3为已有技术中的电脑针织横编机的针床座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1,示出了供支承针床2的针床座本体1,该针床座本体1在使用状态下支承在电脑针织横编机的机架上并且该针床座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上部构成为针床上支承端11,而针床座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下部构成为针床下支承端12,前述针床2的长度方向的上部支承在前述针床上支承端11上并且朝着筒口3的方向探出针床上支承端11,而针床2的长度方向的下部支承在前述针床下支承端12上。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针床上支承端11的长度方向延伸有一用于缩短针床上支承端11与前述筒口3之间的距离的针床追加支承檐111,前述针床2的长度方向的上部与该针床追加支承檐111接触。通过将图1与图3的对比可知,图3结构在针床上支承端11与针床2之间实质上存在一个三角区。本技术图1所示的针床追加支承檐111恰好将前述的三角区弥补,于是,自针床上支承檐111至筒口3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之间的针床空悬距离L1显著缩小,避免了在编织过程中并且在卷布罗拉即副罗拉装置对织物4的牵引力作用下引发针床2下倾上翘的情形。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前述针床追加支承檐的横截面形状呈三角形。在前述针床座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底部朝着远离前述针床下支承端12的方向延伸有一翼板13,在翼板13上并且朝向前述针床座本体1的一侧的长度方向间隔构成有机头导轨固定座131,电脑针织横编机的机头导轨与该机头导轨固定座131固定,而机头与机头导轨滑动配合。在前述针床座本体1上开设有摇床让位腔14;在针床座本体1上开设有针床导条槽15,在该针床导条槽15内滑动地设置有一针床连接导条151,该针床连接导条151与设置在针床座本体1的下方的并且与前述摇床让位腔14对应的摇床5连接,前述针床2与针床连接导条151连接。由于上面提及的摇床属于现有技术,例如可参见并非限于例举的如下专利:CN202865520U(一种电脑横机摇床机构)、CN103173919A(一种针织横编机双摇床装置)、CN203270700U(一种单摇床双丝杆机构横机)和CN203878296U(一种横机的摇床装置),等等,因而申请人不再展开说明。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专利技术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脑针织横编机的针床座结构,包括供支承针床(2)的针床座本体(1),该针床座本体(1)在使用状态下支承在电脑针织横编机的机架上并且该针床座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上部构成为针床上支承端(11),而针床座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下部构成为针床下支承端(12),所述针床(2)的长度方向的上部支承在所述针床上支承端(11)上并且朝着筒口(3)的方向探出针床上支承端(11),而针床(2)的长度方向的下部支承在所述针床下支承端(12)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针床上支承端(11)的长度方向延伸有一用于缩短针床上支承端(11)与所述筒口(3)之间的距离的针床追加支承檐(111),所述针床(2)的长度方向的上部与该针床追加支承檐(111)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脑针织横编机的针床座结构,包括供支承针床(2)的针床座本体(1),该针床座本体(1)在使用状态下支承在电脑针织横编机的机架上并且该针床座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上部构成为针床上支承端(11),而针床座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下部构成为针床下支承端(12),所述针床(2)的长度方向的上部支承在所述针床上支承端(11)上并且朝着筒口(3)的方向探出针床上支承端(11),而针床(2)的长度方向的下部支承在所述针床下支承端(12)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针床上支承端(11)的长度方向延伸有一用于缩短针床上支承端(11)与所述筒口(3)之间的距离的针床追加支承檐(111),所述针床(2)的长度方向的上部与该针床追加支承檐(111)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针织横编机的针床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床追加支承檐(111)的横截面形状呈三角形。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晓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淼泉铸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