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78839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8: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包括上部现浇层和下部预制板,所述下部预制板由多块叠合板组成,所述叠合板的四周设置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叠合板在组合时凹槽对齐,所述凹槽内放置连接钢筋。本发明专利技术以不出筋的叠合板为基础。不出筋避免了钢筋之间的碰撞,从而提高了设计的标准化,大大减轻了设计出图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了错误的发生。现场采用密拼形式装配楼板,取消了后浇带,使得施工更方便快捷。连接钢筋放入凹槽内,使得相比于常规做法,连接钢筋的有效高度得到增加,从而可相应减小现浇层厚度,节省工程造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目前叠合楼盖是当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一种建造方式。这种楼盖系统通过工厂预制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楼板作为模板,现场在叠合楼板上再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这种建筑工艺节省了现场支模和部分绑扎钢筋的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省了人力,是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体现。然而,由于生产、运输等原因,一个房间内楼板不可能整体预制,下部预制板往往被拆分成多块,为了使下部预制板在施工完毕后能承担起结构受力的作用,就必须保证分块板块内的不连续钢筋能有效传力。因此需要一种既能提高连接钢筋有效高度,加强连接区强度和刚度,又能方便设计和施工的混凝土楼板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施工麻烦、材料浪费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包括上部现浇层和下部预制板,所述下部预制板包括多块拼接的叠合板;所述叠合板在其与其他叠合板拼接的边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相邻的两个叠合板上的拼接边处第一凹槽一一对应并相互匹配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部放置有连接钢筋,所述上部现浇层浇筑于所述下部预制板和所述连接钢筋上。可选的,所述第二凹槽上方垂直于第二凹槽延伸方向放置有通长钢筋,所述通长钢筋的长度等于相邻的两个叠合板的拼接处所在的边的长度。可选的,所述连接钢筋为直线形,所述连接钢筋的两端分别位于组成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个第一凹槽内。可选的,所述连接钢筋采用环形弯折钢筋,所述环形弯折钢筋由一根回字形钢筋和一根直线钢筋组成,所述回字形钢筋包括相对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相对的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直线钢筋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回字形钢筋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的中点位置,所述回字形钢筋的第一边和第二边以直线钢筋为轴向同一个方向弯折形成一个凸起结构,所述回字形钢筋的第三边和第四边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凹槽中。可选额度,所述叠合板内有预埋钢筋,所述预埋钢筋包括垂直相交分布于叠合板内部的沿所述第一凹槽延伸方向的横向钢筋和垂直于所述第一凹槽延伸方向的纵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的一点在靠近所述拼接处向上弯折并露出叠合板表面并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之间。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为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采用模具的方式制作,将模具按压入尚未凝固的混凝土表面,待混凝土养护凝固后将模具取出形成所述第一凹槽。可选的,所述叠合板为四周光滑不出筋的叠合板。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连接钢筋的直径。可选的,所述连接钢筋的长度小于等于两个所述第一凹槽沿延伸方向的长度之和。可选的,所述叠合板数量为多块,多块叠合板之间通过密拼方式连接。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包括上部现浇层和下部预制板,所述下部预制板由多块叠合板组成,所述叠合板的四周设置凹槽,所述凹槽内放置连接钢筋。本专利技术以不出筋的叠合板为基础。不出筋避免了钢筋之间的碰撞,从而提高了设计的标准化,大大减轻了设计出图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了错误的发生。密拼不出筋可以省去现场支设模板,直接利用叠合板作为模板。其次,本专利技术在叠合板的四周设置统一的矩形凹槽。矩形凹槽采用“印”的方式制作,即在工厂浇筑混凝土后,将模具按压入尚未凝固的混凝土表面,待混凝土养护凝固后将模具取出,矩形凹槽自然形成。设置矩形凹槽的目的是为了在现场放置连接钢筋,凹槽降低的连接钢筋的摆放深度,从而提高了楼板受力计算时连接钢筋的有效高度,这样就无需再增大现浇层的厚度,而起到提高连接部位强度和刚度的作用。在凹槽上方沿垂直于所述连接钢筋的方向放置通长钢筋,通长钢筋加强了后浇段中连接钢筋的整体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单块叠合板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两块叠合板拼接在一起的示意图;图3为在对齐的凹槽中放置的环形弯折连接钢筋示意图;图4为预制板内分布的预埋钢筋示意图;图5为架设环形弯折连接钢筋的预制板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沿垂直拼缝方向在凹槽上放置通长钢筋示意图;图7为现场浇筑前,拼缝处的构造示意图;图8为浇筑完成后的截面示意图;图9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10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的截面示意图;1-下部预制板,10-叠合板,11-第一凹槽,110-第二凹槽,100-预埋钢筋,20-连接钢筋,201-回形钢筋,202-直线钢筋,30-通长钢筋,40-现浇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混凝土楼板连接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包括上部现浇层40和下部预制板1,所述下部预制板1包括多块拼接的叠合板;所述叠合板在其与其他叠合板拼接的边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11,相邻的两个叠合板上的拼接边处第一凹槽11一一对应并相互匹配形成第二凹槽110,所述第二凹槽110内部放置有连接钢筋20,所述上部现浇层40浇筑于所述下部预制板1和所述连接钢筋20上。所述第一凹槽11为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采用模具的方式制作,将模具按压入尚未凝固的混凝土表面,待混凝土养护凝固后将模具取出,矩形凹槽自然形成。设置矩形凹槽的目的是为了在现场放置连接钢筋20,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钢筋20采用环形弯折钢筋,所述环形弯折连接钢筋由一根回字形钢筋201和一根直线钢筋202组成,其中一根所述钢筋的两端连接在一起形成回字形钢筋201,在所述回字形钢筋201中间部位沿垂直于回字形钢筋201两个侧边的位置连接有所述直线钢筋202,所述回字形钢筋201以直线钢筋202为轴向同一个方向弯折。所述环形弯折连接钢筋的两个侧边分别放置进两个相邻的所述凹槽中。利用环形弯折钢筋可以有效的减少钢筋的锚固长度,减少钢筋锚固长度可以减少混凝土齿状凹槽的长度,从而降低了凹槽被破坏的风险;同时,由于两个凹槽内的连接钢筋通过环形弯折连接,使得其易于摆放,从而简化了施工工艺。凹槽降低的连接钢筋的摆放深度,从而提高了楼板受力计算时连接钢筋的有效高度,这样就无需再增大现浇层的厚度,而起到提高连接部位强度和刚度的作用。所述叠合板10数量为多块,多块叠合板之间通过密拼方式连接成一个整体,利用密拼方式进行拼接施工较为简便。优选地,如图6所示,可在所述第二凹槽110上方垂直于第二凹槽110延伸方向放置有通长钢筋30,图7为在浇筑前架设通长钢筋时拼缝处的构造示意图,所述通长钢筋30的长度一般等于其所放置叠合板一侧的长度,通过在凹槽上放置通长钢筋加强了后浇段中连接钢筋的整体性,另外,所述叠合板内有预埋钢筋,所述预埋钢筋互相垂直分布与叠合板内部,所述预埋钢筋在靠近连接部位处的一端向上弯折并露出叠合板表面。预制板内的预埋钢筋在靠近连接部位处向上弯折露出板面可以起到加强连接钢筋对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现浇层和下部预制板,所述下部预制板包括多块拼接的叠合板;所述叠合板在其与其他叠合板拼接的边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相邻的两个叠合板上的拼接边处第一凹槽一一对应并相互匹配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部放置有连接钢筋,所述上部现浇层浇筑于所述下部预制板和所述连接钢筋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6.26 CN 20182099229101.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现浇层和下部预制板,所述下部预制板包括多块拼接的叠合板;所述叠合板在其与其他叠合板拼接的边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相邻的两个叠合板上的拼接边处第一凹槽一一对应并相互匹配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部放置有连接钢筋,所述上部现浇层浇筑于所述下部预制板和所述连接钢筋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上方垂直于第二凹槽延伸方向放置有通长钢筋,所述通长钢筋的长度等于相邻的两个叠合板的拼接处所在的边的长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筋为直线形,所述连接钢筋的两端分别位于组成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个第一凹槽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筋采用环形弯折钢筋,所述环形弯折钢筋由一根回字形钢筋和一根直线钢筋组成,所述回字形钢筋包括相对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相对的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直线钢筋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回字形钢筋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的中点位置,所述回字形钢筋的第一边和第二边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旦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