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振助专利>正文

水塔底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6766 阅读:2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水塔底座,该水塔具有一塔底,由塔底周缘向上延设一塔壁,而该底座成型有一框架,由框架向下设有至少三脚杆,每一脚杆两侧连设一辅助杆连结至框架,该脚杆底端固设一锁固片,该底座还包含一顶托配件,该顶托配件至少包含有两交叉连结于框架上的连结带,该连结带与框架间形成一下凹的容置空间供水塔嵌设,借该顶托配件的承托及框架的支撑,使底座能有效地定位水塔,避免因地震造成水塔变形、倾斜。(*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塔底座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塔,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承托水塔塔底的水塔底座。一般用于蓄水的水塔一般均建筑在高处,以增加供水水压,并配合抽水泵适时抽水补给以维持水塔内一定的水位,以常见家庭用的水塔而言,其容量一般为750、1000、1500、2000公升,而工业用的水塔容量也有数千公升至数万公升。因此,水塔盛水后的整体重量相当重,而为避免水塔倾斜移位,水塔的固定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而言是用一底座来支撑定位水塔,但此底座的设计,仅足以支撑定位固定不动的水塔,在地震频频发生的地方,以往的水塔底座已无法有效定位水塔,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因倾斜造成配接管路的受损。如图1所示,为以往水塔组设于底座上的底座剖视图,该水塔1是用以储水而具有一向下弧凹的塔底11,此塔底11外接一出水阀12及一出水管15,由塔底11周缘向上立设一塔壁13,该塔壁13在接近塔底11处形成一外突的突缘14,而塔壁13的顶缘盖设一顶盖16,该顶盖16外接一进水管17,而以往底座2具有一中空的环状框架21,该框架21的内径大小对应水塔1塔壁13外径,以供水塔1嵌置。同时框架21上设置四个向上突起的夹片20,在框架21底缘分设四脚杆22,每一脚杆22间以一连结杆23连结,以及脚杆22两侧近底端处再分别斜设一辅助杆24连接至框架21底缘,以增加支撑强度。而为使底座2可固设于地板上,在脚杆22末端再设一可与地板贴抵的锁固片25,该锁固片25上开设一穿孔251,而在地板上也相对穿孔251形成一孔洞26后,可借一定位组件27(俗称壁虎)穿设于穿孔251与地板孔洞26中,并同时锁结在锁固片25及固结于地板上。当-->水塔1置设于底座2的框架21后,其塔壁13近底端处受框架21框设以侧向支撑水塔1,以及突缘14上方受四个夹片20夹持防止水塔1向上位移,同时框架21又抵撑于塔壁13的突缘14下方以向上顶撑水塔1,并配合底座2锁固于地板上,使水塔1达到定位的目的。如图2所示,上述底座2的设计虽可达到嵌置定位水塔1的目的,但在地震发生使水塔1侧向摇摆时,由于水塔1整体重量甚重,单靠突缘14与框架21间的抵靠是不足以顶撑定位水塔1,也就是说,在水塔1摇晃时,该突缘14受压挤容易发生扭曲变形,而产生与框架21间的抵接不确实,此时水塔1易发生倾斜的现象。至于该夹片20对于防止水塔1摇晃倾斜,由于每一夹片20仅单点触靠于塔壁13,无法有效地达到稳固侧向支撑的效果,因此,当水塔1倾斜时,其外接的进水管17及出水管15即会与水塔1脱离,不但造成漏水的困扰,水塔1也不能再使用,所以,以往底座2的设计存在无法确实定位水塔1的缺点。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底座2借辅助杆24的设置得以在静止时补强底座2的支撑强度,而在地震发生时,维修人员在实际修缮作业中时常发现脚杆22仍会发生变形,也就是说,脚杆22与辅助杆24的支撑强度不足,因此,在支撑框架21的脚杆22结构设计上仍待改进。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佳支撑效果的水塔底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水塔底座,该水塔具有一塔底,由塔底周缘向上延设一塔壁,而该底座包括一供水塔嵌设并抵接塔壁的框架,由框架向下设有至少三脚杆,每一脚杆两侧连设一辅助杆连结至框架,该脚杆底端固设一固锁于地面上的锁固片,其特征在于:该底座还包含一顶托配件,该顶托配件至少包含有两交叉连结于框架上的连结带,该连结带与框架间形成一供水塔嵌设的下凹容置空-->间。所述的水塔底座,其特征在于:该顶托配件还包含有一连设于该连结带交叉处的抵撑片,该抵撑片上开设一供水塔塔底设置的出水管穿设的贯孔。所述的水塔底座,其特征在于:每一锁固片两端分别斜设一支撑杆连结至框架。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水塔底座,其效果在于借顶托配件可承托水塔塔底,使水塔更为稳固,并在脚杆结构上增设支撑杆及锁固片的穿孔,以加强脚杆结构的支撑强度及增加固连于地面的选择性,可避免地震后造成的损害。下面通过一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水塔底座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种以往水塔组设于底座上的底座剖视图。图2是一种以往水塔相对于底座倾斜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底座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水塔组设于底座上的底座剖视图。如图3及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水塔底座4可供一水塔3置放定位,前述水塔3具有一向下弧凹的塔底31,此塔底31下方组设一出水阀32及一出水管34,再由塔底31周缘向上延设一塔壁33;而该底座4形成有一中空的环状框架41,此框架41断面呈L型的设计具有较佳的刚性,前述框架41再向下分设四脚杆42,各脚杆42间以一连结杆43固接,再于脚杆42底端固结一可固锁于地面上的锁固片46,该锁固片46上成型数穿孔461(本实施例以四个穿孔为例),并借一定位组件47(俗称壁虎)穿经任一穿孔461定位于地板上;为加强脚杆42的支撑强度,于每一脚杆42两侧分别斜设一辅助杆44,以及在锁固片46两端也各别斜设一支撑杆45,并分别连结至框架41上,同时相邻两支撑杆45固结在框架41的端部相互靠近,而-->使该支撑杆45得以增加两脚杆42间的框架41强度,进而增进底座4的整体支撑强度,在框架41上设一顶托配件5,该顶托配件5具有一抵撑片51,该抵撑片51上开设一贯孔511,以供水塔3塔底31的出水阀32穿设,再于抵撑片51上交叉连结四连结带52,而每一连结带52远离抵撑片51的端部固连于框架41上,使顶托配件5与框架41间形成一下凹的容置空间53以供水塔3嵌设。当水塔3组设于底座4上时,水塔3的塔底31及部份塔壁33置于容置空间53内,而受顶托配件5的连结带52、抵撑片51向上承托,以及框架41侧向支撑,并将塔壁33焊固于连结带52与框架41上,同时塔底31的出水阀32也嵌卡于抵撑片51上,使水塔3更稳固而不易摇晃,在地震发生使水塔3摇摆时,摇摆的力量会使水塔3同时受框架41的侧向支撑力及顶托配件5的承托力作用,也就是说,在力量分散的情况下,塔壁33受到框架41的侧向力即会大幅减小,塔壁33不致发生变形而使水塔3倾斜,反观以往的水塔1仅有突缘14与框架21触抵,摇摆时所产生的作用力全数集中于突缘14上,况且水塔1的塔壁13厚度设计大约为0.4~1.2mm,因此,以往的水塔1在盛装水后,一般都无法承受5级以上的地震,而发生变形倾斜的现象;又当地震是以上下震动的方式发生时,在锁固片46固锁于地面上及水塔3焊固于框架41及连结带52的设计下,可防止水塔3因上下震动造成的损坏。接着,本实施例再借由增设支撑杆45,使脚杆42结构更具支撑力,至于锁固片46上数个穿孔461的设计,当在地板上钻设孔洞且钻到钢筋无法再续钻或定位组件47在组设中受损时,可于其他穿孔461处的地板上再钻设孔洞,以另外再进行组设定位组件47,避免如以往者的锁固片46仅有一穿孔461,当地板上的孔洞钻不下去时,必须另在别处钻设孔洞,而为使穿孔461对准新钻的孔洞,必须将整个底座4移位方可锁固,而最困扰的是当其中三锁固片46已锁结完-->成,第四锁固片46却发生前述无法锁固于地板的情况,最后必须将底座4再重新移位定位。另外,由于本技术具有顶托配件5的设计,因此,若欲使水塔3嵌置于底座4上更为稳固,则可选择具有较长连结带5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塔底座,该水塔具有一塔底,由塔底周缘向上延设一塔壁,而该底座包括一供水塔嵌设并抵接塔壁的框架,由框架向下设有至少三脚杆,每一脚杆两侧连设一辅助杆连结至框架,该脚杆底端固设一固锁于地面上的锁固片,其特征在于:该底座还包含一顶托配件, 该顶托配件至少包含有两交叉连结于框架上的连结带,该连结带与框架间形成一供水塔嵌设的下凹容置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塔底座,该水塔具有一塔底,由塔底周缘向上延设一塔壁,而该底座包括一供水塔嵌设并抵接塔壁的框架,由框架向下设有至少三脚杆,每一脚杆两侧连设一辅助杆连结至框架,该脚杆底端固设一固锁于地面上的锁固片,其特征在于:该底座还包含一顶托配件,该顶托配件至少包含有两交叉连结于框架上的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振助
申请(专利权)人:黄振助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