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一体化间歇性湿地雨水回用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01547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景观一体化间歇性湿地雨水回用的方法,属于园林绿化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与周围景观设计相协调的连续性起伏草地,根据不同地区土质与降水情况,通过地形设计形成起伏变化的微地形景观,为促使雨水顺利下渗,在微地形的谷底土壤中掺入煤渣,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并种植在当地抗性强、耐水湿、耐践踏的草种,对雨水进行生态化吸纳滞留。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可以吸纳降水,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游憩功能,实现雨水回用的景观生态一体化目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景观一体化间歇性湿地雨水回用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园林
的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景观一体化间歇性湿地雨水回用的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多年年均降雨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年均供水量为5.5千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约为80%,地下水源供水量19.5%,其他水源供水量(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约为0.5%,我国年降雨总量远大于供水总量,但是以雨水为水源的供水量所占比例却极小。城市绿地是城市中拥有大量可渗透地表的区域,植物通过地表下渗吸滞,涵养了一定量的雨水,但仍有大量雨水通过地表径流而流失,没有将城市绿地吸滞雨水的功能很好的利用起来,使得城市绿地自身成为城市耗水大户。经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刘叶冰、谢峰、曾维嘉在“建筑中水和雨水回用技术应用探讨”(《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1,02)一文中,提到:为回用绿地中的雨水,用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的工程化工艺,用纯工程的方法解决生态问题,雨水收集回用工程化工艺通常是将雨水进行导流后集中收集到预先建造好的容器中,如水窖、地下集水池等进行再利用,这种方法只是一个独立的雨水收集系统,往往需要地下工程设施,增加建造成本,所以很多开发商并不愿意这样做(除非严重缺水的地区),难以广泛推广。而通过绿化的方法将雨水涵养在绿地内,既不会增加工程造价,还可以设计成优美的景观,将生态、游憩和景观有机结合,成为生态型绿地建设的范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景观一体化间歇性湿地雨水回用的方法,使其不仅可以吸纳降水,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游憩功能,实现雨水回用的景观生态一体化目标。-->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与周围景观设计相协调的连续性起伏草地,根据不同地区土质与降水情况,通过地形设计形成起伏变化的微地形景观,为促使雨水顺利下渗,在微地形的谷底土壤中掺入煤渣,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并种植在当地抗性强、耐水湿、耐践踏的草种,对雨水进行生态化吸纳滞留。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首先分析建设地的土质和降水情况,通过地形设计形成起伏变化的微地形景观,即形成若干个连续的低洼地,低洼地谷底相对地平面标高为-300~-500mm,为便于收集雨水,在低洼地周边设计缓缓隆起的微地形,相对于地平面标高位+400~+500mm,地形坡度均为25~30度;2、为促使雨水顺利下渗,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更换微地形谷底的土壤为混合土,混合土构成为:40%的煤渣+40%的当地园土+20%的泥炭土,煤渣的粒径为20~30mm,混合土厚度为0.5~0.7米;3、绿化植物选择:绿化植物为草坪草,根据地区不同选择的种类有所区别,但都应为抗性强、耐水湿、耐践踏的草种,如高羊茅、结缕草或狗牙根。由此构成的微地形景观,一方面是景观的组成部分,具有观赏和游憩功能,另一方面,在雨天能接纳相对较多的降雨,在低洼草地内形成临时性湿地,在降雨后1~3天,低洼草地内的雨水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成为绿地内地下水的补充水源,为绿地内水分平衡提供保证,但不影响草地休闲游憩的需要。本专利技术方法简单,建设和管理成本都无需增加,将雨水生态回用和景观游赏相结合,在园林绿地中极易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平面布局地形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1.首先分析建设地的土质和降水情况,如图1所示,景观一体化间歇性湿地地形设计形成起伏变化的微地形景观,形成若干个连续的低洼地,低洼地谷底相对地平面标高为-300mm,在低洼地周边设计缓缓隆起的微地形,相对于地平面标高位+400mm,地形坡度均为25度;-->2.更换微地形谷底的土壤为混合土,混合土构成为:40%的煤渣+40%的当地园土+20%的泥炭土,煤渣的粒径为20~30mm,混合土厚度为0.7米;3.绿化植物选择:低洼地绿化植物为结缕草,采取播种的方式进行种植。经测定,在日均降雨量<25mm(中雨)时,能吸滞90%的间歇性湿地范围内降雨;日均降雨量<50mm(大雨)时,能吸滞50%的间歇性湿地范围内降雨;日均降雨量<100mm(暴雨)时,能吸滞20%的间歇性湿地范围内降雨。实施例21.首先分析建设地的土质和降水情况,如图1所示,景观一体化间歇性湿地地形设计形成起伏变化的微地形景观,形成若干个连续的低洼地,低洼地谷底相对地平面标高为-300mm,在低洼地周边设计缓缓隆起的微地形,相对于地平面标高位+400mm,地形坡度均为25度;2.更换微地形谷底的土壤为混合土,混合土构成为:40%的煤渣+40%的当地园土+20%的泥炭土,煤渣的粒径为20~30mm,混合土厚度为0.5米;3.绿化植物选择:低洼地绿化植物为高羊茅,采取播种的方式进行种植。经测定,在日均降雨量<25mm(中雨)时,能吸滞90%的间歇性湿地范围内降雨;日均降雨量<50mm(大雨)时,能吸滞50%的间歇性湿地范围内降雨;目均降雨量<100mm(暴雨)时,能吸滞20%的间歇性湿地范围内降雨。实施例31.首先分析建设地的土质和降水情况,如图1所示,景观一体化间歇性湿地地形设计形成起伏变化的微地形景观,形成若干个连续的低洼地,低洼地谷底相对地平面标高为-300mm,在低洼地周边设计缓缓隆起的微地形,相对于地平面标高位+400mm,地形坡度均为25度;2.更换微地形谷底的土壤为混合土,混合土构成为:40%的煤渣+40%的当地园土+20%的泥炭土,煤渣的粒径为20~30mm,混合土厚度为0.6米;3.绿化植物选择:低洼地绿化植物为狗牙根,采取播种的方式进行种植。经测定,在日均降雨量<25mm(中雨)时,能吸滞90%的间歇性湿地范围内降雨;日均降雨量<50mm(大雨)时,能吸滞50%的间歇性湿地范围内降雨;日均降雨量<100mm(暴雨)时,能吸滞20%的间歇性湿地范围内降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景观一体化间歇性湿地雨水回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与周围景观设计相协调的连续性起伏草地,根据不同地区土质与降水情况,通过地形设计形成起伏变化的微地形景观,为促使雨水顺利下渗,在微地形的谷底土壤中掺入煤渣,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并种植在当地抗性强、耐水湿、耐践踏的草种,对雨水进行生态化吸纳滞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景观一体化间歇性湿地雨水回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与周围景观设计相协调的连续性起伏草地,根据不同地区土质与降水情况,通过地形设计形成起伏变化的微地形景观,为促使雨水顺利下渗,在微地形的谷底土壤中掺入煤渣,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并种植在当地抗性强、耐水湿、耐践踏的草种,对雨水进行生态化吸纳滞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一体化间歇性湿地雨水回用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1)首先分析建设地的土质和降水情况,通过地形设计形成起伏变化的微地形景观,即形成若干个连续的低洼地,低洼地谷底相对地平面标高为-300~-500mm,为便于收集雨水,在低洼地周边设计缓缓隆起的微地形,相对于地平面标高位+400~+50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生泉周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