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6771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3 14:40
接触器。主要解决了现在的接触器内的缓冲件大多为方形的结构,在与线圈架的安装槽安装时接触面积较小,长时间频繁动作之后容易产生塑性变形,使产品的总程减小,影响产品性能,而且装配不便的问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架上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底部设有第一圆弧面,还包括与所述磁轭连接的连杆,所述连杆两端设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件,所述缓冲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且底部与所述第一圆弧面对应设有第二圆弧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接触器,其缓冲件底部为弧形面,安装槽的底部也为弧形面,缓冲件与安装槽接触面积较大,不易变形,减少因接触器频繁动作后因缓冲件变形对产品总程的影响,提高产品性能的稳定性,而且安装比较方便。

Contactor

Contactor. It mainly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buffer parts in the contactor are mostly square in structure, and the contact area is small when installed with the installation groove of the coil frame. It is easy to produce plastic deformation after a long time and frequent action, which reduces the total course of the product,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duct, and is inconvenient to assemble. Characteristic: The coil rack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installation groove, the bottom of the first installation groov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arc surface, and the connecting rod connected with the magnetic yoke is also included. The connecting rod ends are provided with a buffer made of elastic material. The buffer is installed in the first installation groove and the bottom and the first arc face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a second arc surfa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ontactor. The bottom of the buffer part is an arc surface, and the bottom of the installation groove is also an arc surface. The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buffer part and the installation groove is large, and the contact area is not easy to deform. It reduce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formation of the buffer part on the overall product process after frequent action of the contactor, improves the stability of the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is convenient to inst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触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涉及接触器。
技术介绍
接触器分为交流接触器(电压AC)和直流接触器(电压DC),它应用于电力、配电与用电场合。接触器广义上是指工业电中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接触器的工作原理是:当接触器线圈通电后,线圈电流会产生磁场,产生的磁场使静铁芯产生电磁吸力吸引动铁芯,并带动交流接触器触点动作,常闭触点断开,常开触点闭合,两者是联动的。当线圈断电时,电磁吸力消失,衔铁在释放弹簧的作用下释放,使触点复原,常开触点断开,常闭触点闭合。现在的接触器内的缓冲件大多为方形的结构,在与线圈架的安装槽安装时接触面积较小,长时间频繁动作之后容易产生塑性变形,使产品的总程减小,影响产品性能,而且装配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接触器,主要解决了现在的接触器内的缓冲件大多为方形的结构,在与线圈架的安装槽安装时接触面积较小,长时间频繁动作之后容易产生塑性变形,使产品的总程减小,影响产品性能,而且装配不便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接触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线圈架,所述线圈架上连接有磁轭,所述壳体内与所述磁轭对应设有衔铁,所述线圈架上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底部设有第一圆弧面,还包括与所述磁轭连接的连杆,所述连杆两端设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件,所述缓冲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且底部与所述第一圆弧面对应设有第二圆弧面。所述磁轭上设有与所述连杆间隙配合的通孔。所述线圈架上设有支座,所述第一安装槽设于所述支座内,所述第一安装槽包括连通的方形槽和底部为第一圆弧面的弧形槽,所述缓冲件包括与所述方形槽间隙配合的方形块和凸台,所述凸台底部为所述第二圆弧面。还包括与所述线圈架可拆卸连接的接线片,所述线圈架侧面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前端设有L形槽,后端设有挡壁,所述接线片上前端与所述L形槽对应设有L形部,后端与所述挡壁对应设有拐角。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壁设有若干与所述接线片外壁抵压配合的凸筋。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壁还设有卡接槽,所述接线片上设有与所述卡接槽卡接配合的卡接块。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基座和上盖。所述限位片包括伸出所述第二安装槽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两侧设有对挂,所述基座设有与所述对挂对应设有第三安装槽。所述上盖上设有至少两个压筋,两个所述压筋抵压于所述接线片的上端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接触器,其缓冲件底部为弧形面,安装槽的底部也为弧形面,缓冲件与安装槽接触面积较大,不易变形,减少因接触器频繁动作后因缓冲件变形对产品总程的影响,提高产品性能的稳定性,而且安装比较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局部爆炸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接线片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线圈架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接触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内设有线圈架2,所述线圈架上连接有磁轭3,所述壳体内与所述磁轭对应设有衔铁,所述线圈架上设有第一安装槽21,所述第一安装槽底部设有第一圆弧面216,还包括与所述磁轭连接的连杆41,所述连杆两端设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件42,所述缓冲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且底部与所述第一圆弧面对应设有第二圆弧面421。本专利技术提供接触器,其缓冲件底部为弧形面,安装槽的底部也为弧形面,安装槽的底部也为弧形面,缓冲件与安装槽接触面积较大,不易变形,而且安装比较方便。该缓冲件可以为橡胶、硅胶等制成,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在衔铁和磁轭接触时,磁轭会随衔铁偏斜的角度偏斜,进而与衔铁完全接触,磁轭安装在连杆上,连杆的两端与缓冲件固定连接,缓冲件的底部为圆弧形面,便于安装,进一步的,该衔铁对应设于磁轭的下方(参见图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轭上设有与所述连杆间隙配合的通孔。在衔铁发生倾斜,磁轭与衔铁接触时也会随之转动,使接触面充分接触,减少噪声的发生。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线圈架上设有支座20,所述第一安装槽设于所述支座内,所述第一安装槽包括连通的方形槽210和底部为第一圆弧面的弧形槽211,所述缓冲件包括与所述方形槽间隙配合的方形块420和凸台421,所述凸台底部为所述第二圆弧面。方形块可以防止缓冲件过度转动,使用效果更佳。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还包括与所述线圈架可拆卸连接的接线片5,所述线圈架侧面设有第二安装槽11,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前端设有L形槽111,后端设有挡壁112,所述接线片上前端与所述L形槽对应设有L形部51,后端与所述挡壁对应设有拐角52。用来防止线圈绕线过程中接线片因离心力而甩出。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壁设有若干与所述接线片外壁抵压配合的凸筋113。进一步对接线片进行限位,防止接线片掉出。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壁还设有卡接槽114,所述接线片上设有与所述卡接槽卡接配合的卡接块53。防止接线片横向松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基座101和上盖102。可以通过螺钉连接等方式,也可以通过直接卡接等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限位片包括伸出所述第二安装槽的连接片54,所述连接片两侧设有对挂541,所述基座101设有与所述对挂对应设有第三安装槽1011。该第三安装槽支撑连接片的一端,使连接片安装更加稳定。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上盖上设有至少两个压筋1021,两个所述压筋抵压于所述接线片的上端面。有效的防止了接线片在受到较大接线扭力而发生变形脱出第二安装槽。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还包括触头支持8,所述触头支持上设有指示杆81,所述线圈架上设有导向槽26,所述指示杆中端设于所述导向槽内与所述导向槽限位配合。作为优选方案,该指示杆与触头支持一体设置,触头支持上下活动的时候,指示杆在导向槽内上下活动,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但任何基于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所作的改进,都应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接触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内设有线圈架(2),所述线圈架上连接有磁轭(3),所述壳体内与所述磁轭对应设有衔铁,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架上设有第一安装槽(21),所述第一安装槽底部设有第一圆弧面(216),还包括与所述磁轭连接的连杆(41),所述连杆两端设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件(42),所述缓冲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且底部与所述第一圆弧面对应设有第二圆弧面(421)。

【技术特征摘要】
1.接触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内设有线圈架(2),所述线圈架上连接有磁轭(3),所述壳体内与所述磁轭对应设有衔铁,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架上设有第一安装槽(21),所述第一安装槽底部设有第一圆弧面(216),还包括与所述磁轭连接的连杆(41),所述连杆两端设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件(42),所述缓冲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且底部与所述第一圆弧面对应设有第二圆弧面(4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上设有与所述连杆间隙配合的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架上设有支座(20),所述第一安装槽设于所述支座内,所述第一安装槽包括连通的方形槽(210)和底部为第一圆弧面的弧形槽(211),所述缓冲件包括与所述方形槽间隙配合的方形块(420)和凸台(421),所述凸台底部为所述第二圆弧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线圈架可拆卸连接的接线片(5),所述线圈架侧面设有第二安装槽(11),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前端设有L形槽(111),后端设有挡壁(1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国周良计新华赵青青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正智能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