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BMS双辅源供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充电机BMS双辅源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当前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需要外部电源供电,通常使用充电桩中的低压输出辅助电源为其供电,而低压输出辅助电源提供的电压分为12V和24V两种,为提高充电桩的适用性,低压输出辅助电源一般兼容都12V和24V两种充电电压,但由于没有实现电压输出互斥,则可能因为电压不匹配而损坏BMS电池管理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输出互斥的BMS双辅源供电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BMS双辅源供电系统,包括STM32单片机、第一外部电源、第二外部电源、第一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接单片机的PC7引脚,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二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第一外部电源,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继电器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BMS双辅源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STM32单片机、第一外部电源、第二外部电源、第一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接单片机的PC7引脚,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第一外部电源,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继电器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第二外部电源,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接单片机的PC6引脚,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输入信号接第五三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MS双辅源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STM32单片机、第一外部电源、第二外部电源、第一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接单片机的PC7引脚,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第一外部电源,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继电器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第二外部电源,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接单片机的PC6引脚,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输入信号接第五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继电器与第一三级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一继电器的触点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触点串联;还包括12V电源、24V电源和BMS输出端子,所述第一继电器的触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触点的一端串联,第一继电器的触点的另一端通过24V电源接地,所述第二继电器的触点的另一端通过所述12V电源接地;所述BMS输出端子连接在所述第一继电器的触点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触点的连接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MS双辅源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与所述第二继电器并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BMS双辅源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三继电器和第四继电器,所述第三继电器和第三二极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并联,所述第四继电器和第四二极管分别与所述第二继电器并联。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MS双辅源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部电源为+12V,第二外部电源为+5V,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级管和第五三极管分别为NPN管,所述第二三极管为PNP管。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MS双辅源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第二电阻连接在第一信号输入端与第一三极管基极之间,所述第三电阻一端与第一三极管基极相连,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一电容与第三电阻并联;所述第四电阻连接在第一三极管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基极之间,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第四电阻并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震旦,刘春华,崔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思达仪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