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邹德华专利>正文

一种道路隧道无排风井净化排风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63497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4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属于道路隧道无排风井净化排风构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道路隧道无排风井净化排风构造,包括隧道,所述隧道的内腔中安装有排风道,所述排风道的底部均匀螺接有滤网,所述排风道的顶部中安装有两组隔板,左右两组所述隔板为对称安装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单风道改进为双向风道,在挑选好出风口后,实现两侧自然进风,从中间污染物浓度最高的地方将空气吸收排出,形成两组空气流通风道,提高排气效率,并通过安装有高压静电除尘器和废气处理装置,将空气中的灰尘和有害气体进行净化,保证对排风装置要求的基本要求,并且开设有双向的换气风道,减少意外发生时排风装置完全被堵的几率,提高抗意外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隧道无排风井净化排风构造
本技术涉及道路隧道无排风井净化排风构造
,具体为一种道路隧道无排风井净化排风构造。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交通矛盾日益突出,城际间的交通需求日益上升,道路隧道成为解决交通矛盾的一个有利手段,成为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隧道均为全封闭结构,在隧道内部因为通风不良导致越往中间,空气污染物浓度越高,而一些道路隧道并无法采用排风井将空气排出到高处,而只靠自然排风效率低,且隧道内温度比两侧地表温度较低,所以风向为两侧向内通风,导致隧道内采用单向机械引风后排风的效果差,并且在较长的隧道中单向排风换气速率仍待提高,且单风道在使用时,管道如果出现堵塞等意外状况,直接就会出现排风受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路隧道无排风井净化排风构造,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单向排风风道长导致排风效果差、速率较慢和反射意外导致风道受阻后抗意外性较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道路隧道无排风井净化排风构造,包括隧道,所述隧道的内腔中安装有排风道,所述排风道的底部均匀螺接有滤网,所述排风道的顶部中安装有两组隔板,左右两组所述隔板为对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道路隧道无排风井净化排风构造,包括隧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1)的内腔中安装有排风道(2),所述排风道(2)的底部均匀螺接有滤网(3),所述排风道(2)的顶部中安装有两组隔板(4),左右两组所述隔板(4)为对称安装结构,所述排风道(2)的内腔通过隔板(4)分别设置有吸收处理风道(5)和双向出风道(10),所述吸收处理风道(5)位于双向出风道(10)的下侧,左侧所述吸收处理风道(5)的内腔右侧分别安装有高压静电除尘器(6)和废气处理装置(7),所述废气处理装置(7)位于高压静电除尘器(6)的右侧,所述隔板(4)的顶部右侧卡接有风机安装座(8),所述风机安装座(8)上螺接有风机(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隧道无排风井净化排风构造,包括隧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1)的内腔中安装有排风道(2),所述排风道(2)的底部均匀螺接有滤网(3),所述排风道(2)的顶部中安装有两组隔板(4),左右两组所述隔板(4)为对称安装结构,所述排风道(2)的内腔通过隔板(4)分别设置有吸收处理风道(5)和双向出风道(10),所述吸收处理风道(5)位于双向出风道(10)的下侧,左侧所述吸收处理风道(5)的内腔右侧分别安装有高压静电除尘器(6)和废气处理装置(7),所述废气处理装置(7)位于高压静电除尘器(6)的右侧,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德华吉凤玲郭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邹德华吉凤玲郭建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