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箱的拉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030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旅行箱的拉杆装置,其是将拉杆组设于旅行箱一侧的侧板中,而侧板周边与旅行箱固定,下端与拉杆组末端铰接,上部则朝向拉杆组外突控制钮,以控制对拉杆组的锁定;拉杆组本身包含数根可依次穿套的拉杆及提把;故于平时,拉杆组平齐侧板不突出,使用时,按下控制钮便可将拉杆组弹出,再陆续拉出各杆即成。本拉杆的特点是可使旅行箱被水平拖行,故箱内物品不会倾倒,并且拉杆组自身体积也小。(*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旅行箱的拉杆装置,尤指一种旅行箱所附设的、可根据需要伸缩的拉杆装置。由于出国旅游、出差者日益增多,使用旅行箱携带衣物、用品或资料几乎已成必然。为适应需要,旅行箱的设计除了考虑外型美观大方外,已进一步讲究结构的完善;特别是针对出外时携带物大多多而重的特点,制箱业便推出一种具有拉杆、底部配置活动轮的旅行箱,利用拉杆供人们牵拉轮走,以减轻手部的负担。具有拉杆的旅行箱有多种形式。例如常见的一种,箱体呈直立式,拉杆位于箱体背面并可以伸缩;它虽可借拉杆省力,但消费者大多感觉整体造型过于呆板僵硬,不适于出差或较正式场合,更不能兼作公事包,故制箱业又推出另一种款式的旅行箱。如附图说明图10、11所示便是兼有公事包气派的旅行箱70。该旅行箱70为便于携带,在底部一端装前、后成对的轮子71,同时底部装有拉杆,该拉杆大约成三段式,即管状且成对的固定杆80固定悬架于底部,固定杆80内各套入外杆82、外杆82内再套入内杆83,内杆83末端为拉把84,外杆82与固定杆80间装控制把81与滚珠、凹槽,用来控制对外杆82的锁定或开启;使用时,用拉把84拉出内、外杆83、82,然后再上提旅行箱70使之呈斜立状,令轮子71接触于地面,旅行箱70便与地面形成夹角,此时即可用手拉着拉把84带着旅行箱70行走;不使用时,则推动控制把81以使内杆83缩入外杆82,外杆82缩入固定杆80,使拉杆隐藏于箱体底部。但这种型式的拉杆并非理想设计,理由如下1.无论控制把81、固定杆80、内杆83、外杆82的锁定结构如何,终究该拉杆占据旅行箱70底部大半厚度,加上固定杆80、外杆82等均为成对设置,体积加大之外,更是增加旅行箱70的重量。2.拉杆体积庞大,纵然装在旅行箱70底部,也难掩外露的钢质固定杆80,又,固定杆80内要容置外杆82,其外径必然粗大,影响旅行箱的造型美观。3.由于拉杆设于旅行箱70底部,使用时需先将旅行箱70一端抬起,才能拉出拉把84。当旅行箱70内放置物品较重时,抬起来确实费力。尤其抬起来瞬间,易使箱内物品向轮子一端倾倒,重量便集中于轮子71端,造成拉把84难以控制重心平衡,有忽上忽下的不稳定感。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旅行箱的拉杆装置。该装置的拉杆平时可收拢于旅行箱一侧,既不占空间,也不易显露,而使用时即可拉出,无需抬起箱体一端,并可以水平的方式拖行旅行箱。本技术的目的可以下述方案实现方案1一种旅行箱的拉杆装置,可配备在底部设有数个轮子的旅行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杆装置包括,A.设于旅行箱一侧的侧板,其周边与旅行箱固定,外露的表面下部有铰接座,上部外突有控制钮,且端面上固设有弹簧;B.拉杆组,由数根可依次穿套的拉杆及提把组成,其中,最外层拉杆下端与侧板的铰接座铰接,中部处与侧板端面上固设的弹簧连结,内部为贯穿状的滑行孔,以容置第二层拉杆,而相对侧板的另一端面顶缘设有转折控缘,以对第二层拉杆往外偏转的角度限位,最内层拉杆的上端突伸一段结合端,使总长度较其他拉杆为长,提把与最内层拉杆的结合端固接,其中央设一稍大于上述控制钮端面形状的通孔,通孔周壁下部,沿着弧形开设一道可与上述控制钮卡制的卡制口。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如下方案实现方案2方案1中的侧板于中央轴线上对应拉杆组形状而开设T形的平隐槽,平隐槽相对T形水平横向处的中央上部,为凹入更深的深槽,平隐槽底端设有成对的开口铰接座,以对应铰接最外层拉杆。方案3方案2中的深槽的下部突起一突柱以套固弹簧一端,最外层拉杆相对突起一孔槽以对应卡制弹簧另端。方案4方案2中的深槽近中央处突出一 形止钩部。方案5方案4中的侧板在位于止钩部上方两边的深槽壁面处突设有 形块体,块体与深槽壁面形成空间状的限槽,供拉杆组上端连接。方案6方案1中的控制钮侧视观之为 形,控制钮水平面底部突设斜块状的卡制钩,藉以钩住提把的卡制口。方案7方案1中的转折控缘,是将最外层拉杆相对侧板的另一端面的顶缘设计为较低,使第二层拉杆有可偏转空间。方案8方案1中的最外层拉杆在管内的两内侧壁上各凹设一道滑槽,滑槽由该拉杆下端开始,至近顶部即止而不通体,藉以当第二层拉杆滑行至此,能借转折控缘而偏转。方案9方案2或8中的最外层拉杆其朝向侧板的端面上外突有突块,以便于与侧板上的铰接座铰接。方案10方案5中的最外层拉杆,其朝向侧板的端面上部突设有铰接座,以铰接一连接件,该连接件是一小板片,相对铰接座一边突设有空心柱,可配合轴销穿于铰接座间,而另外一边则是实心柱,用以挂在侧板的限槽中,同时实心柱与空心柱两边较为突伸,当拉杆组相对侧板偏转时,连接件以空心柱为支点,实心柱由限槽上位落至下位。方案11方案10中的连接件于中央设有让孔,以在连接件移位时,使止钩部勾住该让孔。方案12方案1中的次内层拉杆内部由底下形成一贯穿状的贯孔,在近顶部位置使端口形成 形的限止孔。方案13方案1中的第二层拉杆在相对于侧板的另一端面的近顶处突起斜块状抵突,使第二层拉杆的抵突卡在转折控缘上。方案14方案12中的最内层拉杆是容装于次内层拉杆中,其对应上述限止孔形状而有纵向突状的卡肋,使最内层拉杆的断面得以通过限止孔。方案15方案14中的最内层拉杆下端是断面为长方形的防落部,其拉至限止孔该杆便停止移动。方案16方案1中的提把的卡制口为 形。方案17方案1中的提把底部突伸的肉厚向内凹入一夹槽口,以能安插锁定结合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拉杆组设于旅行箱一侧,并且拉杆组为二段式往外偏转设计,因此拉杆组拉动旅行箱,是使旅行箱呈水平轮走,物件安放如故,绝不会令箱内物品倾倒一侧,因而克服了现有拉杆的缺点。(2)不占空间,拉杆组设于侧板中,且与侧板平齐,不外突,不象现有拉杆要占据庞大空间,此外不会增加明显重量,十分方便。(3)拉杆组每一拉杆的定位、定向设计合理,也符合于人体用力时的力学原理。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旅行箱的拉杆装置的具体结构特征图1是本技术的旅行箱的拉杆装置结合于旅行箱后的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旅行箱的拉杆装置的侧板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旅行箱的拉杆装置的侧板上有关控制钮的仰视外观图。图4是本技术的旅行箱的拉杆装置的拉杆组元件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的旅行箱的拉杆装置的拉杆组结合于侧板时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旅行箱的拉杆装置的拉杆组弹出侧板并偏转时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旅行箱的拉杆装置的拉杆组各拉杆拉出时的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的旅行箱的拉杆装置的拉杆组的第二拉杆往外偏转时的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的旅行箱的拉杆装置实施例的局部平面图。图10是现有拉杆式旅行箱的正视图。图11是现有拉杆式旅行箱的使用状态图。本技术是一种旅行箱的拉杆装置,请参看图1至4,其附设在旅行箱70的一侧,具体包括侧板10与拉杆组200,附设时先将上述二者预先组装好,再将侧板10缝制于旅行箱70一侧,并连接箱体表面的皮层即成。以下先分别说明侧板10、拉杆组200的结构。侧板10如图1至3所示,是供拉杆组200铰接并在平时予以卡制定位,以保持拉杆组200表面与侧板10平齐;侧板10是一板体,于中央轴线上对应拉杆组200的形状而设T形的平隐槽11,平隐槽11相对T形水平横向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旅行箱的拉杆装置,可配备在底部设有数个轮子的旅行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杆装置包括:A.设于旅行箱一侧的侧板,其周边与旅行箱固定,外露的表面下部有铰接座,上部外突有控制钮,且端面上固设有弹簧,B.拉杆组,由数根可依次穿套的拉杆 及提把组成,其中,最外层拉杆下端与侧板的铰接座铰接,中部处与侧板端面上固设的弹簧连结,内部为贯穿状的滑行孔,以容置第二层拉杆,而相对侧板的另一端面顶缘设有转折控缘,以对第二层拉杆往外偏转的角度限位,最内层拉杆的上端突伸一段结合端,使 总长度较其他拉杆为长,提把与最内层拉杆的结合端固接,其中央设一稍大于上述控制钮端面形状的通孔,通孔周壁下部,沿着弧形开设一道可与所述控制钮卡制的卡制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埙
申请(专利权)人:谷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