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处理封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2565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1:53
一种后处理封装结构,包括:微粒催化转换器和颗粒捕集器,所述微粒催化转换器的出气端与颗粒捕集器的进气端相通;所述封装结构还包括封装壳体,所述封装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管套,所述第一管套内设置有微粒催化转换器和颗粒捕集器,所述第一管套的内设置有捕集器安装环台,所述颗粒捕集器与捕集器安装环台螺纹连接,所述颗粒捕集器上远微粒催化转换器侧设置有拆装夹固定机构,所述封装壳体的侧部设置有捕集器拆装口。本设计不仅粒捕集器拆装结构简单,而且拆装方便、密封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处理封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后处理封装结构,具体适用于提高颗粒捕集器拆解的安全性。
技术介绍
由于国六DPF(颗粒捕集器)需要精确进行清洁(保证捕集效率以及气流顺畅性),清洁的方式为通过向排气管内喷射燃油,在DPF前方的DOC(柴油氧化型催化器)内进行催化氧化反应放出热量,大量高温气体进入到DPF内,将DPF内的碳粉燃烧殆尽。为了能够用尽量低的燃油尽量高效的清除DPF内碳粉,必须要时刻知道DPF的重量变化,但是DPF的重量变化相对于其自重而已很小,在研发阶段,需要频繁的拆除DPF来进行称重处理,用这个重量来标定策略中的重量指标。在商用化阶段,为了能方便更换DPF,其方便拆装的特性也必不可少。另外,由于碳粉相对于DPF自重不大,水蒸气的影响就特别明显,所以需要在至少150°C的情况下进行称重,且发动机不能一边转一边拆除,所以必须非常快速且安全的进行拆除。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6439090U,公开日为2017年8月25日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安全阀DPF净化器,包括DPF载体,所述DPF载体载体一端的中心位置开有透气泄压的孔洞,所述与DPF载体的外侧设置有封堵装置,所述封堵装置包括支架以及固定在支架中部的密封装置,所述支架通过连接件固定在DPF载体的金属上,所述密封装置压紧透气泄压的孔洞口。虽然该技术能使优化DPF结构,但其仍存在以下缺陷:该技术的DPF安装零件细小在高温环境下拆装,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易高温拆装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便于高温拆装的后处理封装结构。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后处理封装结构,包括:微粒催化转换器和颗粒捕集器,所述微粒催化转换器的出气端与颗粒捕集器的进气端相通;所述封装结构还包括封装壳体,所述封装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管套,所述第一管套内设置有微粒催化转换器和颗粒捕集器,所述第一管套的内设置有捕集器安装环台,所述颗粒捕集器与捕集器安装环台螺纹连接,所述颗粒捕集器上远微粒催化转换器侧设置有拆装夹固定机构,所述封装壳体的侧部设置有捕集器拆装口。所述捕集器安装环台设置于第一管套内近捕集器拆装口侧,所述颗粒捕集器上近拆装夹固定机构处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颗粒捕集器通过外螺纹与捕集器安装环台上的内螺纹螺纹配合。所述捕集器安装环台设置于第一管套的中部,所述颗粒捕集器近微粒催化转换器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颗粒捕集器通过外螺纹与捕集器安装环台上的内螺纹螺纹配合。所述捕集器安装环台的一侧设置有内螺纹,捕集器安装环台的另一侧设置有过渡面,所述过渡面的直径从微粒催化转换器侧到颗粒捕集器侧逐渐减小。所述封装壳体还内设置有第二管套和第一腔体,所述第一管套通过第一腔体与第二管套相通,所述颗粒捕集器的出气端通过第一腔体与第二管套内设置的混合器相通。所述捕集器拆装口设置于第一腔体的腔壁上,所述捕集器拆装口与第一管套对应设置,所述捕集器拆装口的直径大于第一管套的内直径,所述捕集器拆装口上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与捕集器拆装口密封配合。所述拆装夹固定机构为多个拆装固定孔,所述拆装固定孔与拆装夹卡紧配合,所述拆装夹通过拆装夹固定机构与颗粒捕集器旋转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一种后处理封装结构中的设置有颗粒捕集器的拆装口,无需拆除后处理封装箱即可完成颗粒捕集器的拆除,使颗粒捕集器的拆除更加方便,便于工作人员操作避免人员伤害。因此,本设计的颗粒捕集器拆装方便,有效避免人员伤害。2、本技术一种后处理封装结构中的颗粒捕集器通过螺纹固定于第一管套内在拆装时仅需要利用工具旋转颗粒捕集器即可完成,避免工作人员直接触碰高温物体,而且本设计通过颗粒捕集器的螺纹直接完成密封简化了捕集器的安装结构。因此,本设计颗粒捕集器拆装结构简单,有效实现密封。3、本技术一种后处理封装结构中过渡面的结构能够有效降低风阻,减少排气背压。因此,本设计的过渡面有效优化气路结构实现降低风阻,减少排气背压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捕集器安装环台捕集器安装环台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颗粒捕集器的拆装示意图。图中:微粒催化转换器1、颗粒捕集器2、外螺纹21、混合器3、封装壳体4、第一管套41、第二管套42、第一腔体43、捕集器安装环台44、拆装夹固定机构45、捕集器拆装口46、密封盖47、内螺纹48、过渡面49、拆装夹5、拆装固定孔5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见图1至图3,一种后处理封装结构,包括:微粒催化转换器1和颗粒捕集器2,所述微粒催化转换器1的出气端与颗粒捕集器2的进气端相通;所述封装结构还包括封装壳体4,所述封装壳体4内设置有第一管套41,所述第一管套41内设置有微粒催化转换器1和颗粒捕集器2,所述第一管套41的内设置有捕集器安装环台44,所述颗粒捕集器2与捕集器安装环台44螺纹连接,所述颗粒捕集器2上远微粒催化转换器1侧设置有拆装夹固定机构45,所述封装壳体4的侧部设置有捕集器拆装口46。所述捕集器安装环台44设置于第一管套41内近捕集器拆装口46侧,所述颗粒捕集器2上近拆装夹固定机构45处设置有外螺纹21,所述颗粒捕集器2通过外螺纹21与捕集器安装环台44上的内螺纹48螺纹配合。所述捕集器安装环台44设置于第一管套41的中部,所述颗粒捕集器2近微粒催化转换器1端设置有外螺纹21,所述颗粒捕集器2通过外螺纹21与捕集器安装环台44上的内螺纹48螺纹配合。所述捕集器安装环台44的一侧设置有内螺纹48,捕集器安装环台44的另一侧设置有过渡面49,所述过渡面49的直径从微粒催化转换器1侧到颗粒捕集器2侧逐渐减小。所述封装壳体4还内设置有第二管套42和第一腔体43,所述第一管套41通过第一腔体43与第二管套42相通,所述颗粒捕集器2的出气端通过第一腔体43与第二管套42内设置的混合器3相通。所述捕集器拆装口46设置于第一腔体43的腔壁上,所述捕集器拆装口46与第一管套41对应设置,所述捕集器拆装口46的直径大于第一管套41的内直径,所述捕集器拆装口46上设置有密封盖47,所述密封盖47与捕集器拆装口46密封配合。所述拆装夹固定机构45为多个拆装固定孔51,所述拆装固定孔51与拆装夹5卡紧配合,所述拆装夹5通过拆装夹固定机构45与颗粒捕集器2旋转配合。本技术的原理说明如下:微粒催化转换器1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催化剂,使得由进气口喷入的柴油进行氧化反应放出热量,产生高温气体,来灼烧颗粒捕集器2内的碳粉,所以本身由于存在高温现象,所以不需要进行拆除,故可以通过热套等方式固连在颗粒捕集器2管路内。所述DPF布置于微粒催化转换器1后方,主要作用为收集粉尘(碳粉和灰分),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接收来自微粒催化转换器1的灼热气体,达到净化碳粉的作用。因为研发需求以及后期需要定期清除灰分,所以颗粒捕集器2需要定期拆除。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3,一种后处理封装结构,包括:微粒催化转换器1和颗粒捕集器2,所述微粒催化转换器1的出气端与颗粒捕集器2的进气端相通;所述封装结构还包括封装壳体4,所述封装壳体4内设置有第一管套41,所述第一管套41内设置有微粒催化转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处理封装结构,包括:微粒催化转换器(1)和颗粒捕集器(2),所述微粒催化转换器(1)的出气端与颗粒捕集器(2)的进气端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结构还包括封装壳体(4),所述封装壳体(4)内设置有第一管套(41),所述第一管套(41)内设置有微粒催化转换器(1)和颗粒捕集器(2), 所述第一管套(41)的内设置有捕集器安装环台(44),所述颗粒捕集器(2)与捕集器安装环台(44)螺纹连接,所述颗粒捕集器(2)上远微粒催化转换器(1)侧设置有拆装夹固定机构(45),所述封装壳体(4)的侧部设置有捕集器拆装口(4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处理封装结构,包括:微粒催化转换器(1)和颗粒捕集器(2),所述微粒催化转换器(1)的出气端与颗粒捕集器(2)的进气端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结构还包括封装壳体(4),所述封装壳体(4)内设置有第一管套(41),所述第一管套(41)内设置有微粒催化转换器(1)和颗粒捕集器(2),所述第一管套(41)的内设置有捕集器安装环台(44),所述颗粒捕集器(2)与捕集器安装环台(44)螺纹连接,所述颗粒捕集器(2)上远微粒催化转换器(1)侧设置有拆装夹固定机构(45),所述封装壳体(4)的侧部设置有捕集器拆装口(4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处理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捕集器安装环台(44)设置于第一管套(41)内近捕集器拆装口(46)侧,所述颗粒捕集器(2)上近拆装夹固定机构(45)处设置有外螺纹(21),所述颗粒捕集器(2)通过外螺纹(21)与捕集器安装环台(44)上的内螺纹(48)螺纹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处理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捕集器安装环台(44)设置于第一管套(41)的中部,所述颗粒捕集器(2)近微粒催化转换器(1)端设置有外螺纹(21),所述颗粒捕集器(2)通过外螺纹(21)与捕集器安装环台(44)上的内螺纹(4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旭韩潇王梅俊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