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黎琼珍专利>正文

一种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1405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包括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所述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分别为两条相互独立的金属管道,所述金属管道的截面至少具有一条直边,两条金属管道的直边相互靠近且留有缝隙,缝隙宽度小于1.5mm,优选地,所述缝隙宽度小于等于1.0mm,所述缝隙内填充有传热介质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其改变以往致冷剂通道与载冷剂通道互相套接的设计方式,将致冷剂通道与载冷剂通道分别独立设置,并且在两条通道之间预留了扁长的缝隙用以填充传热介质层。增设的传热介质层能够为致冷剂通道起保护作用,避免其因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破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固定管状通道组件的热交换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以及该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的应用场合。
技术介绍
现有空气源或水源热泵热水器、低温采暖器和水冷式空气调节器中的冷凝器和蒸发器所使用的热交换器通常使用如图2所示的同轴热交换器(金属外管a1与金属内管a2套接,金属内管a2内供水传热介质a4流动,金属外管a1与金属内管a2之间供放热或吸热介质a3流动)、如图3所示的筒式热交换器(俗称高效罐,包括筒状的金属外管b1,以及螺旋盘绕在金属外管b1内的载冷剂通道b2,金属外管b1设有供致冷剂流通的出口b3和入口b4)、如图4所示的板式换热器(包括波浪形的板式水通道c1和板式致冷剂通道c2,两者平行紧贴且交替设置)或如图5所示的管壳式热交换器(俗称水炮,包括管壳d1,以及通过折流板或支撑板固定于管壳d1内的换热管d2)四种。其基本特征是将需热交换的致冷剂通过动力压缩机,将致冷剂压缩至热交换器内的流动通道,致冷剂在交换器内流动的同时通过与其相接触的内管或外管(载冷剂通道),进行相向流动,以达到热交换的目的。这四种热交换器均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仅由一层金属隔层。但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当载冷剂(水)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而结冰,则可能会胀破金属隔断层,从而造成载冷剂(水)和致冷剂相混合,进而使得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低温采暖设备或水冷式制冷空调设备渗水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其致冷剂通道与载冷剂通道之间还增设了传热介质,使得致冷剂通道与载冷剂通道相互独立,即使载冷剂通道因外界影响而破裂,也不会使得载冷剂与制冷制发生混合。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包括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所述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分别为两条相互独立的金属管道,所述金属管道的截面至少具有一条直边,两条金属管道的直边相互靠近且留有缝隙,缝隙宽度小于1.5mm,优选地,所述缝隙宽度小于等于1.0mm,所述缝隙内填充有传热介质层。进一步,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还包括热交换器壳体,所述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位于热交换器壳体内,所述热交换器壳体内还填充有导热油,位于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之间的导热油形成传热介质层。进一步,所述致冷剂通道的截面呈长条状,其内部通过设置若干隔板而形成多个金属微通道。所述致冷剂通道为铝合金管道,所述载冷剂通道为TP2铜管。本申请提供的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可应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空气源冷水机组或水源冷水机组中,单组使用或多组并联使用。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其改变以往致冷剂通道与载冷剂通道互相套接的设计方式,将致冷剂通道与载冷剂通道分别独立设置,并且在两条通道之间预留了扁长的缝隙用以填充传热介质层。增设的传热介质层能够为致冷剂通道起保护作用,避免其因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破裂。附图说明图1是所述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的剖视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同轴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筒式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现有技术中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如图1所示,一种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包括致冷剂通道1、载冷剂通道2和热交换器壳体3,所述致冷剂通道1和载冷剂通道2分别为两条相互独立的铝合金管道和TP2铜管道,所述致冷剂通道1的截面呈长条状,其内部通过设置若干隔板而形成多个金属微通道11,所述载冷剂通道2截面同样呈长条状,但其内部可以不设置隔板,致冷剂通道1和载冷剂通道2的直边相互靠近且留有1.5mm间距的缝隙4,所述致冷剂通道1和载冷剂通道2位于热交换器壳体内3,所述热交换器壳体3内还填充有导热油5,位于致冷剂通道1和载冷剂通道2之间的导热油5形成传热介质层。①采用微通道技术(相同的体积,比现在圆形管道结构)增加了热交换面积,从而减少了体积,降低成本。②安全,由于载冷剂通道和致冷剂通道是各自独立的通道,其传导热能是通过1.5mm以下的导热油间隔进行热能的传递,所以,当载冷剂通道由于低温气候或水泵动力消失时(在冷能传递时),载冷剂(水)便会因环境温度少于0℃时或冷能交换时蒸发温度少于0℃时,载冷剂通道因结冰而导致的载冷剂(水)体积变大而将通道胀破。由于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间并非硬接触,当载冷剂通道因结冰而胀破后,不会因载冷剂通道破裂而造成载冷剂(水)与致冷剂相混合,从而避免了两种不同介质因载冷剂通道结冰而胀破后相混合而至整个热泵和空调制冷设备或空调热泵设备的致冷剂循环系统与载冷剂水相混合,从而保证了热泵和空调制冷设备或空调热泵设备不因此而报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空气源或水源热泵热水器、低温采暖器和水冷式空气调节器的双通道的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当空气源或水源热泵热水器、低温采暖器和水冷式空气调节器采用了此种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可减少有色金属的用量,由于致冷剂通道采用了微通道技术,提高热交换效率。由于将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两通道设计成平行放置,通道间的间隔距离为少于1.5mm距离,以及釆用导热油作传热介质,从而减少了了换热时的热损失。因为是双通道设计及其之间有导热油的软接触,形成了两通道之间有三层间隔,具有充足的抗膨胀能力,从而保证载冷剂通道的载冷剂(水)因结冰而不至于造成致冷剂和载冷剂相混合而造成空气源或水源热泵热水器、低温采暖器和水冷式空气调节器损坏而报废。以上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包括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分别为两条相互独立的金属管道,所述金属管道的截面至少具有一条直边,两条金属管道的直边相互靠近且留有缝隙,缝隙宽度小于1.5mm,所述缝隙内填充有传热介质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包括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分别为两条相互独立的金属管道,所述金属管道的截面至少具有一条直边,两条金属管道的直边相互靠近且留有缝隙,缝隙宽度小于1.5mm,所述缝隙内填充有传热介质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高效平行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交换器壳体,所述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位于热交换器壳体内,所述热交换器壳体内还填充有导热油,位于致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之间的导热油形成传热介质层。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琼珍
申请(专利权)人:黎琼珍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