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弯曲板材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4958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制造弯曲绝缘板材的模具,该模具包括相互对置的上半模具(2)和下半模具(3)。由定型框架(5)的相关链构成所述两个半模具的结构,所述定型框架铰接在一起并具有棱锥体形状或相同的形状,框架的顶部用致动器连接起来。当这些致动器操作时,改变其长度,并引起框架彼此之间相对转动,因此弯曲在被加工板材上产生作用的夹紧模具的表面。以这种方式,可以采用单一的模具生产具有不同的曲率半径的板材。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包括用于上述模具的压力机。(*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通常涉及制造民用、工业、机械结构或其它类型的绝缘板材。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这种板材通常具有复合多层结构,其中在两层板壁之间具有至少一层绝缘材料。这些板壁可以是薄片材料,也可以是厚片材,而绝缘材料通常是聚氨酯泡沫塑料。 采用模具制造这种板材,板壁被夹持在具有预定距离的对置位置,以便接着在它们之间注塑绝缘泡沫塑料。这种技术用于制造平板和弯曲板材,即,用于建筑物屋面、弓形结构和其它用途的拱形板材。 但是,制造弯曲板材需要某些技术手段,这比起平板材的制造要复杂的多。 的确,为了在板壁之间注塑泡沫塑料,当然要按照需要的曲率半径弯曲板壁,以便获得最终的板材产品。这些板壁被支撑在各个半模具上,其支撑面形状相同。 这意味着,生产一系列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板材,必须采用具有相应曲率半径的模具(即成对的半模具)。所以这种制造方法需要采用大型模塑设备,因此成本相当昂贵。 另一方面,为了限止成本,显然无论如何必须减少生产板材的品种,但是,这种情况,不一定被认为是最佳选择。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下面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曲率生产板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制造板材的模具,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半模具(2)和下半模具(3),以便在它们之间容纳被加工物,其特征是:每个半模具包括一个铰接在一起的定型框架(5)的相关铰接链,和用于操作在框架与相邻框架之间围绕它们的铰接轴(6)的相对转动的装置(10),由此改变所述半模具的曲率。

【技术特征摘要】
IT 2000-10-25 MI00A002305所述的模具的压力机,包括承重结构,其具有用于升起上半模具的气缸,与所述承重结构相关的底座,在底座上设有机动辊道,下半模具位于所述辊道上。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提出的说明,阐述附图所示其优选的和非专有的实施例可以使本发明全貌更加清晰。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模具总图。 图2是沿图1剖面线I-I所示的横截面视图。 图3是图2模具细部的放大视图。 图4所示是图3细部的俯视图。 图5是沿图4剖面线V-V所示的横截面视图。 图6所示是前面图中的模具中的致动器之一局部横截面视图。 图7是图1细部的放大视图。 图8是沿着图7剖面线VIII-VIII所示的横截面视图。 图9和10分别是用于图1~8所示模具的压力机的正视图和俯视图。 图11、12和13分别表示用于本发明模具的定型框架相关变型。 图14所示是图1和2中模具变型的横截面视图。 图15是图14模具的一部分俯视图。 图16是图15细部的侧视图。 图17和18分别表示从上方和侧面所视用于本发明模具中板材端部的一种缓冲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图1表示本发明用于制造绝缘板材的模具,通常由编号1表示。 这种模具包括上半模具2和相应的下半模具3,为了简便起见,在下面除非另有规定,只提到所述半模具之一,因为下面所述的内容也适用于另一个半模具,由于其相互位置(一个在上面,另一个在下面)两者配合适当。 每个半模具2、3在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都设有适宜于其移动的刚性支撑梁4,下面更好地看出。 所述横梁4支撑多个相互铰接的定型框架5,该框架5形成一个构型可变的铰接链。 更准确地说,各个框架5基本上呈棱锥体的形状,所述棱锥体从四边形底座向上延伸,所述底座由两个横向元件5b(用普通金属型材制成)和两个纵向元件5c(见图2-5)组成。 两个相邻框架5的纵向元件5c用销轴6(其中之一示于图4)铰接,以这种方式使两者之间能彼此相对地转动。隔离件7与构成横向元件5b的部分相同,同样装在所述销轴之间。 在各个棱锥体框架5的顶部具有一对托架8,用来安装伸缩致动器10的叉形件9,所述伸缩致动器10操作框架5的运动。 为此目的,从图中(图1和6)可以看出,用销轴11将各个叉形件9连接到相关的托架8上,以这种方式,使得在致动器10和框架5之间能相对转动。此外,在此实施例中,滚动轴承12装在叉形件9上,以便可转动地支撑螺纹轴14。 所述螺纹轴14被置于同轴内螺纹套15的内部,由此形成一个伸缩机构,适合于按照轴14的转动,改变在其叉形件9中间致动器10的总长度。 为此目的,各个轴14的两端都借助万向节17连接相邻致动器轴的两端。这样,通过一对电动机18和19使构成的运动链系转动起来,所述电动机位于运动链系的相对端(见图1)。 定型框架5的底座是朝向板材的部分,所述板材在泡沫塑料注塑步骤中进行加工。为了使半模具2和3与板材接触的更加均匀,所述半模具最好设有止动面20,所述止动面20位于框架5的底座上。 这种表面必须是可弯曲的,以便能适合模具可表现的各种弯曲构型。为此目的,所述表面可由金属片材或者一系列元件,例如垫片、板条或其它物件组成,用铰接方式将其连接到一起(例如像普通百叶窗中的板条)从而形成适合于装配半模具的弯曲型面。 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材料制造上述元件,例如金属,像铝、钢、塑料、木材、橡胶或其他材料。 止动面20被支撑在相关的半模具上,以便当所述框架转动获得所需半模具的曲率时,能够相对于定型框架5滑动。 此外,可以设置千斤顶或其它等效装置,用于作用在隔离件7之间中部位置的表面20上,以便减少简单接触所述隔离件7传给的多边作用。 除上面所述的目的外,止动面20还用于安装任选支座,用于构成生产板壁的回纹饰片,参见图2中的编号22,或者用于横向限定所述板材的纵向侧壁23,支座和侧壁可用和模具相同长度的条状单一挠性材料(例如橡胶或类似材料)制成,或者采用单独的半刚性材料的板条,例如木材或其他材料制成。 尽管如此,应当指出,如果构成生产板壁的片材所具有的刚性,能够在泡沫塑料注塑压力造成的推力下不会变形,也可以免除支座22。同样,要生产的板材宽度与模具相同,而且板壁片材沿其边缘弯折,则横向侧壁23也是多余的。 最后应当看到,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设计出的全部模具1在注塑成型泡沫塑料时,不向外侧传递应力。 上述结果是可能达到的,其依据是在操作条件下,即泡沫塑料注塑成型时,借助于一系列相关液压千斤顶或气动千斤顶26驱动的锁钩25,使半模具2和3相互靠紧固定起来。 从图中(见图1、7和8)可以看到,在上半模具2外侧的所述钩25嵌入相应的阶形元件27,所述元件27从下半模具3的横向伸出,以这种方式补偿注塑成型泡沫塑料压力产生的分力。 全部模具如此向使用的压力机传递分力,因此压力机基本上只用于支撑着模具的重量,所以能够制造出比已知技术中常用的、重量更轻的模具。 由钩25和阶形元件27构成的闭锁装置还具有完全适合半模具曲率变化的优点。 的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阶形元件27平行于各个框架5的纵向元件5c,因此所接合的钩25使之能可调节定位,从而便于按照半模具的曲率变化所产生的相互位移。 如上所述,互锁的半模具2、3可防止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向模具外侧传递作用力,因此,使能采用比传统压力机强度较低的压力机,如图9和10所示。 这种压力机的整体用编号30表示,并且由顶部设有液压缸32的承重结构31组成,所述液压缸32的作用是在各种制造步骤过程中移动上半模具2,(图9和10示出的只是示意形式)。 下半模具3产生的移动,是靠在机动辊道34上滑动,所述辊道设在承重结构31的下方。 当然,这样配置的压力机,同样与板材中泡沫塑料注塑成型所需的全部装置一起供给,这种本来已知类型的装置在本文中不再加以考虑。 下面结合运行周期的各个阶段描述本发明模具1的功能。 为了进行泡沫塑料的注塑成型步骤,首先需要按照生产的板壁曲率配置上半模具2和下半模具3。在这一方面应当考虑通常板壁具有的稍微不同的曲率半径,即位于板内弧面上的板壁曲率半径较小,位于外弧面上的板壁曲率半径较大。 为了弯曲半模具2和3,起动相关成对电动机18、19,从而使由致动器10螺纹轴14构成的运动链系运行。 更准确地说,上半模具2中的轴14根据需要的朝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便缩短相联致动器10叉形件9之间的距离。反之亦然,在下半模具3,由电动机18和19传动的轴14朝向反方向转动,以这种方式增加上面所述的距离。 其结果是,上半模具2的棱锥体框架5相对于相互铰接的销轴6转动,以这种方式使整个半模具呈现弯曲构型。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实际情况,随着电动机18和19的起动,在止动面20达到凸形状态时,图1中用弯曲点划线表示出与上半模具相联的止动面20的型面。在图1中还可看到从最初直线位置开始达到的所述状态。 在所述图的右侧,还用点划线示出一对棱锥体框架5,位于按照半模具2曲率呈现的位置。 在下半模具3中具有相等或相反的位置状态,在所述位置,棱锥体框架5朝着与上框架的反方向相互转动;因此伸缩致动器10延伸,使半模具3呈现所需凹形构型。 在图1中,示出(用点划线)下半模具3两个框架5的外形,呈现与上半模具2对应方式弯曲时的位置。 在此操作位置,压力机30上两个半模具保持分开,使有可能要生产的板材外弧面弯曲壁作用在下半模具3上,然后把内弧面弯曲壁置于其上方,并且闭合模具。 为此目的,通过压力机30的油压缸32使上半模具2向着下半模具3降落,因此通过相关阶形元件27与钩25的接合,使模具相互锁紧。 然后,如同传统的加工方法一样,注塑聚氨酯泡沫塑料,并在所述操作结束,在接合的钩25分离后,打开模具。 然后,用液压缸32升起上半模具2,同时下半模具3沿着辊道34离开。 在新的下半模具上已经布置了下一个弯曲的板壁,于是可使该模具进入压力机30的位置,由此开始对所述板材的加工。 不难理解,采用辊道34使这些操作变得更为方便有利,在压力机的上、下料过程中,辊道34可以使下半模具迅速移动。 这一制造过程能够减少生产周期中的时间浪费,因为对于后来要生产的板壁,脱机准备另一半模具的同时进行注塑成型步骤。 但是,必须指出,除上面所述减少了与操作有关的时间以外,按照本发明的模具同样能达到其他重要的效果。 的确,根据前面所作说明可以理解,在工作循环过程中,没有提出半模具在压力机上时进行的操作步骤,象成品板材的拆卸或生产后面板材用的板壁定位。 这种操作很容易执行,通常由压力机的操作工手动完成,因此需要一定量的空间,供必要运动之用。 为此目的,在已知的压力机中,下半模具被固定,而上半模具必须相对于下半模具提升起一段合适的距离。这需要很大的提升运动范围,因而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压力机的复杂性。 相反,对本发明来说,上半模具2只须提升的足以使下半模具3沿着辊道34横向运动,因为由于采用了两个(或者多个)下半模具,故在所述半模具在压力机上时,不需要人工参与。 显然,就迄今所述的实施例而言,本发明可能有若干变化,所述变化涉及构成模具1的各种部件。例如,止动面20(以及上面所述的支座22和侧壁23)在一定场合下可以不需要。的确,如上面所述,所述表面具有在各半模具和所作用的板壁之间保证接触更加均匀的功能。 但是,可能有这种情况,不存在表面,并且片材直接靠在隔离件7上,或者更一般地说,靠在定型框架5上。例如当框架具有这样的尺寸,即表面20所靠各点之间的距离相当小时,可能发生这类情况,以致在框架与板材之间可以获得满意的接触,而不需要在两者之间设置止动面20。 更重大的变化还有可能涉及框架5的形式。 的确,通过上面给出的解释,可以得知,框架具有赋予相关半模具必要刚性的作用,以便正确地进行泡沫塑料的注塑成型,并且必须能够彼此相互之间相对转动,以便改变半模具的曲率半径。然而,很明显,在这种一般指教的范围内,对于本专业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开发能够代替上述实施例中考虑的棱锥体的其它形式,以此获得相同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相互铰接的框架5底座构成挠性铰接装置是有益的,这种装置基本上如同传动链,像自行车链(高尔链)或其它装置的链。 框架部分从底座,即所述实施例中棱锥体的横向表面向上延伸,该部分基本上仅有这种功能,即允许安装使底座进行转动的装置,(致动器10)和传递所述装置施加的从一个框架到另一个框架上的作用力。 因此,根据这些所考虑的事项,可以理解,可以采用任何适合取得这些所需功能的框架构型。在图11、12和13中,示出了一些可能采用的框架实施例,其中所见具有等效结构或功能的元件采用相同的编号表示。 可以看出,在这些替换的首选方案中(图11),用栓接杆件40制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里齐奥莫兰迪
申请(专利权)人:默特克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IT[意大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