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8031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8:43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10)构成为具备:主体部(21);弹性接触片(30),其第1触点(31)能向离开第2壁部(底壁22)的方向移位;以及三个突出部(40F、40R),其从第2壁部向第1壁部(顶壁25)侧突出地设置,三个突出部中配设于比第1触点靠前侧的前侧突出部(40F)构成为具备:设置于其突出端部的前侧触点(41F);以及前侧加强筋(42F),其具有从前侧触点(41F)越朝向后方越接近第2壁部侧的斜面,三个突出部中配设于比第1触点靠后侧的后侧突出部(40R)构成为具备:设置于其突出端部的后侧触点(41R);以及后侧加强筋(42R),其具有从后侧触点(41R)越朝向前方越接近第2壁部侧的斜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端子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端子。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具有对方端子插入的箱部、配置于箱部的内部的弹性挠曲部、以及配置于弹性挠曲部的对置侧的对置接触部的端子,已知例如日本特开2015-204186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端子。在弹性挠曲部设置有向对置接触部侧突出的凹槽部,在对置接触部的弹性挠曲部侧,在对方端子的突片部的插入方向上比凹槽部的位置靠上游设置有前方突出部,在比凹槽部的位置靠下游设置有后方突出部。在对置接触部的弹性挠曲部侧的面、且前方突出部与后方突出部之间形成有凹面侧。在凹面侧的前后两侧配置的前方突出部和后方突出部成为能与对方端子线接触的触点部。根据该端子,在对方端子插入时,当对方端子从弹性挠曲部受到按压力时,对方端子的顶端侧一边躲避到凹面侧的空间一边沿着凹面侧的曲面插入,因此起到操作力在插入过程中降低的效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41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的端子中,认为理想的是通过前方突出部和后方突出部分别与对方端子线接触而能够消除对方端子的摇晃。但是实际上因为前方突出部和后方突出部的高度具有某种程度的偏差,所以各突出部和对方端子以点接触状态接触。而且,因为触点位置和触点数不恒定,所以也有时根据触点位置和触点数而不能消除对方端子的摇晃。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具备:主体部,其具有第1壁部和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地配设的第2壁部,在整体上呈方筒形;弹性接触片,其从所述第1壁部的前缘或者后缘延伸到所述主体部内,具有向所述第2壁部侧突出地设置的第1触点,所述第1触点能向离开所述第2壁部的方向移位;以及三个突出部,其从所述第2壁部向所述第1壁部侧突出地设置,构成为包括前侧突出部和后侧突出部,所述前侧突出部构成为具备前侧触点和前侧加强筋,所述前侧触点配设于比所述第1触点靠前侧,所述前侧加强筋具有从所述前侧触点越朝向朝向后方越接近所述第2壁部侧的斜面,所述后侧突出部构成为具备后侧触点和后侧加强筋,所述后侧触点配设于比所述第1触点靠后侧,所述后侧加强筋具有从所述后侧触点越朝向前方越接近所述第2壁部侧的斜面。这样的话,在对方端子嵌合到主体部内时,对方端子被夹持在第1壁部的弹性接触片与第2壁部的三个突出部之间。此时,由于从弹性接触片受到的力,对方端子成为与三个突出部接触的三点接触,所以触点位置和触点数变为恒定。另外,在将对方端子插入到主体部内时,对方端子的顶端被前侧加强筋和后侧加强筋向后方引导,因此不会发生如下情况:对方端子的顶端抵靠于后侧触点从而操作力变高。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也可以设为以下结构。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前侧加强筋和所述后侧加强筋均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所述前侧加强筋的后端位于比所述后侧加强筋的前端靠后方。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对方端子的顶端从前侧加强筋移跨到后侧加强筋,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对方端子的插入动作。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前侧突出部设置有两个,所述后侧突出部设置有一个。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刚刚将对方端子插入到主体部内之后,对方端子被两个前侧加强筋支承,所以能够从插入初期就消除对方端子的摇晃。专利技术效果根据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能够将与对方端子的触点位置和触点数设为恒定,从而能够避免如下情况:对方端子的顶端与后侧触点抵靠从而操作力变高。附图说明图1是端子的立体图。图2是端子的俯视图。图3是端子的侧视图。图4是将图1的局部剖开而示出的立体图。图5是端子的主视图。图6是图5中的B-B线剖视图。图7是示出对方端子从图6的状态插入到主体部内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图3中的A-A线剖视图。图9是示出对方端子从图8的状态插入到主体部内的状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一边参照图1至图9的附图一边说明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0构成为具备:端子连接部20,其与对方端子60连接;以及电线连接部50,其与端子连接部20的后方相连地设置。端子10是阴端子,在端子连接部20能嵌合地连接呈平突片状的作为阳端子的对方端子60。以下,将端子10和对方端子60的嵌合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连接对方端子60的一侧作为前侧,关于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以图5为基准进行说明。电线连接部50呈平板状,未图示的电线的芯线能通过电阻焊等焊接方式焊接到电线连接部50的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焊接将电线的芯线连接到电线连接部50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通过压接将电线的芯线连接到电线连接部。端子连接部20具有在整体上呈方筒形的主体部21。主体部21构成为具备:底壁22;左侧壁23,其呈从底壁22的左侧缘向上方立起的形态;右侧壁24,其呈从底壁22的右侧缘向上方立起的形态;顶壁25,其从左侧壁23的上缘向右方延伸;以及防止打开壁26,其从右侧壁24的上缘沿着顶壁25的上表面向左方延伸。换句话讲,左侧壁23对底壁22的左侧缘和顶壁25的左侧缘进行连结,右侧壁24对底壁22的右侧缘和顶壁25的右侧缘进行连结。防止打开壁26通过从上方按住顶壁25的右端部而防止顶壁25向上方打开。另外,在防止打开壁26与右侧壁24的角部以开口的方式设置有卡止孔27。在该卡止孔27中嵌入有卡止片28,卡止片28设置于顶壁25的右端部。通过卡止片28卡止于卡止孔27的孔缘部,可防止顶壁25向前后方向移动。如图5所示,顶壁25位于底壁22的上方,顶壁25和底壁22以相互对置的配置平行地配设。顶壁25的一部分为向下方突出的形态,该突出的部分为防止过度挠曲部29。防止过度挠曲部29起到如下作用:防止后述的弹性接触片30向顶壁25侧过度挠曲而塑性变形。如图6所示,弹性接触片30从顶壁25的后缘折返到主体部21内并向前方延伸。弹性接触片30在整体上呈大致山形,在弹性接触片30的下端部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第1触点31。第1触点31位于弹性接触片30的靠近前端的位置,并位于所述的防止过度挠曲部29的稍前方。弹性接触片30在对方端子60插入到主体部21内时,通过第1触点31跨上对方端子60的上表面,从而第1触点31能够向离开底壁22的方向移位。如图5所示,弹性接触片30和防止过度挠曲部29均遍及顶壁25的大致整个宽度而形成。因此,在弹性接触片30与防止过度挠曲部29抵接时,弹性接触片30将遍及整个宽度与防止过度挠曲部29抵接。由此,例如在对方端子60沿倾斜方向进入到主体部21内时,能够防止弹性接触片30被向上方压入而塑性变形。此时,弹性接触片30的上表面与防止过度挠曲部29的下表面以面接触状态抵接,因此即使施加牢固的力也能够使力分散到宽广范围,能够防止弹性接触片30的过度挠曲。如图5所示,在底壁22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三个突出部,其中位于正中的突出部为后侧突出部40R,位于左右两侧的突出部为前侧突出部40F。如图6所示,前侧突出部40F构成为具备:前侧触点41F,其配设于比第1触点31靠前侧;以及前侧加强筋42F,其具有从前侧触点41F越朝向后方越接近底壁22侧的斜面,后侧突出部40R构成为IE具备:后侧触点41R,其配设于比第1触点31靠后侧;以及后侧加强筋42R,其具有从后侧触点41R越朝向前方越接近底壁22侧的斜面。左侧的前侧突出部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端子,具备:主体部,其具有第1壁部和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地配设的第2壁部,在整体上呈方筒形;弹性接触片,其从所述第1壁部的前缘或者后缘延伸到所述主体部内,具有向所述第2壁部侧突出地设置的第1触点,所述第1触点能向离开所述第2壁部的方向移位;以及三个突出部,其从所述第2壁部向所述第1壁部侧突出地设置,构成为包括前侧突出部和后侧突出部,所述前侧突出部构成为具备前侧触点和前侧加强筋,所述前侧触点配设于比所述第1触点靠前侧,所述前侧加强筋具有从所述前侧触点越朝向朝向后方越接近所述第2壁部侧的斜面,所述后侧突出部构成为具备后侧触点和后侧加强筋,所述后侧触点配设于比所述第1触点靠后侧,所述后侧加强筋具有从所述后侧触点越朝向前方越接近所述第2壁部侧的斜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5.12 JP 2016-0958781.一种端子,具备:主体部,其具有第1壁部和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地配设的第2壁部,在整体上呈方筒形;弹性接触片,其从所述第1壁部的前缘或者后缘延伸到所述主体部内,具有向所述第2壁部侧突出地设置的第1触点,所述第1触点能向离开所述第2壁部的方向移位;以及三个突出部,其从所述第2壁部向所述第1壁部侧突出地设置,构成为包括前侧突出部和后侧突出部,所述前侧突出部构成为具备前侧触点和前侧加强筋,所述前侧触点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内宽二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