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35629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9 2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包括副车架下壳体和副车架上壳体,所述副车架下壳体顶部设有副车架上壳体,所述副车架上壳体覆盖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上,且所述副车架上壳体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下壳体顶部设有固定螺孔,所述固定螺孔贯穿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中间位置,所述固定螺孔一侧设有辅助固定螺孔,此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结构紧凑,结构稳定,抛弃了传统的实心钢结构,采用镂空结构,有效降低了自身的重量,使用方便灵活,操作安全可靠,稳定性高,耐磨性强,不易损坏,此外,该装置使用简单方便,且装卸便捷,铸造成本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优势。

A Lightweight Front Subframe Assembly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lightweight front sub-frame assembly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the lower shell of the sub-frame and the upper shell of the sub-frame. The top of the lower shell of the sub-frame is provided with the upper shell of the sub-frame. The upper shell of the sub-frame is covered and arranged on the lower shell of the sub-frame, and the upper shell of the sub-fram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shell of the sub-frame through bolts. Fixed screw holes are arranged in the middle of the lower shell of the sub-frame, and auxiliary fixed screw holes are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fixed screw holes. The lightweight front and sub-frame assembly structure has compact structure and stable structure. The traditional solid steel structure is abandoned and the hollow structure is adopted, which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weight of the sub-frame, is convenient and flexible to use, and is safe and reliable to operate. It has high stability, strong wear resistance and is not easy to damage. In addition, the device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to use, easy to load and unload, low casting cost, and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practical advantag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
本技术涉及副车架
,具体为一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
技术介绍
副车架可以看成是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副车架并非完整的车架,只是支承前后车桥、悬挂的支架,使车桥、悬挂通过它再与“正车架”相连,习惯上称为“副架”。副架的作用是阻隔振动和噪声,减少其直接进入车厢,所以大多出现在豪华的轿车和越野车上,有些汽车还为引擎装上副架。传统的没有副车架的承载式车身,其悬挂是直接与车身钢板相连的。因此前后车桥的悬挂摇臂机构都为散件,并非总成。在副车架诞生以后,前后悬挂可以先组装在副车架上,构成一个车桥总成,然后再将这个总成一同安装到车身上。对于副车架来说,在性能上主要目的是减小路面震动的传入,以及提高悬挂系统的连接刚度,因此装有副车架的车驾驶起来会感觉底盘非常扎实,非常紧凑。而副车架悬置软硬度的设定也面临着像悬挂调校一样的一个不可规避的矛盾。副车架悬置如果设计较软,那么能够很好的隔绝汽车行驶时产生的震动,但是过软的副车架悬置设计会在高速转弯时带来较大的运动形变,这样会导致轮胎定位的不准确,从而降低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较硬的副车架悬置,能够带来很高的连接刚度,但是对震动噪音的隔绝却十分有限。所以工程师们在设计和匹配副车架时通常会针对车型的定位和用途选择合适刚度的橡胶衬垫。现有的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大多使用钢结构制成,重量大,增加了车身的重量,而汽车自身的重量是汽车的油耗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汽车自重越重,汽车的油耗量越大,然而不安装副车架,车辆的驾驶感较差,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震动和汽车行驶过程中的颠簸会直接传到驾驶室,影响驾驶员操作,而且传统的副车架减震能力一般,汽车行驶过程中依旧有很大一部分震动传递到驾驶室。所以,如何设计一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包括副车架下壳体和副车架上壳体,所述副车架下壳体顶部设有副车架上壳体,所述副车架上壳体覆盖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上,且所述副车架上壳体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下壳体顶部设有固定螺孔,所述固定螺孔贯穿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中间位置,所述固定螺孔一侧设有辅助固定螺孔,所述副车架下壳体顶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左加强板和右加强板,所述左加强板和右加强板均覆盖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上,并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上壳体顶部的一侧设有左摆臂支架,所述左摆臂支架嵌入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内,并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上壳体顶部的侧面设有右摆臂支架,所述右摆臂支架嵌入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内,并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左摆臂支架和右摆臂支架侧面均设有插接孔,所述左摆臂支架一侧设有悬置套筒。进一步的,所述副车架下壳体顶部设有防倾连接块,所述防倾连接块覆盖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上,并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紧密焊接,所述防倾连接块侧面设有豁口。进一步的,所述左加强板和右加强板顶部均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所述左加强板和右加强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悬置套筒顶部设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覆盖设置于所述悬置套筒上,并与所述悬置套筒紧密贴合并固定。进一步的,所述副车架上壳体底部设有弹簧支柱,所述支柱弹簧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副车架上壳体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通过所述弹簧支柱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设有弹簧支柱,使用弹簧支柱来填充两壳体之间的空间,即降低了车架本身的重量,还能够增强车架的减震能力,此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结构紧凑,结构稳定,抛弃了传统的实心钢结构,采用镂空结构,有效降低了自身的重量,使用方便灵活,操作安全可靠,稳定性高,耐磨性强,不易损坏,此外,该装置使用简单方便,且装卸便捷,铸造成本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优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纵剖图;图中:1-副车架下壳体;2-副车架上壳体;3-辅助固定螺孔;4-固定螺孔;5-防倾连接块;6-豁口;7-左加强板;8-右加强板;9-固定块;10-左摆臂支架;11-右摆臂支架;12-插接孔;13-悬置套筒;14-减震垫;15-弹簧支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包括副车架下壳体1和副车架上壳体2,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顶部设有副车架上壳体2,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覆盖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上,且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顶部设有固定螺孔4,所述固定螺孔4贯穿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中间位置,所述固定螺孔4一侧设有辅助固定螺孔3,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顶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左加强板7和右加强板8,所述左加强板7和右加强板8均覆盖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上,并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顶部的一侧设有左摆臂支架10,所述左摆臂支架10嵌入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内,并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顶部的侧面设有右摆臂支架11,所述右摆臂支架11嵌入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内,并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左摆臂支架10和右摆臂支架11侧面均设有插接孔12,所述左摆臂支架10一侧设有悬置套筒13。进一步的,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顶部设有防倾连接块5,所述防倾连接块5覆盖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上,并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紧密焊接,所述防倾连接块5侧面设有豁口6,通过设置的防倾连接块5,该副车架在使用时更加稳固,不会轻易发生位移,有效的提高了其安全性。进一步的,所述左加强板7和右加强板8顶部均设有固定块9,所述固定块9与所述左加强板7和右加强板8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9能够有效提高该副车架安装的稳定性,提高安全性。进一步的,所述悬置套筒13顶部设有减震垫14,所述减震垫14覆盖设置于所述悬置套筒13上,并与所述悬置套筒13紧密贴合并固定,所述减震垫14能够减少震动传递到驾驶室,提高该副车架的减震性能。进一步的,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底部设有弹簧支柱15,所述支柱弹簧15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固定连接,且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通过所述弹簧支柱15固定连接,使用弹簧支柱15来填充两壳体之间的空间,即降低了车架本身的重量,还能够增强车架的减震能力。工作原理:首先,将副车架下壳体1和副车架上壳体2组装好,并且检查副车架上壳体2上各部件是否完好无损,然后使用副车架下壳体1上的辅助固定螺孔3和固定螺孔4,将该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安装在汽车车身上,将防倾连接块5以及防倾连接块5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包括副车架下壳体(1)和副车架上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顶部设有副车架上壳体(2),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覆盖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上,且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顶部设有固定螺孔(4),所述固定螺孔(4)贯穿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中间位置,所述固定螺孔(4)一侧设有辅助固定螺孔(3),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顶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左加强板(7)和右加强板(8),所述左加强板(7)和右加强板(8)均覆盖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上,并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顶部的一侧设有左摆臂支架(10),所述左摆臂支架(10)嵌入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内,并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顶部的侧面设有右摆臂支架(11),所述右摆臂支架(11)嵌入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内,并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左摆臂支架(10)和右摆臂支架(11)侧面均设有插接孔(12),所述左摆臂支架(10)一侧设有悬置套筒(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包括副车架下壳体(1)和副车架上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顶部设有副车架上壳体(2),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覆盖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上,且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顶部设有固定螺孔(4),所述固定螺孔(4)贯穿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中间位置,所述固定螺孔(4)一侧设有辅助固定螺孔(3),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顶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左加强板(7)和右加强板(8),所述左加强板(7)和右加强板(8)均覆盖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上,并与所述副车架下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顶部的一侧设有左摆臂支架(10),所述左摆臂支架(10)嵌入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内,并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顶部的侧面设有右摆臂支架(11),所述右摆臂支架(11)嵌入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内,并与所述副车架上壳体(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左摆臂支架(10)和右摆臂支架(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球王文良叶烈强周志彪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万向昌河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