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单元岸坡型水质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92195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单元岸坡型水质净化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按照进水方向采用配水线路依次连通的植草沟、厌氧塘、仿自然湿地、缓冲塘和再生利用塘;所述植草沟、厌氧塘、仿自然湿地和缓冲塘设置在缓冲区,所述再生利用塘设置在岸坡区;所述厌氧塘的进水口设有滤网,出水口设有阀门;所述仿自然湿地包括连通至所述厌氧塘的上级湿地和连通至所述缓冲塘的下级湿地;所述缓冲塘安装有连通至所述上级湿地的回流管道;所述再生利用塘设有微孔曝气系统。该系统在污水排入河道前有效截留污染物质,并与其他生态修复措施结合起来,与河流廊道景观融合一体,将对河道生态系统景观、水生态环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单元岸坡型水质净化系统
本技术涉及河流污水控制和治理
,具体地涉及一种改善河流水质及岸坡生态环境的多单元岸坡型水质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天然的河道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可以通过自身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作用降解吸收污染物,使水体呈现健康的状态。但农村农田排水、初期暴雨径流等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把大量的有机质、氮、磷、病原菌等污染物质带进河流,远远大于河流的纳污能力,超过河流自净能力,引起河流富营养化,鱼类逐渐死亡,破坏水生态环境。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河边污水加以处理,控制污染物质进入河流。农村河边污水远离城市,不具备污水入管网条件。因此,农村河边污水水质净化方案可以充分考虑生物-生态类治污技术,从原理上讲是利用和强化自然生态系统自净能力的功能,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与其他污水处理技术相比,具有污水处理效率高、成本低、运行与维护简单等显著优势,是处理农村河边污水的适宜选择。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单元岸坡型水质净化系统,在污水排入河道前有效截留污染物质,并与其他生态修复措施结合起来,与河流廊道景观融合一体,将对河道生态系统景观、水生态环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所述多单元岸坡型湿地水质净化系统包括布置在河流的缓冲区和岸坡区的依次连通的植草沟、厌氧塘、仿自然湿地、缓冲塘和再生利用塘;所述植草沟、厌氧塘、仿自然湿地和缓冲塘设置在缓冲区,所述再生利用塘设置在岸坡区;所述厌氧塘的进水口设有滤网,出水口设有阀门;所述仿自然湿地包括连通至所述厌氧塘的上级湿地和连通至所述缓冲塘的下级湿地;所述缓冲塘安装有连通至所述上级湿地的回流管道;所述再生利用塘设有微孔曝气系统。优选地,所述上级湿地包括并联的两个上级湿地植物床,所述下级湿地包括并联的两个下级湿地植物床;所述仿自然湿地的四个湿地植物床共同组成两两并联结构;所述回流管道包括位于缓冲塘两侧的分别连通至所述两个上级湿地植物床的回流管道。优选地,所述上级湿地植物床包含除磷填料,所述上级湿地植物床包含除氮填料。优选地,所述除磷填料包括由下到上依次布置的第一混合层、第二混合层和棕丝层;所述除氮填料包括由下到上依次布置的第三混合层、砂层和竹条层。第一混合层为高炉渣和煤灰渣混合层,第二混合层为混合土层;第三混合层为沸石和陶瓷滤料混合层。优选地,所述第一混合层具有20cm的厚度、由粒径为1~2cm的高炉渣和煤灰渣填充;所述第二混合层具有30cm的厚度且由含钙量为2.0~2.5Kg/100Kg的混合土铺设而成;所述棕丝层的厚度为8mm;所述第三混合层具有20cm的厚度且由粒径为1~1.5cm的沸石、陶瓷滤料铺成;所述砂层具有30cm的厚度且由粒径为1~5mm的粗砂铺成;所述竹条层的厚度为8mm。优选地,所述植草沟的植物配置为亲水硬质草;所述仿自然湿地的植物配置为水生植物芦苇;所述滤网为扦插活枝条的编织网;所述缓冲塘与再生利用塘设置溢流孔。优选地,所述岸坡区包含植物纤维垫区和块石区;所述植物纤维垫区通过块石和土工布平缓过渡到所述块石区;所述缓冲区种植有植被。优选地,所述植物纤维垫区具有2~8mm的厚度,由单种或多种植物纤维制成,用活木桩固定,表层覆盖含有草种的薄土层,且在所述植物纤维垫区中扦插活枝条;所述块石区的下层铺设土工布反滤层,上层采用粒径为30~50cm的块石,采用土壤填实间隙,且扦插活枝条。优选地,所述活枝条长度为0.5~0.6m,直径为10~25mm;所述活木桩长度为0.5~0.6m,直径为50~60mm。优选地,所述岸坡区的块石区种植有水生植物和开花植物;所述岸坡区的植物纤维垫区种植有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所述缓冲区种植有林木植物、灌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根据本技术中的多单元岸坡型水质净化系统,可获得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利用多单元岸坡型水质净化系统净,在污水入河前截留污染物质,依靠岸坡地势特点,流入河流,是一种低投资、低能耗、脱氮除磷效果好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应当理解,前述大体的描述和后续详尽的描述均为示例性说明和解释,并不应当用作对本技术所要求保护内容的限制。附图说明参考随附的附图,本技术更多的目的、功能和优点将通过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如下描述得以阐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中多单元岸坡型水质净化系统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多单元岸坡型水质净化系统的纵断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参考示范性实施例,本技术的目的和功能以及用于实现这些目的和功能的方法将得以阐明。然而,本技术并不受限于以下所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来对其加以实现。说明书的实质仅仅是帮助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综合理解本技术的具体细节。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者相同或类似的步骤。本技术针对农村面源污染情况,从改善河流水质及岸坡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多单元岸坡型水质净化系统,在污水排入河道前有效截留污染物质,并与其他生态修复措施结合起来,与河流廊道景观融合一体,将对河道生态系统景观、水生态环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中的多单元岸坡型水质净化系统,依靠岸坡地势建造,外围为河流8。该系统包括按照进水方向采用配水线路依次连通的植草沟1、厌氧塘2、仿自然湿地3、缓冲塘4和再生利用塘5。所述植草沟1、厌氧塘2、仿自然湿地3、缓冲塘设置4在缓冲区,所述再生利用塘5设置在岸坡区。本技术中系统的具体水质净化工艺流程为:污水→植草沟→厌氧塘→仿自然湿地→缓冲塘→再生利用塘→入河。植草沟1优选配置亲水硬质草。污水通过植草沟1,借助河道内的植物可降低流速,将一些颗粒态污染物过滤拦截,还可以削减氮磷污染物。之后进入厌氧塘2进行厌氧处理。厌氧塘2的进水口设滤网21,出水口设阀门22。滤网21优选为扦插活枝条的编织网,阀门22用以调节进入仿自然湿地3的水量,保证配水的均匀性。仿自然湿地3包括连通至厌氧塘2的上级湿地31,32和连通至所述缓冲塘的下级湿地33,34。缓冲塘4安装有连通至上级湿地31,32的回流管道。在本技术中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上级湿地包括并联的两个上级湿地植物床31,32,下级湿地包括并联的两个下级湿地植物床33,34。仿自然湿地3的四个湿地植物床31至34共同组成两两并联结构。仿自然湿地3也种植有耐污力强的水生植物,比如采用耐污力强、生长周期长、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芦苇,形成芦苇床生态系统。仿自然湿地3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净化处理污水中的氮、磷、病原菌等污染物质。缓冲塘4安装有连通至仿自然湿地3的回流管道。优选地,回流管道包括位于缓冲塘4两侧的分别连通至两个上级湿地植物床31,32的回流管道。回流管道可设有阀门等控制装置,回流管道和控制装置共同构成可控循环系统。这样利用有限的湿地面积,增强仿自然湿地3对污染物的去除效能。此外,缓冲塘4还有缓冲作用,预防仿自然湿地3水量上涨影响湿地生态平衡。净化后的水进入再生利用塘5,可种植观赏植物和养水产,最后流入河流。再生利用塘5可设有微孔曝气系统,再生利用塘5的末端可连通河流。为防止水位上升对上级的生物塘漫流,缓冲塘4与再生利用塘5可在一定高度设置溢流孔。在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单元岸坡型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质净化系统包括布置在河流的缓冲区和岸坡区的依次连通的植草沟、厌氧塘、仿自然湿地、缓冲塘和再生利用塘;所述厌氧塘的进水口设有滤网,出水口设有阀门;所述仿自然湿地包括连通至所述厌氧塘的上级湿地和连通至所述缓冲塘的下级湿地;所述缓冲塘安装有连通至所述上级湿地的回流管道;所述再生利用塘设有微孔曝气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单元岸坡型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质净化系统包括布置在河流的缓冲区和岸坡区的依次连通的植草沟、厌氧塘、仿自然湿地、缓冲塘和再生利用塘;所述厌氧塘的进水口设有滤网,出水口设有阀门;所述仿自然湿地包括连通至所述厌氧塘的上级湿地和连通至所述缓冲塘的下级湿地;所述缓冲塘安装有连通至所述上级湿地的回流管道;所述再生利用塘设有微孔曝气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级湿地包括并联的两个上级湿地植物床,所述下级湿地包括并联的两个下级湿地植物床;所述仿自然湿地的四个湿地植物床共同组成两两并联结构;所述回流管道包括位于缓冲塘两侧的分别连通至所述两个上级湿地植物床的回流管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级湿地植物床包含除磷填料,所述上级湿地植物床包含除氮填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磷填料包括由下到上依次布置的第一混合层、第二混合层和棕丝层;所述除氮填料包括由下到上依次布置的第三混合层、砂层和竹条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合层具有20cm的厚度,所述第二混合层具有30cm的厚度,所述棕丝层的厚度为8mm;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进勇王丹阳丁洋王琦彭文启赵凌栋张晶冯杰王兴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