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洋专利>正文

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减震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64674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3: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座椅,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减震座椅,包括底座、靠背,设有多级减震装置,增强乘客乘坐体验。所述外壳的内部中心设有第三减震装置;所述第二减震装置设置在第三减震装置的上端;所述第一减震装置设置在第三减震装置的两侧;所述坐垫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外壳的侧面,坐垫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减震装置的上端;所述矩形管Ⅰ、矩形管ⅡⅡ、套筒、矩形框的下端均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外壳主体的底板上;所述弧形杆的下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外壳主体的内部侧面;所述弹簧Ⅳ的上端固定连接在顶板的下端;所述伸缩杆的上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支撑板的下端;所述靠背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外壳主体的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减震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座椅,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减震座椅。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在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驾驶汽车以及自动驾驶技术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在汽车不需要驾驶后,更多的人注重汽车座椅的舒适度,目前的汽车座椅虽然具备减震效果,但是减震效果一般,所以设计了这种汽车减震座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减震座椅,有益效益是设有多级减震装置,增强乘客乘坐体验。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座椅,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减震座椅,包括底座、靠背,设有多级减震装置,增强乘客乘坐体验。所述底座由外壳、第一减震装置、第二减震装置、坐垫、第三减震装置构成;所述外壳的内部中心设有第三减震装置;所述第二减震装置设置在第三减震装置的上端;所述第一减震装置设置在第三减震装置的两侧;所述坐垫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外壳的侧面,坐垫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减震装置的上端;所述外壳由外壳主体、滑槽Ⅰ、空腔、滑槽Ⅱ、支撑装置构成;所述外壳主体顶端镂空,并且外壳主体内部设有空腔;所述滑槽Ⅰ设置在外壳主体的内侧;所述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减震座椅,包括底座(1)、靠背(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由外壳(1‑1)、第一减震装置(1‑2)、第二减震装置(1‑3)、坐垫(1‑4)、第三减震装置(1‑5)构成;所述外壳(1‑1)的内部中心设有第三减震装置(1‑5);所述第二减震装置(1‑3)设置在第三减震装置(1‑5)的上端;所述第一减震装置(1‑2)设置在第三减震装置(1‑5)的两侧;所述坐垫(1‑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外壳(1‑1)的侧面,坐垫(1‑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减震装置(1‑2)的上端;所述外壳(1‑1)由外壳主体(1‑1‑1)、滑槽Ⅰ(1‑1‑2)、空腔(1‑1‑3)、滑槽Ⅱ(1‑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减震座椅,包括底座(1)、靠背(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由外壳(1-1)、第一减震装置(1-2)、第二减震装置(1-3)、坐垫(1-4)、第三减震装置(1-5)构成;所述外壳(1-1)的内部中心设有第三减震装置(1-5);所述第二减震装置(1-3)设置在第三减震装置(1-5)的上端;所述第一减震装置(1-2)设置在第三减震装置(1-5)的两侧;所述坐垫(1-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外壳(1-1)的侧面,坐垫(1-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减震装置(1-2)的上端;所述外壳(1-1)由外壳主体(1-1-1)、滑槽Ⅰ(1-1-2)、空腔(1-1-3)、滑槽Ⅱ(1-1-4)、支撑装置(1-1-5)构成;所述外壳主体(1-1-1)顶端镂空,并且外壳主体(1-1-1)内部设有空腔(1-1-3);所述滑槽Ⅰ(1-1-2)设置在外壳主体(1-1-1)的内侧;所述滑槽Ⅱ(1-1-4)设置在外壳主体(1-1-1)的底板上,并且滑槽Ⅱ(1-1-4)贯穿外壳主体(1-1-1)底板的一侧;所述支撑装置(1-1-5)与滑槽Ⅱ(1-1-4)间隙配合;所述支撑装置(1-1-5)由滑板Ⅰ(1-1-5-1)、滑板Ⅱ(1-1-5-2)、滑板Ⅲ(1-1-5-3)、固定装置(1-1-5-4)、凹槽(1-1-5-5)、滑板Ⅳ(1-1-5-6)构成;所述滑板Ⅰ(1-1-5-1)的侧面设有槽,所述滑板Ⅱ(1-1-5-2)与滑板Ⅰ(1-1-5-1)侧面的槽间隙配合;所述滑板Ⅲ(1-1-5-3)的右侧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滑板Ⅱ(1-1-5-2)的侧面,滑板Ⅲ(1-1-5-3)的左侧通过铰链活动连有滑板Ⅳ(1-1-5-6);所述凹槽(1-1-5-5)设置在滑板Ⅲ(1-1-5-3)、滑板Ⅳ(1-1-5-6)连接处的上端;所述固定装置(1-1-5-4)设置在凹槽(1-1-5-5)内,并且固定装置(1-1-5-4)的一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滑板Ⅲ(1-1-5-3)上,固定装置(1-1-5-4)的另一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滑板Ⅳ(1-1-5-6)上;所述固定装置(1-1-5-4)由圆筒(1-1-5-4-1)、圆孔(1-1-5-4-2)、螺杆(1-1-5-4-3)、螺纹管(1-1-5-4-4)构成;所述圆筒(1-1-5-4-1)内设有圆孔(1-1-5-4-2);所述螺纹管(1-1-5-4-4)活动连接在圆筒(1-1-5-4-1)上;所述螺杆(1-1-5-4-2)的一端与圆孔(1-1-5-4-2)间隙配合,并且螺杆(1-1-5-4-2)与螺纹管(1-1-5-4-4)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减震装置(1-2)由矩形管Ⅰ(1-2-1)、弹簧Ⅰ(1-2-2)、矩形滑杆Ⅰ(1-2-3)、弧形杆(1-2-4)、卡槽(1-2-5)、顶板(1-2-6)、滑块Ⅰ(1-2-7)、滑块Ⅱ(1-2-8)、滑杆(1-2-9)、滑槽Ⅲ(1-2-10)、弹簧Ⅱ(1-2-11)构成;所述矩形滑杆Ⅰ(1-2-3)与矩形管Ⅰ(1-2-1)间隙配合;所述弹簧Ⅰ(1-2-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矩形管Ⅰ(1-2-1)内部,弹簧Ⅰ(1-2-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矩形滑杆Ⅰ(1-2-3)的下端;所述卡槽(1-2-5)设置在矩形滑杆Ⅰ(1-2-3)的上端;所述顶板(1-2-6)的侧面通过焊接固定连有滑块Ⅰ(1-2-7);所述滑槽Ⅲ(1-2-10)设置在顶板(1-2-6)的下端,并且滑槽Ⅲ(1-2-10)设为T形滑槽;所述滑块Ⅱ(1-2-8)的中心设有滑杆(1-2-9);所述滑杆Ⅱ(1-2-8)、滑杆(1-2-9)均与滑槽Ⅲ(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洋
申请(专利权)人:刘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