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称重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3049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混合称重设备,包括机架、缓冲斗、称重斗以及驱动机构,缓冲斗以及称重斗均固设于机架上;缓冲斗位于称重斗的上方,缓冲斗的底端与称重斗的顶端连通;称重斗的底端设有称重传感器、第一出料口以及第一出料门,第一出料门铰接于称重斗的侧壁上并用于打开或者封闭第一出料口;缓冲斗内设有升降斗,升降斗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可沿机架高度方向运动;升降斗的底端设有第二出料口以及第二出料门,第二出料门铰接于升降斗的侧壁上并用于打开或者封闭第二出料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混合称重设备,其可通过升降斗直接将物料一次性由缓冲斗送入称重斗内进行称重,称重无需缓冲时间,误差较小,且还可减少对称重斗的冲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称重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称重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混合称重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混合称重设备一般都是具有双层料斗,各层料斗分别分布多个缓冲斗和多个称重斗,物料从机架的下料槽通过主振盘振下来,物料先到达第一层的缓冲斗进行存储内,在对应称重斗内物料为空时然后再进入对应的称重斗内进行称重,如此,既可以进行独立称重,又可进行组合称重。现有的缓冲斗内的物料虽然是先存储后再落入称重斗内,但是物料在进入称重斗时是逐渐掉落的,在此过程中称重斗的数量不稳定,在物料较多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称重误差,且物料下落过程会对称重斗造成较大冲击,容易造成称重斗损坏或与机架脱离。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称重设备,其可通过升降斗直接将物料一次性由缓冲斗送入称重斗内进行称重,称重无需缓冲时间,误差较小,且还可减少对称重斗的冲击。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混合称重设备,包括机架、缓冲斗、称重斗以及驱动机构,缓冲斗以及称重斗均固设于机架上;缓冲斗位于称重斗的上方,缓冲斗的底端与称重斗的顶端连通;称重斗的底端设有称重传感器、第一出料口以及第一出料门,第一出料门铰接于所述称重斗的侧壁上并用于打开或者封闭所述第一出料口;所述缓冲斗内设有升降斗,升降斗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可沿机架高度方向运动;升降斗的底端设有第二出料口以及第二出料门,第二出料门铰接于升降斗的侧壁上并用于打开或者封闭所述第二出料口。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丝杆、丝杆螺母、滑杆以及滑套,所述电机固接于缓冲斗内,丝杆的一端与电机的转轴同步联接;丝杆的另一端沿机架的高度方向延伸至称重斗的底端;丝杆螺母套装于丝杆外部并与丝杆螺纹配合;丝杆螺母与升降斗固接;滑杆的一端与缓存斗的顶端固接;滑杆的另一端沿机架的高度延伸至称重斗的底端;滑套滑动的套装于滑杆上并与升降斗固接。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斗的侧壁上凸设有多个齿块,各个齿块的表面均设有不粘涂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料门的顶端面设有弹性胶层,弹性胶层用于与所述升降斗的底端接触。进一步地,称重斗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缸体固接于称重斗的侧壁,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向下延伸并与第一出料门固接。进一步地,升降斗的侧壁上设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缸体固接于升降斗的侧壁,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向下延伸并与第二出料门固接。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其在进行称重时,物料可进入缓冲斗内的升降斗进行存放,在称重斗内物料放空后,驱动机构可带动升降斗直接进入称重斗内,如此可通过升降斗直接将物料一次性由缓冲斗送入称重斗内进行称重,极大的减少称重缓冲时间,误差较小,且还可减少对称重斗的冲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0、机架;20、缓冲斗;30、称重斗;31、第一出料门;311、弹性胶层;32、第一气缸;40、升降斗;41、第二出料门;42、齿块;43、第二气缸;51、丝杆;52、滑杆;53、电机;54、丝杆螺母;55、滑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混合称重设备,包括机架10、缓冲斗20、称重斗30以及驱动机构,上述缓冲斗20以及称重斗30均固设于机架10上,本实施例中的缓冲斗20和称重斗30与机架10的固接均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具体缓冲斗20位于称重斗30的上方,使缓冲斗20的底端与称重斗30的顶端连通,在称重斗30的底端设有称重传感器、第一出料口以及第一出料门31,使第一出料门31铰接于称重斗30的侧壁上,该第一出料门31可在转动过程中打开或者封闭第一出料口。另外,在缓冲斗20内设有升降斗40,升降斗40可在上述驱动机构的带动下沿机架10高度方向运动,即升降斗40可在缓冲斗20和称重斗30内进行升降。在升降斗40的底端设有第二出料口以及第二出料门41,第二出料门41铰接于升降斗40的侧壁上,在第二出料门41转动过程中可打开或者封闭第二出料口。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使用本技术的称重设备时,在进行称重时,物料可进入缓冲斗20内的升降斗40进行存放,在称重斗30内物料放空后,驱动机构可带动升降斗40向下运动,直接进入称重斗30内,此时转动升降斗40底端的第二出料门41,并通过驱动机构同时带动升降斗40向上运动,在此过程中,升降斗40内的物料可经第二出料口一次性进入称重斗30内,直接由称重斗30底端的称重传感器进行称重,极大的减少称重缓冲时间,误差较小,且还可减少对称重斗30的冲击。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称重传感器可由现有技术中的称重传感器,具体称重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现有技术中直接获知,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可包括电机53、丝杆51、丝杆螺母54、滑杆52以及滑套55,电机53固接于缓冲斗20内,丝杆51的一端与电机53的转轴同步联接;丝杆51的另一端沿机架10的高度方向延伸至称重斗30的底端;丝杆螺母54套装于丝杆51上并与丝杆51螺纹匹配;丝杆螺母54与升降斗40固接;滑杆52的一端与缓存斗的顶端固接;滑杆52的另一端沿机架10的高度延伸至称重斗30的底端;滑套55滑动的套装于滑杆52上并与升降斗40固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丝杆螺母54与升降斗40的固接以及滑套55与升降斗40的固接均可选用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的方式。在此结构基础上,在驱动升降斗40进行升降时,可启动电机53,电机53的转轴转动可带动丝杆51转动,丝杆51传动可带动与丝杆51螺纹配合的丝杆螺母54转动,从而带动与丝杆螺母54固接的升降斗40联动,而升降斗40的转动运动可被滑套55与滑杆52限定,因而丝杆螺母54的转动运动转化为沿滑杆52的高度方向运动的上下运动,从而带动升降斗40上下运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丝杆51传动机构的详细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直接由现有技术获知,在此不再详细赘述。当然,上述驱动机构也可直接选用直线电机53或者气缸等其他直线运动输出机构来实现。进一步地,还可在升降斗40的侧壁上凸设有多个齿块42,且在各个齿块42的表面均设有不粘涂层,如此,升降斗40内的物料在进入称重斗30时,由于凸设的多个齿块42的存在,可减少物料在升降斗40侧壁上的黏附量,更具体的是,齿块42表面也涂设有不粘涂层,因而也可减少物料粘在齿块42上。具体上述齿块42也可以与升降斗40一体成型。而不粘涂层可选用不粘性能较好的特氟龙涂层和陶瓷涂层,且可通过喷涂的方式设置在齿块42上。进一步地,第一出料门31的顶端面还可设有弹性胶层311,弹性胶层311用于与升降斗40的底端接触,如此,在升降斗40进入称重斗30时,弹性胶层311可与升降斗40底端接触,减少升降斗40对第一出料门31的冲击。该弹性胶层311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橡胶块支撑,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是粘接。进一步地,还可在称重斗3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气缸32,第一气缸32的缸体固接于称重斗30的侧壁,第一气缸32的活塞杆向下延伸并与第一出料门31固接,如此第一气缸32的活塞杆伸缩便可带动第一出料门31的转动,具体第一出料门31与称重斗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混合称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缓冲斗、称重斗以及驱动机构,缓冲斗以及称重斗均固设于机架上;缓冲斗位于称重斗的上方,缓冲斗的底端与称重斗的顶端连通;称重斗的底端设有称重传感器、第一出料口以及第一出料门,第一出料门铰接于所述称重斗的侧壁上并用于打开或者封闭所述第一出料口;所述缓冲斗内设有升降斗,升降斗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可沿机架高度方向运动;升降斗的底端设有第二出料口以及第二出料门,第二出料门铰接于升降斗的侧壁上并用于打开或者封闭所述第二出料口。

【技术特征摘要】
1.混合称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缓冲斗、称重斗以及驱动机构,缓冲斗以及称重斗均固设于机架上;缓冲斗位于称重斗的上方,缓冲斗的底端与称重斗的顶端连通;称重斗的底端设有称重传感器、第一出料口以及第一出料门,第一出料门铰接于所述称重斗的侧壁上并用于打开或者封闭所述第一出料口;所述缓冲斗内设有升降斗,升降斗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可沿机架高度方向运动;升降斗的底端设有第二出料口以及第二出料门,第二出料门铰接于升降斗的侧壁上并用于打开或者封闭所述第二出料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称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丝杆、丝杆螺母、滑杆以及滑套,所述电机固接于缓冲斗内,丝杆的一端与电机的转轴同步联接;丝杆的另一端沿机架的高度方向延伸至称重斗的底端;丝杆螺母套装于丝杆外部并与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狄振兴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广田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