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联接翼的无人飞行器
本技术涉及无人飞行器
,具体涉及一种可变联接翼的无人飞行器。
技术介绍
变掠翼、前掠翼、联接翼等特殊气动布局有着各种常规气动布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其技术难点和缺陷同样巨大以至于这些气动布局的“生命力”不强。世界上诞生过的变掠翼布局机型有美国的F-14“熊猫”战斗机、欧洲的“狂风”战斗机以及前苏联的米格-23战斗机等,这些飞机均采用可变后掠翼布局,原因是可变后掠翼技术能够改善起降性能同时增大航程,减小超音速阻力,但受后来电传操纵系统发展的冲击,上述机型现均退出了现役。前掠翼布局具有低速性能好、机动性能强、起降距离短、失速特性优等特点,但其气动弹性发散的问题至今无法解决,代表机型有美国的X29验证机、俄罗斯S-37“金雕”战斗机等。联接翼布局飞行器具有较轻的重量和较高的强度刚度、较小的诱导阻力、较大的升力系数,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操纵性直接气动力控制能力,可为飞机提供独立的姿态或轨迹控制,改善飞行的响应品质。其不足之处在于飞行阻力大、飞行速度低;结构复杂、对材料要求较高等。我国的翔龙无人飞行器是当前世界上唯一一款采用联接翼气动布局的无人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联接翼的无人飞行器,包括机头(1)和机身(2);所述机头(1)固定设置在机身(2)的前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翼(3)、后翼(4)和后掠角变掠机构(5);所述前翼(3)为两个,两个前翼(3)的翼根部转动连接于机身(2)的前端;所述后翼(4)为两个,两个后翼(4)的翼根部固定连接于机身(2)的后端;所述前翼(3)的翼尖部滑动连接于后翼(4)的翼身上;所述后掠角变掠机构(5)固定安装在机身(2)上,后掠角变掠机构(5)的前端与两个前翼(3)的翼根部传动连接,使前翼(3)的翼根部相对于机身(2)转动,并带动前翼(3)的翼尖部沿后翼(4)的翼身滑动实现后掠角的增大或者缩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联接翼的无人飞行器,包括机头(1)和机身(2);所述机头(1)固定设置在机身(2)的前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翼(3)、后翼(4)和后掠角变掠机构(5);所述前翼(3)为两个,两个前翼(3)的翼根部转动连接于机身(2)的前端;所述后翼(4)为两个,两个后翼(4)的翼根部固定连接于机身(2)的后端;所述前翼(3)的翼尖部滑动连接于后翼(4)的翼身上;所述后掠角变掠机构(5)固定安装在机身(2)上,后掠角变掠机构(5)的前端与两个前翼(3)的翼根部传动连接,使前翼(3)的翼根部相对于机身(2)转动,并带动前翼(3)的翼尖部沿后翼(4)的翼身滑动实现后掠角的增大或者缩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联接翼的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掠角变掠机构(5)包括电机(51)、转杆(52)和蜗杆(53);所述电机(51)的输出端通过转杆(52)与所述蜗杆(53)固定连接;单个所述前翼(3)的翼根部设有环形齿条(31),蜗杆(53)位于两环形齿条(31)之间并与两环形齿条(31)相互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变联接翼的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掠角变掠机构(5)还包括丝杆(54)和配重...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