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换向器铜套快速上料的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9944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0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换向器铜套快速上料的治具,包括治具本体,所述治具本体一侧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一侧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一侧设置有调节框,所述调节框一侧设置有固定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有限位板,在使用时操作人员可将铜套事先放入对应的限位孔中,放入铜套时,限位板和治具主体重合,使限位孔对应重合,当铜套放好后,转动调节杆,将调节杆一侧的限位杆从连接孔内转出,推动调节杆,此时限位板表面的限位孔与治具本体表面的限位孔错开,上料结束,需要将治具本体内的铜套倒入相应的模具内时,翻转对应到位,将再转出调节杆,将调节杆一侧的限位杆卡回原来的固定块一侧,铜套便可一一对应落入到模具中以进行注塑好。

A Curing Tool for Rapid Feeding of Copper Sheath of Commuta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ixture for quick feeding copper sleeve of commutator, which comprises a fixture body. A fixed rod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fixture body, a finite position plate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fixing rod, an adjustment frame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limit plate, and a fixed block is arranged on the one side of the adjustment frame. The utility model is provided with a limit plate. When the operator puts the copper sleeve into the corresponding limit hole beforehand, when the copper sleeve is put into the copper sleeve, the limit plate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fixture coincide to make the limit hole coincide. When the copper sleeve is put in place, the limit rod on one side of the adjustment rod is rotated and turned out from the connecting hole to push the adjustment rod. At this time, the limit hole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mit plate and the fixture body are driven. When the limit holes on the surface are staggered and the feeding is finished, the copper sleeve in the fixture body needs to be poured into the corresponding mould. When the copper sleeve in the fixture body is reversed,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is reversed, and then the adjusting rod is turned out. The restricting rod on one side of the adjusting rod is clamped back to the side of the original fixing block, and the copper sleeve can be dropped into the mould one by one for injection mo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换向器铜套快速上料的治具
本技术涉及治具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换向器铜套快速上料的治具。
技术介绍
铜套,也称铜轴套,分为多种,包括机用铜辊、铜轴承等。用于各种轻工、大型、重型机械上,是机械上的重要组成件。产品具有传统的锡青铜轴承功能,以电解铜为原料配以多种微量金属元素,经高温烧结,通过气压离心铸造加工而成。硬度高,耐磨性极好,不易产生咬死现象,有较好的铸造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在大气和淡水中有良好的耐蚀性。在缺乏润滑剂和用水质润滑剂条件下,滑动性和自润滑性能好,易切削,铸造性能差,对稀硫酸耐蚀性能好。一般用途的结构件,船舶、仪表等使用的外型简单的的铸件,如套筒、衬套、轴瓦、滑块等。由于部分铜套较小,现有的铜套上料治具在上料过程中容易出现铜套脱落的情况,导致铜套跑偏或遗失,使生产成本升高,成品质量下降。因此,专利技术一种用于换向器铜套快速上料的治具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换向器铜套快速上料的治具,通过在治具本体顶部加设限位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铜套上料治具在上料过程中容易出现铜套脱落的情况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换向器铜套快速上料的治具,包括治具本体,所述治具本体一侧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一侧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一侧设置有调节框,所述调节框一侧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表面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两端均设置有卡槽,所述调节框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设置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两端均设置有滚珠,所述调节框内部设置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一侧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两侧均设置有卡块,所述调节杆外侧套接有转轴,所述转轴外侧设置有连接杆,所述限位板一侧设置有压板,所述限位板和治具本体一侧均设置有限位孔,所述治具本体表面设置有滑轨。优选的,所述治具本体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架,所述限位孔底部设置有顶杆,所述顶杆底部设置有把手,所述顶杆与限位孔设置为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转轴内圈与调节杆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外圈与连接杆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卡块与卡槽相匹配,所述调节杆贯穿调节框。优选的,所述限位板与滑轨设置为滑动连接,所述滚珠与调节框内壁接触。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通过设有限位板,在使用时操作人员可将铜套事先放入对应的限位孔中,放入铜套时,限位板和治具主体重合,使限位孔对应重合,当铜套放好后,转动调节杆,将调节杆一侧的限位杆从连接孔内转出,再推动调节杆,将调节杆卡入另一固定块内的连接孔里,此时限位板表面的限位孔与治具本体表面的限位孔错开,即可防止将治具本体翻转过来时掉落的现象,当上料结束,需要将治具本体内的铜套倒入相应的模具内时,翻转对应到位,将再转出调节杆,将调节杆一侧的限位杆卡回原来的固定块一侧,铜套便可一一对应落入到模具中以进行注塑,该设置可避免现有的铜套上料治具在上料过程中容易出现铜套脱落的情况,防止导致铜套在上料过程中跑偏或遗失,使产品质量更好;2、通过设有顶杆,在使用时当将治具本体翻转,将铜套倒入模具中时,若铜套卡在限位孔内无法顺利倒出,操作人可将顶杆下压,顶杆即可将残留在限位孔内的铜套挤压出来,该设置可避免铜套卡在限位孔内,防止铜套无法顺利落入模具中,使操作人员的使用更加便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治具本体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A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固定块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图1中B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中:1治具本体、2固定杆、3限位板、4调节框、5固定块、6连接孔、7卡槽、8弹簧、9活动杆、10滚珠、11调节杆、12限位杆、13卡块、14转轴、15连接杆、16压板、17限位孔、18滑轨、19固定架、20顶杆、21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6所示的一种用于换向器铜套快速上料的治具,包括治具本体1,所述治具本体1一侧设置有固定杆2,所述固定杆2一侧设置有限位板3,所述限位板3一侧设置有调节框4,所述调节框4一侧设置有固定块5,所述固定块5表面设置有连接孔6,所述连接孔6两端均设置有卡槽7,所述调节框4内部设置有弹簧8,所述弹簧8一端设置有活动杆9,所述活动杆9两端均设置有滚珠10,所述调节框4内部设置有调节杆11,所述调节杆11一侧设置有限位杆12,所述限位杆12两侧均设置有卡块13,所述调节杆11外侧套接有转轴14,所述转轴14外侧设置有连接杆15,所述限位板3一侧设置有压板16,所述限位板3和治具本体1一侧均设置有限位孔17,所述治具本体1表面设置有滑轨18。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治具本体1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架19,所述限位孔17底部设置有顶杆20,所述顶杆20底部设置有把手21,所述顶杆20与限位孔17设置为活动连接,在使用时当将治具本体1翻转,将铜套倒入模具中时,若铜套卡在限位孔17内无法顺利倒出,操作人可将顶杆20下压,顶杆20即可将残留在限位孔17内的铜套挤压出来;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转轴14内圈与调节杆11固定连接,所述转轴14外圈与连接杆15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转轴14,在调节杆11转动时可使限位板3保持不动;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卡块13与卡槽7相匹配,所述调节杆11贯穿调节框4,通过将卡块13与卡槽7设置为相匹配,可使卡块13与卡槽7的连接更加稳定;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板3与滑轨18设置为滑动连接,所述滚珠10与调节框4内壁接触,通过将滚珠10设置为与调节框4内壁接触,便于调节杆11在调节框4内转动。本实用工作原理:参照说明书附图1-5,在使用时操作人员可将铜套事先放入对应的限位孔17中,限位板3上设置有与治具主体1上同样的限位孔17,治具主体1底部设置有与限位孔17对应的顶杆20,当需要放入铜套时,限位板3和治具主体1重合,使限位孔17对应重合,当铜套放好后,转动调节杆11,将调节杆11一侧的限位杆12从连接孔6内转出,再推动调节杆11,将调节杆11卡入另一固定块5内的连接孔6里,此时限位板3表面的限位孔17与治具本体1表面的限位孔17错开,即可防止将治具本体1翻转过来时掉落的现象,当上料结束,需要将治具本体1内的铜套倒入相应的模具内时,翻转对应到位,将再转出调节杆11,将调节杆11一侧的限位杆12卡回原来的固定块5一侧,铜套便可一一对应落入到模具中以进行注塑;参照说明书附图6,在使用时当将治具本体1翻转,将铜套倒入模具中时,若铜套卡在限位孔17内无法顺利倒出,操作人可将顶杆20下压,顶杆20即可将残留在限位孔17内的铜套挤压出来。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换向器铜套快速上料的治具,包括治具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本体(1)一侧设置有固定杆(2),所述固定杆(2)一侧设置有限位板(3),所述限位板(3)一侧设置有调节框(4),所述调节框(4)一侧设置有固定块(5),所述固定块(5)表面设置有连接孔(6),所述连接孔(6)两端均设置有卡槽(7),所述调节框(4)内部设置有弹簧(8),所述弹簧(8)一端设置有活动杆(9),所述活动杆(9)两端均设置有滚珠(10),所述调节框(4)内部设置有调节杆(11),所述调节杆(11)一侧设置有限位杆(12),所述限位杆(12)两侧均设置有卡块(13),所述调节杆(11)外侧套接有转轴(14),所述转轴(14)外侧设置有连接杆(15),所述限位板(3)一侧设置有压板(16),所述限位板(3)和治具本体(1)一侧均设置有限位孔(17),所述治具本体(1)表面设置有滑轨(1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换向器铜套快速上料的治具,包括治具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本体(1)一侧设置有固定杆(2),所述固定杆(2)一侧设置有限位板(3),所述限位板(3)一侧设置有调节框(4),所述调节框(4)一侧设置有固定块(5),所述固定块(5)表面设置有连接孔(6),所述连接孔(6)两端均设置有卡槽(7),所述调节框(4)内部设置有弹簧(8),所述弹簧(8)一端设置有活动杆(9),所述活动杆(9)两端均设置有滚珠(10),所述调节框(4)内部设置有调节杆(11),所述调节杆(11)一侧设置有限位杆(12),所述限位杆(12)两侧均设置有卡块(13),所述调节杆(11)外侧套接有转轴(14),所述转轴(14)外侧设置有连接杆(15),所述限位板(3)一侧设置有压板(16),所述限位板(3)和治具本体(1)一侧均设置有限位孔(17),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克强
申请(专利权)人:贵溪奥杰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