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整车控制器,包括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一、第二壳体间的集成电路板及与所述集成电路板相连的后插槽;还包括用于密封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间隙的第一密封件和与所述后插槽相配合的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第一、第二密封件可将第一、第二壳体及后插槽的之间的间隙堵住,控制器整体密封效果好;该密封方式还便于二次拆盖,在拆盖完成轴第一、第二密封件还可持续使用,便于拆装控制器,且降低密封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整车控制器
本技术属于控制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整车控制器。
技术介绍
整车控制器由外壳、内部芯片及插槽构成,壳体可有效的对芯片和插槽进行定位和保护,现有的外壳多为上下两个壳体构成,在上下两个壳体之间打上密封胶,从而对壳体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处理,使整个控制器达到很好的防水效果;但密封胶会将上下两个壳体粘接在一起,其在二次拆盖时难度大,不易拆开,而且在重新组装时,需要铲除原胶,然后再将新的密封胶打上;并且密封胶容易老化,在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密封效果差的情况,造成外部的液体渗入外壳内,导致芯片短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密封效果好的整车控制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整车控制器,包括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一、第二壳体间的集成电路板及与所述集成电路板相连的后插槽;还包括用于密封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间隙的第一密封件和与所述后插槽相配合的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相连。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其下端面与第一壳体相接触,上端面与第二壳体相接触,从而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完全堵住,密封性强,密封效果好,且使用寿命长;并且因第一密封件与两个壳体之间采用接触的密封方式,因此二次拆盖时,可直接拆开,其拆卸和安装方便;而设置第二密封件与后插槽相配合,对后插槽的外壁与第一、第二壳体之间进行密封,从而与第一密封件相配合,实现对整个控制器全面密封。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侧相配合的第一密封部和与所述第一壳体另一侧相配合的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密封部均沿所述第一壳体长度方向设置;设置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其一是为了适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形状,提高了第一密封件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配合的紧密度,进而提高密封性;其二是该方式简单,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无弯曲,因此生产简单,且因无弯折,其在密封时,受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压力都是一致的,受力均匀,不会向具有弯曲的橡胶条一样,其受到的压力大部分向着中心转移而造成靠里面的部分先老化,采用直条的方式则可保障各处受力均匀,延长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一壳体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三密封部和与所述第三密封部对称设置的第四密封部;设置第三密封部和第四密封部可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其在宽度方向上的连接缝隙进行密封,其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间的配合紧密,不易弯折,从而提高了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一密封部与所述第三密封部通过L形第一连接段相连,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四密封部通过L形第二连接段相连;该设置可便于配合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的倒角,保持倒角处无缝隙。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三密封部通过弧形第三连接段相连,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四密封部通过弧形第四连接段相连;将第三连接段设置为弧形,便于放置时对整个第一密封件机件进行小范围的拉伸。进一步的,所述第五密封部为由上至下倾斜设置,所述第六密封部与所述第五密封部对称设置;设置第五密封部和第六密封部可对后插槽的左右侧壁实现密封,将第五、第六设为倾斜使其与后插槽的侧壁贴合紧密,避免第五、第六密封部发生弯折而产生间隙,导致密封效果下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一体成型;一体成型使得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之间无连接间隙,从而提高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的密封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设置第一、第二密封件可将第一、第二壳体及后插槽的之间的间隙堵住,控制器整体密封效果好;该密封方式还便于二次拆盖,在拆盖完成轴第一、第二密封件还可持续使用,便于拆装控制器,且降低密封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局部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技术局部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本技术局部结构示意图三。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如图1-3所示,一种整车控制器,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集成电路板、后插槽3、第一密封件5及第二密封件6,其中所述的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为金属壳,所述的第二壳体2直接盖设到第一壳体1上,所述集成电路板为现有的整车控制器当中的集成电路板,其为现有技术,因此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的后插槽3为由多个导电铜柱和塑料壳构成,该后插槽3与所述集成电路板电连;所述的第一密封件5为一圈近似于长方形的橡胶环,该第一密封件5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对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间的间隙进行密封,所述的第二密封件6也为橡胶条,该第二密封件6与所述第一密封件5一体成型。具体的,所述第一密封件5包括第一密封部51、第二密封部52、第三密封部53及第四密封部54;所述第一密封部51为长条状的橡胶条,该第一密封部51沿着所述第一壳体1一侧设置,该侧为第一壳体1长边所在的一侧,且第一密封部51与第二壳体2的下端面相接触;所述第二密封部52为与所述第一密封部51的长度相同的橡胶条;所述的第二密封部52沿着所述第一壳体1的另一侧放置,该侧为第一壳体1另一长边所在的一侧;同样的,第二密封部52与第二壳体2的下端面相接触。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三密封部53和第四密封部54为相同的长度的橡胶条,该第三密封部53和第四密封部54的长度均短于所述第一密封部51的长度,因此在所述的第三密封部53设在第一壳体1一个宽边所在一侧上,所述的第四密封部54设在第一壳体另一宽边所述在的一侧上;同样的,所述的第三密封部53与所述第二壳体2的一侧宽边相接触,第四密封部54与所述第二壳体2的另一侧宽边相接触。进一步的,所述一密封部51与所述第三密封部53通过L形第一连接段71相连;该第一连接段为L形橡胶条;所述第一密封部51与所述四密封部54通过L形第二连接段72相连;第二连接段同样为L形橡胶条,该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相对称;所述第二密封部52与所述第三密封部53通过弧形第三连接段73相连,该第三连接段为橡胶条;所述第二密封部52与所述第四密封部54通过弧形第四连接段74相连;该第四连接段74也同样为橡胶条,该第四连接段74与第三连接段73相对称。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密封件6包括第五密封部65、第六密封部66及第七密封部67,所述的第五密封部65由上至下倾斜的橡胶条,该该第五密封部6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密封部51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七密封部67相连;且第五密封部65与后插槽3一侧的外壁相接触;所述第六密封部66为与所述第五密封部65对称的橡胶条;该第六密封部66一端与所述第一密封部51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七密封部67的相连,且所述第六密封部66与所述后插槽3的另一侧外壁相接触;所述第七密封部67为橡胶条,该第七密封部67将的一端连接第五密封部64,另一端连接第六密封部66。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整车控制器,包括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一壳体(1)相配合的第二壳体(2)、设于所述第一、第二壳体间的集成电路板及与所述集成电路板相连的后插槽(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密封所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间隙的第一密封件(5)和与所述后插槽(3)相配合的第二密封件(6),所述第一密封件(5)与所述第二密封件(6)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整车控制器,包括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一壳体(1)相配合的第二壳体(2)、设于所述第一、第二壳体间的集成电路板及与所述集成电路板相连的后插槽(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密封所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间隙的第一密封件(5)和与所述后插槽(3)相配合的第二密封件(6),所述第一密封件(5)与所述第二密封件(6)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5)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1)一侧相配合的第一密封部(51)和与所述第一壳体(1)另一侧相配合的第二密封部(52),所述第一密封部(51)与所述第二密封部(52)均沿所述第一壳体(1)长度方向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整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5)还包括沿所述第一壳体(1)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三密封部(53)和与所述第三密封部(53)对称设置的第四密封部(5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整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部(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涛,周泽鑫,郑芳燕,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泓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