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架底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4873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0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构架底柱结构,包括第一立柱(111)和第一横梁(112),所述第一横梁(112)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独立的第一立柱(111)形成固定连接结构,特别地,在第一立柱(111)上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115),在第一横梁(112)的端部固定连接插板(6),所述插板(6)上开设安装通孔(10),所述插板(6)与第一连接板(115)之间通过连接螺栓(8)贯穿安装通孔(10)而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与传统的焊接等固定连接结构相比较,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构架底柱结构,不仅现场安装作业方便、快捷,连接质量可靠,而且在现场安装作业中还便于调整安装误差,有利于提高现场安装作业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构架底柱结构
本技术涉及构架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构架底柱结构。
技术介绍
在电力工程特高压直流输电领域,涉及到不同的构架结构的应用。例如,±800kV换流站电气方案需要根据进出线电压等级要求而考虑采用800kV直流滤波器组方案,根据站内电气设置,站内导线经过阀厅、构架实现本期±800kV电力输送。其中的构架结构也包括人字柱及端撑结构,这导致构架柱及端撑等钢材用量较大,并且构架范围占地面积较多,不利于节约土地资源。目前的特高压直流±800kV换流站,其直流场区域的高压极线出线是由独立的直流出线构架引出。该直流出线构架通常设置在直流场靠出线侧边缘、并靠近围墙。这种出线设置方案的缺点是:第一,由于需要校核800kV设备对地的空气净距,因此,该出线构架周围10300mm内都不能设置800kV设备,从而造成直流场区域留有较大面积的空地,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二,由于极线出线挂点高度的要求,出线构架高度通常会在50m-55m左右,对于钢材是一个很大的消耗。第三,由于高压极线出线构架是独立构架,不利于保证其在高地震烈度地区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构架底柱结构,不仅现场安装作业方便、快捷,而且现场安装作业中便于调整安装误差。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构架底柱结构,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一横梁,所述第一立柱上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横梁的端部固定连接插板,所述插板上开设安装通孔,所述插板与第一连接板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贯穿安装通孔而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斜撑,所述第一斜撑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一立柱、第一横梁形成固定连接结构;在构架底柱同一水平截面方向上,所述第一立柱、第一横梁和第一斜撑共同组成一个中空八边形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斜撑的端部固定连接插板,所述插板上开设安装通孔,所述插板与第一连接板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贯穿安装通孔而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斜撑,所述第一横梁上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斜撑的端部固定连接插板,所述插板上开设安装通孔,所述插板与第一连接板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贯穿安装通孔而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上固定连接第一加劲板,所述第一加劲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相对两侧、且均与第一连接板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立柱上固定连接第一加劲板,所述第一加劲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相对两侧、且均与第一连接板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优选地,所述插板的截面形状为I字形,或者为U字形,或者为山字形,或者为十字形。优选地,所述第一立柱为中空结构柱,在第一立柱底部固定连接柱法兰,所述柱法兰上开设与第一立柱中空腔相通的通气孔。优选地,所述第一立柱底部固定连接若干第二加劲板,所述第二加劲板环第一立柱设置、且分别与第一立柱、柱法兰形成固定连接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一立柱上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在第一横梁端部固定连接插板,并使插板与第一连接板之间通过连接螺栓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与传统的焊接等固定连接结构相比较,不仅现场安装作业方便、快捷,连接质量可靠,而且在现场安装作业中还便于调整安装误差,有利于提高现场安装作业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集成构架的整体三维图(透视图)。图2为构架柱的正立面单线图。图3为构架柱的单线展开图。图4为图2中A-A向视图。图5为图2中B-B向视图。图6为构架底柱的正立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C-C向视图。图8为图6中D-D向视图。图9为图6中E-E向视图。图10为构架承重柱的正立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构架承重柱的右侧立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0中F-F向视图。图13为构架邻接柱的正立面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G-G向视图。图15为构架顶柱的正立面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H-H向视图。图17为图15中I-I向视图。图18为图17中J-J向视图。图19为构架梁的正立面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9中K-K向视图。图21为图19中L-L向视图。图22为构架梁的顶面/底面结构示意图。图23为构架梁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4为图23中M处局部放大图(滤波器挂环结构示意图)。图25为图24中N-N向视图。图26为图24中P-P向视图。图27为图23中Q-Q向视图。图28为悬吊支架的底面结构示意图。图29为悬吊支架的顶面结构示意图。图30为图28中R-R向视图。图31为图30中T-T向视图。图32为图30中U-U向视图。图33为图28中S-S向视图。图34为梁走道结构示意图。图35为图34中V处局部放大图。图36为图35中W-W向视图。图37为图35中X-X向视图。图38为休息平台的主视图。图39为休息平台的俯视图。图40为插板与硬质管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主视图,实施方式1)。图41为插板与硬质管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侧视图,实施方式1)。图42为插板与硬质管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主视图,实施方式2)。图43为插板与硬质管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侧视图,实施方式2)。图44为插板与硬质管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主视图,实施方式3)。图45为插板与硬质管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侧视图之一,实施方式3)。图46为插板与硬质管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侧视图之二,实施方式3)。图47为插板与硬质管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俯视图,实施方式3)。图中标记:1-构架柱,2-柱爬梯,3-梁走道,4-构架梁,5-休息平台,6-插板,7-连接法兰,8-连接螺栓,9-硬质管件,10-安装通孔,11-构架底柱,12-构架承重柱,13-构架邻接柱,14-构架顶柱,31-走道格栅,32-走道横撑,33-走道托架,34-走道支架,50a-第一平台连接板,50b-第二平台连接板,51-平台横梁,52-脚钉,53-平台纵梁,54-第一平台斜梁,55-第三平台连接板,56a-第一平台支撑梁,56b-第二平台支撑梁,57-平台加劲板,58-平台格栅,59-第二平台斜梁,111-第一立柱,112-第一横梁,113-第一斜撑,114-柱法兰,115-第一连接板,116-第一加劲板,117-第二加劲板,118-通气孔,121-第二立柱,122-第二横梁,123-第二斜撑,124-第三加劲板,125-第二连接板,126-第三斜撑,127-第一端接板,130-出线挂环,131-第三立柱,132-第三横梁,133-第四斜撑,134-第五斜撑,135a-第四连接板,135b-第五连接板,136-第五加劲板,137-第六加劲板,138-第二端接板,139-第七加劲板,141-第四立柱,142-第四横梁,143-第六斜撑,144-第六连接板,145-第七斜撑,146-第七连接板,147-第八加劲板,148-第一联接板,401-第一主梁,402-第一斜梁,403-滤波器挂环,404-第一次梁,405-悬吊支架,406-悬吊绝缘子挂环,407-第九加劲板,408-第九连接板,409-第十加劲板,410-第十连接板,411-第十一连接板,412-第一吊板,413-第二吊板,414a-第三吊板,414b-第四吊板,415-第五吊板,416-第一挂孔,417-第六吊板,418-封边板,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构架底柱结构,包括第一立柱(111)和第一横梁(112),所述第一横梁(112)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独立的第一立柱(111)形成固定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111)上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115),所述第一横梁(112)的端部固定连接插板(6),所述插板(6)上开设安装通孔(10),所述插板(6)与第一连接板(115)之间通过连接螺栓(8)贯穿安装通孔(10)而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构架底柱结构,包括第一立柱(111)和第一横梁(112),所述第一横梁(112)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独立的第一立柱(111)形成固定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111)上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115),所述第一横梁(112)的端部固定连接插板(6),所述插板(6)上开设安装通孔(10),所述插板(6)与第一连接板(115)之间通过连接螺栓(8)贯穿安装通孔(10)而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架底柱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斜撑(113),所述第一斜撑(113)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一立柱(111)、第一横梁(112)形成固定连接结构;在构架底柱同一水平截面方向上,所述第一立柱(111)、第一横梁(112)和第一斜撑(113)共同组成一个中空八边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构架底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113)的端部固定连接插板(6),所述插板(6)上开设安装通孔(10),所述插板(6)与第一连接板(115)之间通过连接螺栓(8)贯穿安装通孔(10)而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架底柱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斜撑(113),所述第一横梁(112)上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115),所述第一斜撑(113)的端部固定连接插板(6),所述插板(6)上开设安装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宇杨关何勇冯仁德张朋朋罗瑾煊伍鑫元张曦文高仕军刘超万增勇李鸣萧唐亮叶永健欧智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