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置多钢管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梁结构体系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置多钢管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梁结构体系,属于土木工程的装配式
技术介绍
现代建筑工程对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常规的结构形式已不满足结构设计要求,越来越多的组合结构形式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它继承了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各自的优点,也克服了两者的缺点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体系结构,可充分利用钢和混凝土的特点,按照最佳几何尺寸,组成最优的组合构件。具有重量轻,构件延性好,减小截面积,同时缩短施工工期等优点。而在组合结构中,钢管混凝土是应用比较多的结构形式,因地制宜、科学的使用钢管混凝土,可满足有关工程结构像大跨、高耸、重载的需要,符合现代化施工技术的工业化要求,钢管混凝土结构因在受力和施工建造等方面的高性能而得到工程界的青睐。在钢管混凝土得到大量应用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新的组合结构形式,其中在钢管混凝土内部内置多钢管的结构形式,不但提高了结构的承载力,而且增加了结构的延性、耗能性能及储备强度。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 ...
【技术保护点】
1.内置多钢管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梁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大直径内钢管(1)、周边小直径内钢管(2)、低屈服点钢连接件(3)、流浆孔(4)、内管套管(5)、单边螺栓(6)、橡胶垫片(7)、外钢管(8)、外管连接管(9)、外伸梁端(10)、高强螺栓(11)、梁腹板连接板(12)、梁翼缘连接板(13)和梁(14);中心大直径内钢管(1)通过低屈服点钢连接件(3)与周边小直径内钢管(2)相连组成预制内置多钢管,预制内置多钢管上开有流浆孔(4),且预制内置多钢管在柱高的1/2~2/3处通过内管套管(5)用单边螺栓(6)连接;外钢管(8)在梁柱节点处与外管连接管(9)用 ...
【技术特征摘要】
1.内置多钢管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梁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大直径内钢管(1)、周边小直径内钢管(2)、低屈服点钢连接件(3)、流浆孔(4)、内管套管(5)、单边螺栓(6)、橡胶垫片(7)、外钢管(8)、外管连接管(9)、外伸梁端(10)、高强螺栓(11)、梁腹板连接板(12)、梁翼缘连接板(13)和梁(14);中心大直径内钢管(1)通过低屈服点钢连接件(3)与周边小直径内钢管(2)相连组成预制内置多钢管,预制内置多钢管上开有流浆孔(4),且预制内置多钢管在柱高的1/2~2/3处通过内管套管(5)用单边螺栓(6)连接;外钢管(8)在梁柱节点处与外管连接管(9)用高强螺栓(11)连接,外管连接管(9)的端部处设有外伸梁端(10),以方便通过腹板连接板(12)和翼缘连接板(13)与梁(14)连接;在内管套管(5)和预制内置多钢管连接处塞有橡胶垫片(7),防止连接处不密封而导致漏浆现象的发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多钢管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梁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预制内置多钢管通过内管套管(5)与预制内置多钢管用单边螺栓(6)连接,使得预制内置多钢管运输到施工现场时即可装配,提高施工效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多钢管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梁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中心大直径内钢管(1)和周边小直径内钢管(2)上均开有流浆孔(4),流浆孔(4)的存在使柱内混凝土在内管之间能够流动,从而降低浇筑混凝土难度,其同时也增强柱的抗震耗能性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多钢管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梁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低屈服点钢连接件(3)连接着中心大直径内钢管(1)、周边小直径内钢管(2),使内部的钢管成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慈俊昌,贾洪,闫维明,何浩祥,许维炳,孔令旭,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