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手换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2486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扳手换向装置,尤指以把手的枢轴穿设壳体的中心孔,从壳体内部再套合转动弹簧及定位板,然后再以扣环卡固,并以一盖板结合于壳体,并藉转动弹簧的弹力可使被旋转的把手恢复水平原位,当把手欲调整为向左或向右换向转动时,藉由卸下该盖板,使盖板与把手可变换于第一角位置与第二角位置。(*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门扳手,特别是涉及一种扳手换向装置。目前,用于门上使用的扳手,种类很多,发展也很快,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有的结构过于复杂,有的结构简单使用不方便,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扳手换向装置,使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扳手换向装置,是以一把手具有一枢轴穿设一壳体所具有内环的中心孔,该壳体内环外围套合一转动弹簧;一定位板于板面设有槽可卡入该把手的枢轴所具有的卡掣部,一扣环扣合于该枢轴所设的扣环槽;该转动弹簧,两端具有径向向外的弯折部可支承于该定位板外缘所设的弯折片;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内缘预定位置具有至少一凸块;一盖板具有一中心孔,其可结合于该壳体上,并于该盖板边缘具有至少一凹槽,该凹槽啮合该壳体的凸块,而该盖板设有至少一支柱可支承于该转动弹簧的弯折部,当把手欲调整为向左或向右换向转动,卸下该盖板,使盖板与把手相结合的元件可变换于第一角位置与第二角位置。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扳手换向机构,其中该定位板具有限制把手转动角度的一凸块和一第一面。前述的扳手换向机构,其中该盖板具有一与定位板的弯折片相接触定位的第二面。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扳手换向装置,由于采用了以把手的枢轴穿设壳体的中心孔,从壳体内部再套合轴动弹簧及定位板,然后再以扣环卡固,并以一盖板结合于壳体,并依靠转动弹簧的弹力可使被旋转的把手恢复水平原位,由于一般旋轴把手的角度在锐角范围为佳,因此为了保持转动弹簧的具有弹性,不致产生弹性疲乏,把手的构造设有定向装置,且为了门体一般具有左、右旋之别,本技术的定向装置具备简单且容易调整,以适用左、右旋门体的装设。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左旋门的组合平面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图2把手受力由水平位置往下旋转的组合平面图;图4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图2把手受力由水平位置往上旋转的组合平面图;图5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右旋门的组合平面图;图6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图5把手受力由水平位置往下旋转的组合平面图;图7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图5把手受力由水平位置往上旋转的组合平面图。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扳手换向装置,其具体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如图1所示,本技术扳手换向装置,其是由一把手1、一壳体2、一转动弹簧3、一定位板4、一扣环5及一盖板6等元件所组成,其整体大致是以把手1的枢轴11穿设壳体的内环21的中心孔22,从壳体的内环21外围套合一转动弹簧3,再将定位板4所设的槽41卡入该把手1的枢轴11所具有的卡掣部12,然后以扣环5扣入枢轴11的扣环沟13卡固;前述的壳体2内缘预定位置设有两凸块23;前述的转动弹簧3两端具有向外径方向的弯折部31,而定位板4外缘凸缘具有一凸块43及一垂直于板平面的弯折片42,所述转动弹簧3的一弯折部31可支承于定位板4的弯折片42上,该壳体2内缘预定位置具有支承螺母24;一盖板6具有一中心孔67与孔65,其可利用螺丝7穿过所述盖板6的孔65,而将盖板6结合于该壳体2上,并于该盖板6边缘垂直板面具有至少一凹槽61、第一面64、第二面66与支承柱62,所述凹槽61可啮合该壳体2的凸块23,而所述盖板6的支承柱62可支承于所述转动弹簧3的弯折部31,以达到把手1受外力作用可复归原位,当把手1欲调整为向左或向右换向转动时,卸下该盖板6,使盖板6与把手1可变换于第一角位置与第二角位置。如图2所示,是为本技术组装后的示意图适用于左旋门的装置,此时盖板6与把手1位于第一角位置,再如图3所示当把手1受外力作用时由水平的位置往下操作,定位板4转动一角度,前述定位板4的一凸块43与所述盖板6的第一面64相接触定位;而所述定位板4的弯折片42与所述盖板6的第二面66相接触定位,以达到限制把手1的转动角度,同时定位板4的另一弯折片42偏压转动弹簧3的弯折部31,使把手1不受外力作用时,受转动弹簧3的偏压力可回复原位。如图4所示,当把手1受外力作用时由水平的位置往上操作时,亦同前述的说明。当欲变换为右开门时,仅需卸下螺丝7与盖板6,如图5所示,将盖板6与把手1相结合的元件,即转动弹簧3、定位板4与扣环5)转动180度,使之位于第二角位置,再将螺丝7穿过盖板6的孔65,将盖板6锁固于壳体2的支承螺母24上。如图6所示,当把手1受外力作用时由水平的位置往下操作,定位板4转动一角度,前述定位板4的一凸块43与所述盖板6的第一面64相接触定位;而所述定位板4的弯折片42与所述盖板6的第二面66相接触定位,以达到限制把手1的转动角度,同时定位板4的另一弯折片42偏压转动弹簧3的弯折部31,使把手1不受外力作用时,受转动弹簧3的偏压力可回复原位。如图7所示,当把手1受外力作用时由水平的位置往上操作时,亦同前述的说明。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扳手换向装置,是以一把手具有一枢轴穿设一壳体所具有内环的中心孔,该壳体内环外围套合一转动弹簧;一定位板于板面设有槽可卡入该把手的枢轴所具有的卡掣部,一扣环扣合于该枢轴所设的扣环槽;该转动弹簧,两端具有径向向外的弯折部可支承于该定位板外缘所设的弯折片;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内缘预定位置具有至少一凸块;一盖板具有一中心孔,其可结合于该壳体上,并于该盖板边缘具有至少一凹槽,该凹槽啮合该壳体的凸块,而该盖板设有至少一支柱可支承于该转动弹簧的弯折部,盖板与把手相结合的元件可变换角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板具有限制把手转动角度的一凸块和一第一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盖板具有一与定位板的弯折片相接触定位的第二面。专利摘要本技术是扳手换向装置,尤指以把手的枢轴穿设壳体的中心孔,从壳体内部再套合转动弹簧及定位板,然后再以扣环卡固,并以一盖板结合于壳体,并藉转动弹簧的弹力可使被旋转的把手恢复水平原位,当把手欲调整为向左或向右换向转动时,藉由卸下该盖板,使盖板与把手可变换于第一角位置与第二角位置。文档编号E05B1/00GK2450294SQ0025975公开日2001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1日专利技术者江维亮, 黄宗钟, 陈柏仰, 林振铭 申请人: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扳手换向装置,是以一把手具有一枢轴穿设一壳体所具有内环的中心孔,该壳体内环外围套合一转动弹簧;一定位板于板面设有槽可卡入该把手的枢轴所具有的卡掣部,一扣环扣合于该枢轴所设的扣环槽;该转动弹簧,两端具有径向向外的弯折部可支承于该定位板外缘所设的弯折片;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内缘预定位置具有至少一凸块;一盖板具有一中心孔,其可结合于该壳体上,并于该盖板边缘具有至少一凹槽,该凹槽啮合该壳体的凸块,而该盖板设有至少一支柱可支承于该转动弹簧的弯折部,盖板与把手相结合的元件可变换角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维亮黄宗钟陈柏仰林振铭
申请(专利权)人: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