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扣手组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5849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3 1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部件的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内扣手组件及车辆,其中,所述内扣手组件包括内扣手、底座、销轴以及阻尼器,所述内扣手通过所述销轴可枢转地铰接于所述底座,所述阻尼器包括能够相对转动的内筒和外筒,内筒套设于所述销轴,所述内筒的一端接合于所述内扣手以能够同步转动,所述底座接合于所述外筒以防止所述外筒转动,外筒能够对所述内筒施加转动阻尼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内扣手组件,通过阻尼器对内扣手相对于底座的转动施加阻尼力,使得内扣手的相对转动更为平缓,降低内扣手的转动速度,可以避免内扣手击打到使用者的手部,也可以削弱内扣手对底座及其他部件的撞击力,保护各个部件,延长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扣手组件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部件的
,特别涉及一种内扣手组件及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的车门内侧设置有内扣手组件,使用者通过转动内扣手,可以拉动车门拉线,从而解除车门与车身之间的锁定,以打开车门;当车门打开后,使用者将释放内扣手,内扣手会返回原有位置,内扣手返回时受到的阻力作用相对较小,因此转动速度较快,很容易击打到使用者的手部,也容易以较高地速度撞击车门上的其他部件,容易造成内扣手本身和其他部件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内扣手组件,以解决内扣手被释放后转速过快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内扣手组件,其中,所述内扣手组件包括内扣手、底座、销轴以及阻尼器,所述内扣手通过所述销轴可枢转地铰接于所述底座,所述阻尼器包括能够相对转动的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套设于所述销轴,所述内筒的一端接合于所述内扣手以能够同步转动,所述底座接合于所述外筒以防止所述外筒转动,所述外筒能够对所述内筒施加转动阻尼力。进一步的,所述内扣手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内扣手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枢转,所述弹性件能够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偏压所述内扣手。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包括套设在所述销轴上的扭簧,所述扭簧包括接合于所述内扣手的第一扭臂和接合于所述底座的第二扭臂,所述扭簧能够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枢转所述内扣手。进一步的,所述内筒和所述内扣手沿所述销轴的轴向排列,所述内筒朝向所述内扣手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凸起部,所述内扣手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一凹陷部。进一步的,所述外筒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凸起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二凸起部的第二凹陷部。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撑筒,所述外筒容纳在所述支撑筒中,所述第二凹陷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筒内壁上的轴向延伸的滑槽,所述第二凸起部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槽中。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主体板,所述主体板的外侧设置有凹槽部,所述内扣手能够容纳在所述凹槽部中。进一步的,所述凹槽部设置有通孔,所述主体板的内侧设置有两个层叠间隔的支撑板,所述销轴穿过两个所述支撑板,所述内扣手穿过所述通孔并铰接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所述销轴。进一步的,其中一个支撑板背离另一个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所述支撑筒。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内扣手组件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内扣手组件,通过阻尼器对内扣手相对于底座的转动施加阻尼力,使得内扣手的相对转动更为平缓,降低内扣手的转动速度,可以避免内扣手击打到使用者的手部,也可以削弱内扣手对底座及其他部件的撞击力,保护各个部件,延长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内扣手被释放后转速过快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设置有以上方案所述的内扣手组件。所述车辆与上述内扣手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内扣手组件的外侧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内扣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底座的内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阻尼器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扭簧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内扣手组件的内侧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内扣手组件的部分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内扣手,2-底座,3-销轴,4-阻尼器,5-扭簧,11-第一凹陷部,12-安装槽,21-第二凹陷部,22-支撑筒,23-主体板,24-凹槽部,25-支撑板,41-内筒,42-外筒,43-第一凸起部,44-第二凸起部,51-第一扭臂,52-第二扭臂。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扣手组件,其中,所述内扣手组件包括内扣手1、底座2、销轴3以及阻尼器4,所述内扣手1通过所述销轴3可枢转地铰接于所述底座2,所述阻尼器4包括能够相对转动的内筒41和外筒42,所述内筒41套设于所述销轴3,所述内筒41的一端接合于所述内扣手1以能够同步转动,所述底座2接合于所述外筒42以防止所述外筒42转动,所述外筒42能够对所述内筒41施加转动阻尼力。所述内扣手组件可以安装于车辆的车门上,通过枢转内扣手1可以拉动车门拉线,以解除车辆对车门的锁定而打开车门。销轴3穿过内扣手1和底座2,允许内扣手1相对于底座2枢转。阻尼器4包括能够彼此相对转动的内筒41和外筒42,内筒41设置在外筒42内,当内筒41相对于外筒42转动时,彼此之间产生阻尼力,缓冲内筒41相对于外筒42的转动,从而可以对内扣手1相对于底座2的转动进行缓冲,使得内扣手1被释放时可以更平缓地转动,避免内扣手1快速转动而击打到使用者的手部。进一步的,所述内扣手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内扣手1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枢转,所述弹性件能够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偏压所述内扣手1。在解锁车门时,可以将内扣手1从关闭位置枢转到打开位置,释放内扣手1后,所述弹性件通过弹性力作用可以将内扣手1从所述打开位置枢转到关闭位置,同时,阻尼器4可以对内扣手1的枢转动作施加阻尼力,使得内扣手1的枢转更为平缓。具体地,所述弹性件包括套设在所述销轴3上的扭簧5,所述扭簧5包括接合于所述内扣手1的第一扭臂51和接合于所述底座2的第二扭臂52,所述扭簧5能够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枢转所述内扣手1。如图5所示,扭簧5的主体部分类似于普通弹簧,其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扭臂51和第二扭臂52,第一扭臂51可以接合于内扣手1而同步地枢转,第二扭臂52接合于底座2而与底座2基本相对静止(基本不枢转),因此,扭簧5可以对内扣手1施加弹性力,使得内扣手1倾向于向所述关闭位置枢转,当使用者将内扣手1在所述打开位置或其他非关闭位置释放时,内扣手1在弹性力作用下被偏压返回所述关闭位置,并且在阻尼器4的作用下,内扣手1平缓地返回,避免转速过快击打使用者手部,并保护内扣手1和底座2等结构。如图2所示,内扣手1的内侧设置有安装槽12,扭簧5可以容纳在安装槽12中,销轴3穿过安装槽12的槽壁并穿过扭簧5。具体地,所述内筒41和所述内扣手1沿所述销轴3的轴向排列,所述内筒41朝向所述内扣手1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凸起部43,所述内扣手1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凸起部43的第一凹陷部11。如图6和图7所示,内筒41和内扣手1在销轴3的轴向方向上排列,其中,如图4所示,内筒41朝向内扣手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起部43,如图2和图7所示,内扣手1上设置有第一凹陷部11,第一凸起部43插入第一凹陷部11,从而内筒41可以跟随内扣手1同步地转动,以通过外筒42对内扣手1的转动施加阻尼力作用。另外,所述外筒4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凸起部44,所述底座2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二凸起部44的第二凹陷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扣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扣手组件包括内扣手(1)、底座(2)、销轴(3)以及阻尼器(4),所述内扣手(1)通过所述销轴(3)可枢转地铰接于所述底座(2),所述阻尼器(4)包括能够相对转动的内筒(41)和外筒(42),所述内筒(41)套设于所述销轴(3),所述内筒(41)的一端接合于所述内扣手(1)以能够同步转动,所述底座(2)接合于所述外筒(42)以防止所述外筒(42)转动,所述外筒(42)能够对所述内筒(41)施加转动阻尼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扣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扣手组件包括内扣手(1)、底座(2)、销轴(3)以及阻尼器(4),所述内扣手(1)通过所述销轴(3)可枢转地铰接于所述底座(2),所述阻尼器(4)包括能够相对转动的内筒(41)和外筒(42),所述内筒(41)套设于所述销轴(3),所述内筒(41)的一端接合于所述内扣手(1)以能够同步转动,所述底座(2)接合于所述外筒(42)以防止所述外筒(42)转动,所述外筒(42)能够对所述内筒(41)施加转动阻尼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扣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扣手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内扣手(1)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枢转,所述弹性件能够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偏压所述内扣手(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扣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套设在所述销轴(3)上的扭簧(5),所述扭簧(5)包括接合于所述内扣手(1)的第一扭臂(51)和接合于所述底座(2)的第二扭臂(52),所述扭簧(5)能够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枢转所述内扣手(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扣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41)和所述内扣手(1)沿所述销轴(3)的轴向排列,所述内筒(41)朝向所述内扣手(1)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凸起部(43),所述内扣手(1)上设置有容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思航宋晓鹏王树经古静勾玉成张润朝范国东马恩标刘皓璐刘彦君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