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岩石多方向力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931104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岩石多方向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框架,主要由底部承载梁、上部承载梁以及中间框架组成,上述各部件之间采用凸凹槽插装形式并通过销轴连接固定构成中空立方体结构;加载机构,分别安装在中间框架的后侧内壁上、左侧内壁上以及上部承载梁下部中间位置;抽拉梁设置于中间框架右侧方孔内,抽拉梁的左侧端与被测试件接触,右侧端与中间框架的右侧内壁接触,抽拉梁的后部与抽拉机构相连,通过抽拉机构的作用使抽拉梁在中间框架内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对岩石加载过程进行模拟,可实现多方向组合力加载,为不同类型岩爆的形成机制的分析提供了先决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岩石多方向力加载装置
本技术涉及用于深部巷道和深埋长大隧道(隧洞)工程岩爆机理研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深部巷道/隧道动力灾害物理模拟试验系统的岩石多方向力加载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基础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深部巷道和深埋长大隧道工程,其工程规模与技术难度世界罕见。随着埋深的增加,地应力明显增大,深部巷道/隧道开挖卸荷诱发的高强度动力灾害频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机械损坏、工期延误和重大经济损失,且动力灾害的危害性随着埋深和应力水平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岩爆等动力灾害己经成为制约深部巷道/隧道工程安全建设的关键瓶颈问题。深入揭示深部巷道/隧道不同类型岩爆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演化规律,是建立岩爆风险合理评估和准确预测方法以及可靠防控方法的前提,是深部巷道/隧道工程安全建设和工程防灾减灾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为了合理模拟深部巷道/隧道岩爆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实际条件,而提供一种用于岩石多方向力加载装置。本技术主要利用底部/上部承载梁,中间梁及抽拉梁和抽拉机构的配合,对被测试件进行多方位施压,对岩石加载过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岩石多方向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框架,主要由底部承载梁、上部承载梁以及设置在所述底部承载梁和所述上部承载梁之间的中间框架组成,上述各部件之间采用凸凹槽插装形式并通过销轴连接固定构成中空立方体结构;加载机构,分别安装在所述中间框架的后侧内壁上、左侧内壁上以及所述上部承载梁下部中间位置,在空间三个方向对放置在所述底部承载梁中部的被测试件施加加载力;抽拉梁和抽拉机构,所述抽拉梁设置于所述中间框架右侧方孔内,所述抽拉梁的左侧端与所述被测试件接触,右侧端与所述中间框架的右侧内壁接触,所述抽拉梁的后部与所述抽拉机构相连,通过所述抽拉机构的作用使所述抽拉梁在所述中间框架内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岩石多方向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框架,主要由底部承载梁、上部承载梁以及设置在所述底部承载梁和所述上部承载梁之间的中间框架组成,上述各部件之间采用凸凹槽插装形式并通过销轴连接固定构成中空立方体结构;加载机构,分别安装在所述中间框架的后侧内壁上、左侧内壁上以及所述上部承载梁下部中间位置,在空间三个方向对放置在所述底部承载梁中部的被测试件施加加载力;抽拉梁和抽拉机构,所述抽拉梁设置于所述中间框架右侧方孔内,所述抽拉梁的左侧端与所述被测试件接触,右侧端与所述中间框架的右侧内壁接触,所述抽拉梁的后部与所述抽拉机构相连,通过所述抽拉机构的作用使所述抽拉梁在所述中间框架内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岩石多方向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承载梁位于地面上,并通过地脚螺栓与地面连接固定;所述底部承载梁四周上方插装有所述中间框架,并通过所述销轴将所述底部承载梁上部凹槽与所述中间框架下部凸起串联在一起;所述底部承载梁中间位置铸有用于放置被测试件的凸台;所述中间框架上部凸起插装在所述上部承载梁边缘凹槽内,并通过所述销轴将所述上部承载梁边缘凹槽与所述中间框架上部凸起串联在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宇张生芳尹剑马付建沙智华阎长罡黄文丽汝国涛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