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功率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96780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3 14: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功率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衬底,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外延层,源区和体区,第一导电类型的第四外延层,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三外延层,第二沟槽,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外延层,第四沟槽,第五沟槽,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五外延层,第一导电类型的第六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的氧化硅层,形成于所述氧化硅层上表面的多晶硅层,介质层,形成于所述介质层上方的第一金属层,形成于所述介质层上方的第二金属层,形成于所述衬底下表面的第三金属层。该结构设置既增大了器件的击穿电压,同时降低了器件的导通电阻,提高了VDMOS器件的性能。

A Power Device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ower device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including: a substrate of the first conductive type, a first epitaxial layer of the first conductive type, a source area and a body area, a fourth epitaxial layer of the first conductive type, a third epitaxial layer of the second conductive type, a second groove, a second epitaxial layer of the second conductive type, a fourth groove, a fifth groove, a fifth epitaxial layer of the first conductive type, and a first conductive type. The sixth epitaxy layer is formed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first epitaxy layer, a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layer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first epitaxy layer, a dielectric layer, a first metal layer above the dielectric layer, a second metal layer above the dielectric layer, and a third metal layer on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This structure not only increases the breakdown voltage of the device, but also reduces the on-resistance of the device and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VDMOS devi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功率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
,具体涉及一种功率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VDMOS(是VDMOSFET的缩写,VerticalDoubleDiffusedMetalOxideSemiconductorFieldEffectTransistor,垂直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源两极分别在器件的两侧,使电流在器件内部垂直流通,增加了电流密度,改善了额定电流,单位面积的导通电阻也较小,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功率器件。对于功率器件来说,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参数,一个是导通电阻,另一个是击穿电压,对应用而言希望导通电阻尽可能的小,而击穿电压越高越好。功率器件为了承受高电压,需要采用很厚的低掺杂外延层。通过增加外延层厚度或减小外延层的掺杂浓度,可以提高击穿电压,但这样做的同时却提高了导通电阻,不利于降低器件导通时的功率损耗。由此可见,现有技术在提升VDMOS击穿电压,降低导通电阻之间存在无法解决的矛盾,影响了VDMOS器件的性能继续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功率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提高了VDMOS器件的性能。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功率器件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第一导电类型的衬底;在所述衬底上表面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外延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形成第一沟槽;在所述第一沟槽下方形成第二沟槽,所述第二沟槽与所述第一沟槽连接,所述第二沟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沟槽的宽度;在所述第二沟槽内填充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外延层;在所述第一沟槽内填充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三外延层;刻蚀所述第一外延层及所述第三外延层的部分形成第三沟槽,且所述第三沟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沟槽;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形成第四沟槽;在所述第四沟槽下方形成第五沟槽,所述第五沟槽与所述第四沟槽连接,所述第五沟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第四沟槽的宽度;在所述第三沟槽填充第一导电类型的第四外延层,所述第三外延层为L型,所述第三外延层的内侧面覆盖所述第四外延层的侧面和部分底面,所述第四外延层的部分底面与所述第一外延层连接,所述第四外延层的离子浓度高于所述第一外延层;在所述第五沟槽内填充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五外延层,所述第五外延层的离子浓度高于所述第一外延层;在所述第四沟槽内填充第一导电类型的第六外延层,所述第六外延层的离子浓度高于所述第五外延层;通过注入方式在所述第四外延层上表面形成第二导电类型的体区和在所述体区上表面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源区,所述第三外延层与所述体区共同包裹所述第四外延层的剩余部分;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形成氧化硅层,所述氧化硅层下表面与所述第六外延层连接,所述氧化硅层的一端与所述源区连接;在所述氧化硅层上表面形成多晶硅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和所述多晶硅层上方形成介质层;在所述介质层上方形成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贯穿所述介质层与所述源区连接形成源极;在所述介质层上方形成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贯穿所述介质层与所述多晶硅层连接形成栅极;在所述衬底下表面形成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三金属层与所述衬底连接形成漏极。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沟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沟槽的深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延层的离子浓度高于所述第三外延层的离子浓度。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形成第一沟槽,具体包括:所述第一沟槽至少为两个,且所述第一沟槽的数量为偶数。进一步地,刻蚀所述第一外延层及所述第三外延层的部分形成第三沟槽,具体包括:刻蚀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外延层的部分及其中间部分的所述第一外延层以形成所述第三沟槽。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沟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五沟槽的深度。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功率器件,该功率器件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衬底;形成于所述衬底上表面的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外延层;通过注入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的第一导电类型的源区和包裹所述源区的第二导电类型的体区;形成于所述体区两侧的第一导电类型的第四外延层;与所述体区共同包裹所述第四外延层的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三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第三外延层下方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二沟槽与所述第三外延层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二沟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外延层的宽度;填充于所述第二沟槽内的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的第四沟槽;形成于所述第四沟槽下方的第五沟槽,所述第五沟槽与所述第四沟槽连接,所述第五沟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第四沟槽的宽度;填充于所述第五沟槽内的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五外延层,所述第五外延层的离子浓度高于所述第一外延层;填充于所述第四沟槽内的第一导电类型的第六外延层,所述第六外延层的离子浓度高于所述第五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的氧化硅层,所述氧化硅层下表面与所述第六外延层连接,所述氧化硅层的一端与所述源区连接;形成于所述氧化硅层上表面的多晶硅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延层和所述多晶硅层上方的介质层;形成于所述介质层上方的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贯穿所述介质层与所述源区连接形成源极;形成于所述介质层上方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贯穿所述介质层与所述多晶硅层连接形成栅极;形成于所述衬底下表面的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三金属层与所述衬底连接形成漏极。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延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外延层的厚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延层的离子浓度高于所述第三外延层的离子浓度。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沟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五沟槽的深度。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外延梯形结构的功率器件,在不增加外延层厚度的情况和改变外延层浓度的情况下提升了器件击穿电压,并且由于外延厚度和浓度没有改变,器件的导通电阻不会增大,同时在外延层内增加了第五外延层和第六外延层,采用倒梯形结构,该第五外延层和第六外延层电阻率小于外延层,降低了器件导通电阻,因此既增大了器件的击穿电压,同时降低了器件的导通电阻,提高了VDMOS器件的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器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至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器件的制备方法步骤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衬底;2-第一外延层;3-第二外延层;4-第三外延层;41-第三外延层第一子区;42-第三外延层第二子区;5-第四外延层;6-第五外延层;7-第六外延层;8-第一沟槽;9-第二沟槽;10-第三沟槽;11-第四沟槽;12-第五沟槽;13-体区;14-源区;15-氧化硅层;16-多晶硅层;17-介质层;18-第一金属层;19-第三金属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阅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使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此外,可能未示出某些公知的部分。为了简明起见,可以在一幅图中描述经过数个步骤后获得的半导体结构。应当理解,在描述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功率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第一导电类型的衬底;在所述衬底上表面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外延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形成第一沟槽;在所述第一沟槽下方形成第二沟槽,所述第二沟槽与所述第一沟槽连接,所述第二沟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沟槽的宽度;在所述第二沟槽内填充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外延层;在所述第一沟槽内填充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三外延层;刻蚀所述第一外延层及所述第三外延层的部分形成第三沟槽,且所述第三沟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沟槽;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形成第四沟槽;在所述第四沟槽下方形成第五沟槽,所述第五沟槽与所述第四沟槽连接,所述第五沟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第四沟槽的宽度;在所述第三沟槽填充第一导电类型的第四外延层,所述第三外延层为L型,所述第三外延层的内侧面覆盖所述第四外延层的侧面和部分底面,所述第四外延层的部分底面与所述第一外延层连接,所述第四外延层的离子浓度高于所述第一外延层;在所述第五沟槽内填充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五外延层,所述第五外延层的离子浓度高于所述第一外延层;在所述第四沟槽内填充第一导电类型的第六外延层,所述第六外延层的离子浓度高于所述第五外延层;通过注入方式在所述第四外延层上表面形成第二导电类型的体区和在所述体区上表面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源区,所述第三外延层与所述体区共同包裹所述第四外延层的剩余部分;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形成氧化硅层,所述氧化硅层下表面与所述第六外延层连接,所述氧化硅层的一端与所述源区连接;在所述氧化硅层上表面形成多晶硅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和所述多晶硅层上方形成介质层;在所述介质层上方形成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贯穿所述介质层与所述源区连接形成源极;在所述介质层上方形成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贯穿所述介质层与所述多晶硅层连接形成栅极;在所述衬底下表面形成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三金属层与所述衬底连接形成漏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功率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第一导电类型的衬底;在所述衬底上表面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外延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形成第一沟槽;在所述第一沟槽下方形成第二沟槽,所述第二沟槽与所述第一沟槽连接,所述第二沟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沟槽的宽度;在所述第二沟槽内填充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外延层;在所述第一沟槽内填充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三外延层;刻蚀所述第一外延层及所述第三外延层的部分形成第三沟槽,且所述第三沟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沟槽;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形成第四沟槽;在所述第四沟槽下方形成第五沟槽,所述第五沟槽与所述第四沟槽连接,所述第五沟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第四沟槽的宽度;在所述第三沟槽填充第一导电类型的第四外延层,所述第三外延层为L型,所述第三外延层的内侧面覆盖所述第四外延层的侧面和部分底面,所述第四外延层的部分底面与所述第一外延层连接,所述第四外延层的离子浓度高于所述第一外延层;在所述第五沟槽内填充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五外延层,所述第五外延层的离子浓度高于所述第一外延层;在所述第四沟槽内填充第一导电类型的第六外延层,所述第六外延层的离子浓度高于所述第五外延层;通过注入方式在所述第四外延层上表面形成第二导电类型的体区和在所述体区上表面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源区,所述第三外延层与所述体区共同包裹所述第四外延层的剩余部分;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形成氧化硅层,所述氧化硅层下表面与所述第六外延层连接,所述氧化硅层的一端与所述源区连接;在所述氧化硅层上表面形成多晶硅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和所述多晶硅层上方形成介质层;在所述介质层上方形成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贯穿所述介质层与所述源区连接形成源极;在所述介质层上方形成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贯穿所述介质层与所述多晶硅层连接形成栅极;在所述衬底下表面形成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三金属层与所述衬底连接形成漏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沟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沟槽的深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延层的离子浓度高于所述第三外延层的离子浓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表面形成第一沟槽,具体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心版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