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一次成型的可插管瓶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4326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1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铝塑盖生产工序繁琐且盖体与铝箔之间容易产生缝隙导致瓶盖密封性能差的弊端,提供一种可一次成型的可插管瓶盖,属于包装瓶盖技术领域,该瓶盖在盖体上设置了凹槽,使瓶盖上设置有凹槽的位置厚度变薄,使人们可以直接用吸管从凹槽位置贯穿瓶盖,进而直接饮用,瓶盖为一体成型结构,生产工序更为简单,且没有铝箔与塑料结合,不会产生缝隙,该瓶盖也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一次成型的可插管瓶盖
本技术属于包装瓶盖
,具体涉及一种可一次成型的可插管瓶盖。
技术介绍
市场上较多饮品采用瓶体和瓶盖的包装方式,为了方便饮用,部分包装瓶盖上设置成可插管,在饮用时,只需将吸管插入瓶口即可,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有铝塑盖,该类瓶盖大多在盖体的中间位置开有一个通孔,并在通孔位置复合一层铝箔层,用吸管贯穿铝箔层即可饮用,十分方便,在生产铝塑盖时需要先将瓶盖生产出来再将铝箔层复合在瓶盖上,生产工序较为繁琐,且若是铝箔层与瓶盖之间没有完全复合会产生缝隙,使瓶盖的密封性能下降,导致饮料渗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铝塑盖生产工序繁琐且盖体与铝箔之间容易产生缝隙导致瓶盖密封性能差的弊端,提供一种可一次成型的可插管瓶盖,该瓶盖在盖体上设置了凹槽,使瓶盖上设置有凹槽的位置厚度变薄,使人们可以直接用吸管从凹槽位置贯穿瓶盖,进而直接饮用,瓶盖整体采用PE材料制成,可一次性吹塑而成,生产工序更为简单,且没有铝箔与塑料结合,不会产生缝隙,该瓶盖也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一次成型的可插管瓶盖,包括盖体和用于将盖体盖在瓶子上的第一连接环,盖体与第一连接环固定连接,所述盖体上设置有能被吸管插穿的插管区域,插管区域的厚度小于盖体其他部分的厚度,所述插管区域是在盖体一体成型时自动形成的。盖体与第一连接环由PE材料或其他塑料一次性注塑而成。作为优选,所述插管区域的厚度为0.1-0.2mm。PE材料较软,经过多次试验,使用普通吸管就能直接插穿插管区域,采用PE材料一次性注塑而成的瓶盖没有采用铝箔与PE材料复合的结构,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盖体一体成型,生产工序简单。作为优选,所述插管区域为设置在盖体上的凹槽。作为优选,所述凹槽位于盖体的上平面或盖体的下平面。当凹槽位于盖体上平面时,盖体下平面位于凹槽下方的位置与盖体下平面其他位置持平,整个盖体下平面为一整个平面,当瓶子内部压力较大时这样的设置能使瓶盖下平面均分承受瓶子内部的压力,有利于提升整体瓶盖的结构强度。当凹槽位于盖体的下平面时,盖体上平面为一整个平面,这样的设置使瓶盖上表面十分平整,能够提升整体外观,且不会划伤或卡伤人。作为优选,所述凹槽有两个,两个凹槽分别位于盖体的上平面和下平面,两个凹槽互相对齐。作为优选,所述凹槽位于盖体的中心位置。作为优选,所述凹槽为圆柱体结构。作为优选,所述凹槽的直径为5-10mm。凹槽直径设置的过小,过粗的吸管就无法从凹槽位置贯穿盖体,若是凹槽直径设置过大,会导致盖体的主体部位过薄,应该瓶盖整体的结构强度。作为优选,所述凹槽的底面与盖体上平面之间设有弧形过渡区。弧形过渡区能够对吸管进行导向,在插管时防止吸管从凹槽底部滑出。作为优选,所述盖体的厚度为0.35mm。作为优选,所述盖体下平面固定连接有用于卡住瓶子的开口内侧壁的第二连接环,第一连接环的中心轴线与第二连接环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二连接环位于第一连接环内,第二连接环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环的宽度,所述凹槽位于第二连接环内,第二连接环下端朝向盖体内侧收拢,第二连接环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结构的凸部A,第一连接环底端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环形结构的凸部B,凸部A与凸部B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现在市场上有部分饮料采用玻璃瓶进行盛装,在玻璃瓶内灌满饮料需要用瓶盖封住瓶口时,往往采用下压的方式封盖,而采用这样的方式将瓶盖封住玻璃瓶口后,玻璃瓶内的气压比外界稍高,这就容易导致密封效果差,从而造成渗漏现象的发生,本技术的第二连接环外侧设置了凸部A,所以第二连接环的凸部A上侧以及凸部A下侧的厚度都比凸部A处的厚度要小,在瓶盖嵌入瓶口时,先将瓶盖稍微倾斜一点,再下压,玻璃瓶内多余的气体会沿着倾斜的凸部A往上排,而凸部A上侧的第二连接环厚度减小,可以促使多余气体继续往瓶盖外排,最后能从玻璃瓶排出,在瓶盖完全嵌入玻璃瓶口时,玻璃瓶内部的气压几乎与玻璃瓶外界气压相等,所以玻璃瓶内不会有气体往外冲,而凸部A与凸部B的设置,能分别扣住玻璃瓶口内外侧的两个凸起,起到良好的封闭效果,不会发生渗漏的现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盖体上设置了凹槽,使瓶盖上设置有凹槽的位置厚度变薄,使人们可以直接用吸管从凹槽位置贯穿瓶盖,进而直接饮用,瓶盖整体采用PE材料制成,可一次性吹塑而成,生产工序更为简单,且没有铝箔与塑料结合,不会产生缝隙,该瓶盖也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且适用于玻璃瓶。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盖体,2、插管区域,3、第一连接环,4、第二连接环,5、凸部A,6、凸部B,7、弧形过渡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表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可一次成型的可插管瓶盖,包括盖体1和用于将盖体1盖在瓶子上的第一连接环3,盖体1与第一连接环3固定连接,所述盖体1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能被吸管插穿的插管区域2,插管区域2的厚度小于盖体1其他部分的厚度,插管区域2的厚度为0.1-0.2mm,所述插管区域2是在盖体一体成型时自动形成的。所述插管区域2为设置在盖体上的凹槽,所述凹槽为圆柱体结构。凹槽的直径为5-10mm。所述凹槽位于盖体1的上平面,盖体1下平面位于凹槽下方的位置与盖体1下平面其他位置持平,整个盖体1下平面为一整个平面,当瓶子内部压力较大时这样的设置能使瓶盖下平面均分承受瓶子内部的压力,有利于提升整体瓶盖的结构强度。为了验证实际使用中采用普通吸管是否能够直接从插管区域2位置贯穿盖体1,申请人针对不同数据的瓶盖进行了插管试验:第一批次选用插管部位厚度分别为:0.10mm、0.11mm、0.12mm、0.13mm、0.14mm、0.15mm、0.16mm、0.17mm、0.18mm、0.19mm、0.20mm的十一款瓶盖进行插管试验,每款瓶盖随机挑选十个,共110个瓶盖,这些瓶盖的盖体1直径都为35mm,盖体1的厚度均为0.35mm,凹槽直径为5mm,采用市场上常见的塑料吸管进行插管,试验结果为塑料吸管都能很顺利的贯穿该批次所有瓶盖上的插管区域2。第二批次选用插管部位厚度也分别为:0.10mm、0.11mm、0.12mm、0.13mm、0.14mm、0.15mm、0.16mm、0.17mm、0.18mm、0.19mm、0.20mm的十一款瓶盖进行插管试验,每款瓶盖随机挑选十个,共110个瓶盖,这些瓶盖的盖体1直径都为35mm,盖体1的厚度均为0.35mm,与第一批次不同,第二批次选用凹槽直径为6mm的瓶盖,也采用市场上常见的塑料吸管进行插管,试验结果为塑料吸管都能很顺利的贯穿该批次所有瓶盖上的插管区域2。第三批次选用的瓶盖与第一批次、第二批次相比,区别在于所选用的瓶盖的凹槽直径为7mm的瓶盖,试验结果为塑料吸管都能很顺利的贯穿该批次所有瓶盖上的插管区域2。第四批次选用的瓶盖与第一批次相比,区别在于所选用的瓶盖的凹槽直径为8mm的瓶盖,试验结果为塑料吸管都能很顺利的贯穿该批次所有瓶盖上的插管区域2。第五批次选用的瓶盖与第一批次相比,区别在于所选用的瓶盖的凹槽直径为9mm的瓶盖,试验结果为塑料吸管都能很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一次成型的可插管瓶盖,包括盖体(1)和用于将盖体盖在瓶子上的第一连接环(3),盖体与第一连接环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设置有能被吸管插穿的插管区域(2),插管区域的厚度小于盖体其他部分的厚度,所述插管区域是在盖体一体成型时自动形成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一次成型的可插管瓶盖,包括盖体(1)和用于将盖体盖在瓶子上的第一连接环(3),盖体与第一连接环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设置有能被吸管插穿的插管区域(2),插管区域的厚度小于盖体其他部分的厚度,所述插管区域是在盖体一体成型时自动形成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一次成型的可插管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管区域的厚度为0.1-0.2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一次成型的可插管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管区域为设置在盖体上的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一次成型的可插管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位于盖体的上平面或盖体的下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一次成型的可插管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有两个,两个凹槽分别位于盖体的上平面和下平面,两个凹槽互相对齐。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一种可一次成型的可插管瓶盖,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元杜航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市恒宇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