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压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3071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9 1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压接装置。加热片(3)具备加热部(6)、第一电极部(7a)、第二电极部(7b)。第一电极部(7a)和第二电极部(7b)形成为与加热部(6)的上部连接的外侧部比与加热部(6)的下部连接的内侧部薄。加热部(6)和第一电极部(7a)通过R形状的第一连接部(21)连接。加热部(6)的内周斜面和第二电极部(7b)通过R形状的第二连接部(22)连接。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以自上端向下端的R形变大的方式形成,且上部薄,下部厚。加热部(6)形成为中间部(6b)的厚度比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的厚度薄。

Hot press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hot pressing device. The heating plate (3) has a heating part (6), a first electrode part (7a) and a second electrode part (7b). The first electrode part (7a)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part (7b) are formed as the outer part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part of the heating part (6) is thinner than the inner part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part of the heating part (6). The heating part (6) and the first electrode part (7a) a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21) of the R shape. The inner circumferential inclined plane of the heating part (6)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part (7b) a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22) of the R shape.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21)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22) are formed in the form of R deformation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and the upper part is thin and the lower part is thick. The thickness of the heating part (6) forming the middle part (6b) is thinn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21)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2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压接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加热对多个部件实施接合的热压接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有通过加热多个部件使这些部件熔融来将第一部件接合于第二部件的热压接装置。在国际公开2017/47786号所记载的热压接装置中,使被压接部件的凸起从形成在圆锥状部件的内周面上的孔突出,通过使用圆锥状的电极片使该凸起熔融,从而将圆锥状部件与被压接部件接合。在国际公开2017/47786号所记载的热压接装置中,在电流流过电极片时产生电流的偏差,电极片的温度变得不均匀。如果电极片的温度变得不均匀,热压接对象的树脂的熔融出现不充分的部位,存在接合强度变低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进行热压接的热压接装置。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热压接装置使第二部件的凸起熔融来接合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为筒状且宽度从下面向上面扩大,所述第二部件的凸起从所述第一部件上形成的贯通孔穿通并自所述第一部件的内周面向内侧方向突出,该热压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加热片,其具有外周面以沿着所述第一部件的内周面的方式形成的主体部,和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且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延伸的2个板状的端子部;和,电力供给部,其配置在所述加热片的上方,介由所述端子部向所述主体部供电,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端子部的至少一方在规定的方向上以不均匀的厚度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端子部中的至少一方,在规定的方向上以不均匀的厚度形成,以使得与形成为均匀的厚度的情况相比,因所述电力供给部供给的电而产生发热的所述主体部的各部分的发热量的偏差变小。将电流设定为I、电阻设定为R时,发热量可以通过I2×R求出,将电阻率设定为ρ、长度设定为L、截面积设定为S时,电阻可以通过R=ρ×L/S求出。即,发热量与电阻R成正比,电阻R与截面积S成反比,发热量也与截面积S成反比。因此,若截面积变小,则发热量变大。根据本专利技术,主体部及端子部的至少一方在规定的方向上以不均匀的厚度形成。例如,通过使主体部和端子部的至少一方在规定的方向上的厚度不均匀,以使得电流小的部分的厚度比电流大的部分的厚度小,与以均匀的厚度形成的情况相比,因电力供给部供给的电而产生发热的主体部的各部分的发热量的偏差变小。由此,与主体部及端子部的至少一方以均匀的厚度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加热片引起的熔融不均,从而能够可靠地进行热压接。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的下端部、也即窄幅侧的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端子部的连接部分的厚度比所述主体部的上端部、也即宽幅侧的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端子部的连接部分的厚度厚。从电力供给部流入端子部的电容易向下方流动,但不容易向侧方流动。因此,在主体部与端子部的连接部分,上部的电流比下部的电流小。根据上述结构,主体部与端子部的连接部分形成上部为截面积小的薄壁且下部为截面积大的厚壁。这些截面积通过下述方式被设定:与连接部分的上部和下部为相同形状(截面积)的现有技术相比,电流小的上部(截面积:小)的发热量(I2×R)与电流大的下部(截面积:大)的发热量之差变小。由此,能够使连接部分传递至主体部的热量差比以现有技术中的热量差小,从而能够抑制主体部的上部和下部的熔融不均,进而能够可靠地进行热压接。进一步地,优选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端子部的连接部分侧的厚度比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端子部的连接部分侧以外的厚度厚。由于流过主体部的电在主体部的周向流动,所以在主体部中,与端子部的连接部分的电流大,离端子部最远的部分的电流变小。根据上述结构,主体部的与端子部的连接部分的厚度形成得比其他部分厚。这些厚度通过下述方式被设定:主体部的与端子部的连接部分和主体部的其他部分的厚度相同的现有技术相比,电流大的连接部分(截面积:大)的发热量与离开端子部的、电流小的其他部分(截面积:小)的发热量的差变小。由此,与以往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主体部的周向的熔融不均,从而能够可靠地进行热压接。另外,优选所述端子部的与所述主体部的宽幅侧连接的外侧部分的厚度比所述端子部的与所述主体部的窄幅侧连接的内侧部分的厚度薄。从电力供给部流入端子部的电容易向下方流动,但不容易向侧方流动。因此,在端子部中,在外侧部分处流动的电比在内侧部分处流向下部的电小。根据上述结构,端子部形成为外侧部分比内侧部分薄。这些厚度通过下述方式被设定:与端子部的外侧部分和内侧部分为相同厚度(截面积)的现有技术中的端子部相比,与主体部的上部连接且电流小的端子部的外侧部分(截面积:小)的发热量、和与主体部的下部连接且电流大的端子部的内侧部分(截面积:大)的发热量的差较小。由此,能够使从端子部传递至主体部的热量差比以往的情况小,从而能够抑制主体部的上部和下部的熔融不均,进而能够可靠地进行热压接。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可靠地进行热压接。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热压接装置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表示具备加热部和电极部的加热片的立体图。图3A是加热片的上部剖面图。图3B是加热片的下部剖面图。图4是表示组装前的叶轮的仰视图。图5是表示组装后的叶轮的仰视图。图6是表示组装后的叶轮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组装后的叶轮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通过热压接装置进行压接后的叶轮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通过加热片使叶轮的凸起开始熔融的状态的剖面图。图10是表示通过加热片使叶轮的凸起及隔壁熔融的状态的剖面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等效电路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热压接装置2具备加热片3、加热片驱动部4和保持台5。热压接装置2通过加热来压接具体后述的作为被压接材料的叶轮(impeller)30。加热片3具备加热部6(主体部)和电极部7(端子部)。加热部6形成为大致圆锥台形状上下颠倒的形状,且沿叶轮30的内周面形成。加热部6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为开口。需要说明的是,加热部6的形状不限于圆锥台形状,只要是筒状且宽度从下面向上面扩大的方式倾斜的形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半球形状。在加热片驱动部4上设置有具有正极和负极、且对电极部7供电的电力供给部9。保持台5具备基台11和位于基台11上部的圆筒部12。在圆筒部12中收纳有叶轮30。在基台11的上表面,形成有在圆筒部12的内部向上方突出且插入到后述叶轮30的安装孔31c中的定位凸起11a。如图2所示,电极部7具备与加热部6连接的第一电极部7a和第二电极部7b。第一电极部7a及第二电极部7b的与加热部6的上部连接的外侧部比该第一电极部7a及第二电极部7b的与加热部6的下部连接的内侧部壁薄。第一电极部7a及第二电极部7b以图2中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规定的方向是指加热部6的径向。在第一电极部7a及第二电极部7b的内侧部分的切口中,插入在加热放置于保持台5的叶轮30时的保持台5的定位凸起11a。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电极部7a的上端部固定在加热片驱动部4的电力供给部9的正极上并被电连接。第二电极部7b的上端部固定在电力供给部9的负极上并被电连接。根据该结构,从加热片驱动部4的电力供给部9的正极介由第一电极部7a向加热部6供电。流过加热部6的电介由第二电极部7b流向电力供给部的负极。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于第一电极部7a及第二电极部7b的孔中,被插入固定螺钉(未图示),该固定螺钉固定在电力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压接装置,其使第二部件的凸起熔融来接合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为筒状且宽度从下面向上面扩大,所述第二部件的凸起从所述第一部件上形成的贯通孔穿通并自所述第一部件的内周面向内侧方向突出,该热压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加热片,其具有外周面以沿着所述第一部件的内周面的方式形成的主体部、和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且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延伸的2个板状的端子部;和电力供给部,其配置在所述加热片的上方,介由所述端子部向所述主体部供电,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端子部的至少一方在规定的方向上以不均匀的厚度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7.21 JP 2017-1417951.一种热压接装置,其使第二部件的凸起熔融来接合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为筒状且宽度从下面向上面扩大,所述第二部件的凸起从所述第一部件上形成的贯通孔穿通并自所述第一部件的内周面向内侧方向突出,该热压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加热片,其具有外周面以沿着所述第一部件的内周面的方式形成的主体部、和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且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延伸的2个板状的端子部;和电力供给部,其配置在所述加热片的上方,介由所述端子部向所述主体部供电,所述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鹤贝嘉则石川宽田尻雄一赤堀重人大津尚裕盐崎谕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