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直升机自适应起落架着舰模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92112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0:41
舰载直升机自适应起落架着舰模拟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舰载直升机自适应起落架模拟降落试验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的直升机起落架不能在摇摆舰面或复杂地形进行安全地完成起落的问题。数个串联机器人均倒挂在机器人安装底座上,激光雷达和惯性元件均安装在机器人安装底座上,每个串联机器人的末端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一个六维力传感器和一个足端激光测距传感器,每个足端激光测距传感器的下面装有一个缓冲垫;缆绳的一端缠绕在电机的输出轮上,缆绳的另一端绕过两个滑轮与机器人安装底座相连,舰面模拟平台设置在缓冲垫的下面,电机和两个滑轮均固装在框架上,舰面模拟平台中的并联机构与框架固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模拟直升机在摇摆舰面或复杂地形进行降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舰载直升机自适应起落架着舰模拟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舰载直升机自适应起落架模拟降落试验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直升机自适应起落架模拟着舰的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前大多数直升机在起落时还是依赖非常简单的轮式或滑板式支架。这就意味着传统直升机根本无法在倾斜甚至不平整的地面上完成起落,因此一种新的机载机器人式自适应起落架将是直升机起落架的发展趋势。为了验证这种自适应起落架的性能,需要进行样机的实验,这就对该类型起落架模拟着舰系统提出了需求。本专利技术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提出了一种舰载直升机自适应起落架着舰模拟系统,以满足直升机自适应起落架的模拟着舰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的直升机起落架不能在摇摆舰面或复杂地形进行安全地完成起落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舰载直升机自适应起落架着舰模拟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舰载直升机自适应起落架着舰模拟系统,其组成包括起落架、舰面模拟平台、电机、缆绳、安装框架1和两个滑轮;起落架包括机器人安装底座、激光雷达、惯性元件、数个串联机器人、数个六维力传感器、数个足端激光测距传感器和数个缓冲垫,数个串联机器人均倒挂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舰载直升机自适应起落架着舰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起落架、舰面模拟平台(11)、电机(1)、缆绳(2)、框架(12)和两个滑轮(3);起落架包括机器人安装底座(4)、激光雷达(9)、惯性元件(10)、数个串联机器人(5)、数个六维力传感器(6)、数个足端激光测距传感器(7)和数个缓冲垫(8),数个串联机器人(5)均倒挂在机器人安装底座(4)上,激光雷达(9)和惯性元件(10)均安装在机器人安装底座(4)上,每个串联机器人(5)的末端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一个六维力传感器(6)和一个足端激光测距传感器(7),每个足端激光测距传感器(7)的下面装有一个缓冲垫(8);缆绳(2)的一端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舰载直升机自适应起落架着舰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起落架、舰面模拟平台(11)、电机(1)、缆绳(2)、框架(12)和两个滑轮(3);起落架包括机器人安装底座(4)、激光雷达(9)、惯性元件(10)、数个串联机器人(5)、数个六维力传感器(6)、数个足端激光测距传感器(7)和数个缓冲垫(8),数个串联机器人(5)均倒挂在机器人安装底座(4)上,激光雷达(9)和惯性元件(10)均安装在机器人安装底座(4)上,每个串联机器人(5)的末端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一个六维力传感器(6)和一个足端激光测距传感器(7),每个足端激光测距传感器(7)的下面装有一个缓冲垫(8);缆绳(2)的一端缠绕在电机(1)的输出轮上,缆绳(2)的另一端绕过两个滑轮(3)与机器人安装底座(4)相连,舰面模拟平台(11)设置在缓冲垫(8)的下面,电机(1)和两个滑轮(3)均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刚峰李国新徐聪聪李长乐张学贺赵杰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