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金属盘管的缠绕贴紧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143756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第一层金属盘管的缠绕贴紧方法和装置。其技术方案:第一层金属盘管的缠绕贴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卫板是横向移动的导卫板(12),所述导卫板与缠绕中的管子(7)接触,且所述导卫板对缠绕在卷筒上的第一层管施以指向副盘的力(F),使缠绕在所述卷筒上第一层第1圈的管与副盘贴紧,使随后缠绕在所述卷筒上第一层的每圈管相互贴紧。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避免人工敲击,第一层的管贴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第一层金属盘管的缠绕贴紧方法和装置
本专利技术一,涉及一种缠绕贴紧方法,其主要用于小口径超长金属盘管的密排缠绕,属于金属管材加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二,涉及一种缠绕贴紧装置,其主要用于小口径超长金属盘管的密排缠绕,属于金属管材加工装备
专利技术一是缠绕方法,专利技术二是实现专利技术一所述方法的专用装置。
技术介绍
小口径金属盘管的密排缠绕广泛的用在铜铝及其合金管、钢管、不锈钢管的生产上,密排与缠绕后的管材可以方便的进行退火、包装。用户可以方便的使用。以紫铜管为例,现代的技术将阴极铜连铸、行星轧制、盘拉生产出小口径超长的紫铜盘管.每盘盘管的重量在1吨以上.而用户对密排缠绕后的铜管要求盘重在100-200kg左右。所以拉拔后的小口径超长的紫铜盘管每盘可缠绕5-10盘密排铜管。现有的金属盘管的缠绕有双边缠绕和单边缠绕。双边缠绕的方式如图1所示,其缠绕每层的管子的圈数是不一样的,其奇数层圈数比偶数层多一圈。单边缠绕的方式如图2所示,其缠绕每层管子的圈数是一样的。从图1和图2中还可以看出,两种缠绕方式的相同处为卷筒上第一层第1圈管子要与副盘贴紧,第一层上的每圈管子必须要贴紧。两种缠绕方式的不同处为第一层最后1圈管子与主盘的间距是不一样的,双边缠绕要贴紧主盘,单边缠绕要留半个管径。上述要求是金属管缠绕的最基本的要求,必须完全达到才能进行随后的缠绕,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缠绕不可能完成。现有技术中第一层缠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如图3所示,操作工手工将管头导入缠绕机夹钳并夹紧管头,图3中未显示夹钳,图3中U-U表示缠绕中心线,图3中R表示管头。2.如图4所示,缠绕机开始低速缠绕,此时管子沿缠绕中心线U-U进入并绕在卷筒2上。为保证第一层第1圈管子4与副盘贴紧,操作工要拿一木棒敲击缠绕在卷筒上第一层第1圈管子,使其与副盘贴紧;图4中J箭头表示敲击力;3.如图5所示,人工敲击第2圈管子5,使其与第1圈管子相交界处的无管三角区域S的长度和宽度尽可能的小,使第2圈管子与第1圈管子贴紧;图5中N表示缠绕机卷筒横移方向,图5中S表示无管三角区域,图5中M表示由第1圈管子过渡到第2圈管子时产生的斜管;4.如图6所示,人工敲击缠绕第n圈管子6,使每圈管子之间相互贴紧;图6中M表示斜管;斜管为缠绕在卷筒上的第n圈管子过渡到第n+1圈管子时管子与缠绕中心线U-U产生倾斜部分的管子5.如图7所示,适当时,即:确保缠绕机的控制系统在第一层缠绕时可以将随后缠绕在卷筒上第一层的每圈管子贴紧缠绕,停止人工敲击,缠绕机开使自动缠绕;6.如图8所示,至最后一圈缠绕时,观察最后一圈管子在正确的位置爬上第二层,完成第一层缠绕;图8中T表示第一层到第二层的管材位置,8表示第一层最后一圈管子。现有金属盘管缠绕机的缠绕控制系统主要有两种方式:开环控制方式和闭环控制方式,所谓开环控制是采用运动控制器的编程算法控制伺服电机排线。闭环控制是在缠绕机上设有与管子相接触的接触臂或设有类似的机构,接触臂上的传感器实时的监控正在缠绕的管子与缠绕中心线U-U的偏离,当上述偏离超过设定值时传感器给出纠偏信号,排线电机完成实时的纠偏和排线。现有技术的主要不足:1、第一层缠绕时,需要人工敲击管子,无法做到高自动化的缠绕;2、第一层管子缠绕时易出现贴不紧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于2015年公开一种缠绕方法和缠绕机,其公开号CN106311800A。该专利给出的缠绕方法和缠绕机试图作到管头的自动导入,自动夹紧,自动的第一层和后续多层的缠绕及无人的换盘缠绕。该专利在描述第一层缠绕时的叙述为:“所述1#导卫装置侧面与所述管材接触,使所述被缠绕的管材的中心始终与所述缠绕中心线重合。”上述描述仅强调了管材中心的重合,没有强调缠绕在卷筒上的管材的贴紧:如使第一层第1圈的管与副盘贴紧,使随后缠绕在所述卷筒第一层上的每圈管相互贴紧。在实际生产中,申请人发现按公开号CN106311800A专利的方案实施,管子第一层贴不紧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图9所示,其常见情形如下:1、第一层第1圈管子与副盘没有贴紧,图9中O表示第一间隙;2、第一层第1圈与第2圈相交界位置的无管三角区域S的长度和宽度过大;3、第一层其它圈管子之间的间隙过大,图9中P表示第二间隙;4、第一层最后一圈管子与主盘的间隙不对,管子在错误的位置T从第一层爬到第二层,图9中C表示第三间隙。上述4种问题中任一种发生都有可能造成缠绕的失败。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发现如下两个现象是造成上述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一是缠绕机开始缠绕时电机的低速不稳定性造成排线的不稳定:缠绕机正常缠绕时只要能作到卷筒转一圈同时横移一个管径即能保证正常的缠绕。但缠绕机刚开始缠绕时,电机起动会从低速到高速要有一个加速的过程,一般的电机会有低速不稳定和加速不稳定的现象,即在很低的转速或在快速加速时缠绕机的缠绕和横移作不到按缠绕要求缠绕,这时会产生管间间隙或管子与副盘的间隙。其二是由于管子外径的偏差造成的:管材的缠绕与实心的线材的缠绕是完全不一样的,线材没有外径椭圆度的问题。管材缠绕时要花非常大的精力解决外径的偏差和椭圆度的问题。同样外径的管子薄壁管和厚壁管的椭圆度相差会很大。这种管子外径的偏差与管子缠绕时横移量的不符,多圈管偏差的累积叠加会产生很难控制的管间间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一,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缠绕方法,其在第一层金属盘管的缠绕时,避免人工敲击,使第一层的管贴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第一层金属盘管的缠绕贴紧方法,其用于缠绕机的金属盘管缠绕,所述缠绕机有导卫板和卷筒,所述卷筒两端分别是主盘和副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卫板是横向移动的导卫板,所述导卫板与缠绕中的管子接触,且所述导卫板对缠绕在卷筒上的第一层管施以指向副盘的力,使缠绕在所述卷筒上第一层第1圈的管与副盘贴紧,使随后缠绕在所述卷筒上第一层的每圈管相互贴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指向副盘的力是连续的推力、间断的推力或者间断和连续的组合推力。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指向副盘的力是弹簧作用力、电磁铁作用力、气缸的输出力、液压缸的输出力或者电机的输出力。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的有益效果:在第一层缠绕时,导卫板可通过横向移动,对缠绕在卷筒上的第一层管施以指向副盘的力,使缠绕在卷筒上第一层第1圈的管子与副盘贴紧,使随后缠绕在所述卷筒第一层上的每圈管相互贴紧。为后续的整盘盘管的缠绕打下好的基础,使金属盘管自动缠绕的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二,是具体运用专利技术一所述缠绕方法,提供第一层金属盘管的缠绕贴紧装置,其在第一层金属管的缠绕时,避免人工敲击,使第一层的管贴紧。为实现目的二,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第一层金属盘管的缠绕贴紧装置,其包括有导卫装置总成,所述导卫装置总成包括有导卫板,所述导卫板将金属管导向卷筒,所述卷筒两端分别是主盘和副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卫板是横向移动的导卫板,所述导卫板与缠绕中的管子接触,且所述导卫板对缠绕在卷筒上的第一层管施以指向副盘的力,使缠绕在所述卷筒上第一层第1圈的管与副盘贴紧,使随后缠绕在所述卷筒上第一层的每圈管相互贴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导卫装置总成还包括有底板、导卫板气缸和导卫装置主体;所述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第一层金属盘管的缠绕贴紧方法,其用于缠绕机的金属盘管缠绕,所述缠绕机有导卫板和卷筒(2),所述卷筒两端分别是主盘(3)和副盘(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卫板是横向移动的导卫板(12),所述导卫板与缠绕中的管子(7)接触,且所述导卫板对缠绕在卷筒上的第一层管施以指向副盘的力(F),使缠绕在所述卷筒上第一层第1圈的管与副盘贴紧,使随后缠绕在所述卷筒上第一层的每圈管相互贴紧。

【技术特征摘要】
1.第一层金属盘管的缠绕贴紧方法,其用于缠绕机的金属盘管缠绕,所述缠绕机有导卫板和卷筒(2),所述卷筒两端分别是主盘(3)和副盘(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卫板是横向移动的导卫板(12),所述导卫板与缠绕中的管子(7)接触,且所述导卫板对缠绕在卷筒上的第一层管施以指向副盘的力(F),使缠绕在所述卷筒上第一层第1圈的管与副盘贴紧,使随后缠绕在所述卷筒上第一层的每圈管相互贴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层金属盘管的缠绕贴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向副盘的力是连续的推力、间断的推力或者间断和连续的组合推力。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层金属盘管的缠绕贴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向副盘的力是弹簧作用力、电磁铁作用力、气缸的输出力、液压缸的输出力或者电机的输出力。4.第一层金属盘管的缠绕贴紧装置,其包括有导卫装置总成(60),所述导卫装置总成包括有导卫板(12),所述导卫板将金属管导向卷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建秋蒋立飞徐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兴荣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