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姜立平专利>正文

减震隔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2030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减震隔震装置由钵体、滚球、环形弹性阻尼体、盖板、底座和弹簧组成。钵体和盖板上均有凹形底面(或环状凹形曲面),凹形底面由凹球冠面和凹园锥面组成。滚球安放在盖板和钵体之间并受到一定的预压力和弹性变形,但不起主要承载作用,建筑物静载荷主要由盖板压在钵体上的圆环形平面承载。环形弹性阻尼体安放在钵体内的环形台面上。在钵体和底座间安装有数个弹簧。本发明专利技术能确保建筑物在平常无地震时的水平刚度和垂直刚度,安全稳固。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所受到水平方向的力(含扭转力)能有效地被隔离吸收和耗散,当地震结束后,建筑物能自动复位至原始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考虑了减轻提离现象产生不良后果的措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震隔震装置
本专利技术与地震有关,涉及一种减轻和避免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破坏性损害的减震隔震装置。
技术介绍
地震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地震产生的地震波使建筑物产生垂直方向的上下起伏运动,水平方向的前后左右摇摆运动及水平扭转运动。其中破坏力最大的是建筑物的水平震动和扭转震动。以往建筑业界通常用增加建筑物强度和刚度的方法抗震,这就大大增加了建筑成本,降低了建筑物的容材比,使建筑物的主体部分显得老大笨粗。为了解决单纯依靠增加建筑物强度和刚度的方法抗震所带来的弊端,近年来国内外,已研制出多种减震隔震装置。其中橡胶隔震垫是较为典型并应用较多的减震隔震装置。由于无地震时,橡胶隔震垫垂直和水平刚度尚嫌不足,在地震发生时,水平刚度偏大,隔震效果欠佳,当地震停止后,其自动复位能力较差。另一种减震隔震装置基本是由一底座、一盖板和一滚球构成的,底座的顶面为圆弧形凹面,盖板之底面具有圆弧形凹面,在底座和盖板的圆弧形凹面之间放置一滚球构成,其缺点是:①滚球和底座、盖板的接触基本是点接触,地震前是完全承载,长期静载荷下会产生压坑,地震时滚球容易破碎,不能起到减震隔震作用;②由于底座和盖板是圆弧形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隔震装置,含有滚球(2)、盖板(4)、底座(5),其特征在于:①所说盖板(4)的下底面中间具有一圆柱形凸台(41),该圆柱形凸台(41)具有凹形底面(42),该凹形底面(42)是由凹形圆锥面(421)和一个凹形球冠面(422)构 成的,该凹形球冠面(422)的半径略大于滚球(2)的半径;该盖板(4)有环形平面(43);②还设有钵体(1)是一具有凹形底面(11)、环形台面(12)、环形顶平面(13)和外圆柱面(15)的筒体,该凹形底面(11)是由凹形圆锥面(111 )和一个凹形球冠面(112)构成的;所说凹形球冠面(112)的半径略大于滚球(2)的半径,而且该钵体(1)的下底...

【技术特征摘要】
CN 2001-7-6 01122286.71、一种减震隔震装置,含有滚球(2)、盖板(4)、底座(5),其特征在于:①所说盖板(4)的下底面中间具有一圆柱形凸台(41),该圆柱形凸台(41)具有凹形底面(42),该凹形底面(42)是由凹形圆锥面(421)和一个凹形球冠面(422)构成的,该凹形球冠面(422)的半径略大于滚球(2)的半径;该盖板(4)有环形平面(43);②还设有钵体(1)是一具有凹形底面(11)、环形台面(12)、环形顶平面(13)和外圆柱面(15)的筒体,该凹形底面(11)是由凹形圆锥面(111)和一个凹形球冠面(112)构成的;所说凹形球冠面(112)的半径略大于滚球(2)的半径,而且该钵体(1)的下底面设有多个圆柱形盲孔(14);③还设有环形弹性阻尼体(3)、多个弹簧(6)和圆桶形底座(5),该底座(5)上具有内圆柱面(51),内底面设有多个与钵体(1)下底面的圆柱形盲孔(14)相对应的圆柱形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立平
申请(专利权)人:姜立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