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转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9889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缆转接头,包括:转接头主体,转接头主体包括:第一端口,第一端口设置有多个转接端子,各转接端子一一对应地设置有编号;第二端口,第二端口与第一端口对称设置,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对应的转接端子相连通;其中,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均连接有电缆,电缆和转接端子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信号要分析时需要破坏电缆将信号线引出来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缆转接头
本技术涉及电缆测试和检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缆转接头。
技术介绍
近些年来随着智能配电网的深入建设,我国的智能电网覆盖率逐渐提升。在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下,尤其是国家电网公司以打造“安全可靠、融合高效”为技术目标,以需求为导向、检测为保障,主要面向配电网建设改造中的增量设备,按照总体设计标准化、功能模块独立化、设备互换灵活化的思路,优先解决配电自动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二次接口的兼容性和扩展性、终端新增计量功能、遥信抖动等迫切问题,分阶段推进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工作。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提出了新型就地馈线自动化(FA)、自适应重合闸、分布式FA等复杂的逻辑判断,单相接地新算法判定配电网各种接地方式(中性点经高祖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中性点不接地等)的接地故障;所有以上新发展带来的新功能、性能需求,必须要有方便便携的测试工装夹具。但是传统的电缆工装夹具无法适应实际检修和测试的需求,在信号要分析时,需要破坏电缆将信号线引出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转接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信号要分析时需要破坏电缆将信号线引出来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缆转接头,包括:转接头主体,转接头主体包括:第一端口,第一端口设置有多个转接端子,各转接端子一一对应地设置有编号;第二端口,第二端口与第一端口对称设置,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对应的转接端子相连通;其中,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均连接有电缆,电缆和转接端子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电缆上设置有第一插接件或者第一承接件;转接端子设置有与第一插接件相配合的第二承接件,或者转接端子设置有与第一承接件相配合的第二插接件。进一步地,第一插接件与电缆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第二承接件与转接端子固定连接并设置在转接端子所在的端口上。进一步地,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承接件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接结构,以使第一插接件插接到第二承接件后相互卡紧。进一步地,电缆和转接端子通过线鼻子和螺栓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转接头主体为柱状结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处于相对的两侧。进一步地,转接头主体的周向外侧设置有防滑结构。进一步地,防滑结构设置为多个间隔排布的防滑棱。进一步地,第一端口所在的侧面设置有倒角,第二端口所在的侧面也设置有倒角。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电缆转接头的设置使电缆一分为二,在分析信号时,不需要破坏电缆,可以将电缆从电缆转接头上拆卸下来皆可以连接到分析电路中,使电缆信号的分析更加安全可靠。多个转接端子的设置让电缆的连接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将电缆转接头内的转接端子设置为一对多或多对一时,可以通过电缆转接头将电缆的连接端分化,此时可以通过电缆转接头直接将两端电缆连接到分析电路中,避免电缆的拆装,实现带电分析。可以通过编号将两侧的连通方式表示出来。本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信号要分析时需要破坏电缆将信号线引出来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缆转接头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转接头主体;11、第一端口;12、第二端口;13、转接端子;20、防滑结构;21、倒角;30、电缆。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中的一种电缆转接头包括转接头主体10。转接头主体10包括第一端口11和第二端口12。第一端口11设置有多个转接端子13,各转接端子13一一对应地设置有编号。第二端口12与第一端口11对称设置,第一端口11和第二端口12对应的转接端子13相连通。其中,第一端口11和第二端口12均连接有电缆30,电缆30和转接端子13可拆卸连接。应用本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通过电缆转接头的设置使电缆30一分为二,在分析信号时,不需要破坏电缆30,可以将电缆30从电缆转接头上拆卸下来皆可以连接到分析电路中,使电缆30信号的分析更加安全可靠。多个转接端子13的设置让电缆30的连接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将电缆转接头内的转接端子13设置为一对多或多对一时,可以通过电缆转接头将电缆30的连接端分化,此时可以通过电缆转接头直接将两端电缆30连接到分析电路中,避免电缆30的拆装,实现带电分析。可以通过编号将两侧的连通方式表示出来。本实施例一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信号要分析时需要破坏电缆30将信号线引出来的问题。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电缆30上设置有第一插接件或者第一承接件。转接端子13设置有与第一插接件相配合的第二承接件,或者转接端子13设置有与第一承接件相配合的第二插接件。通过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承接件配合,或者第二插接件和第一承接件配合实现电缆30和电缆转接头的可拆卸插接。通过插接在对应编号的转接端子13上实现第一端口11上的电缆30和第二端口12上的电缆30之间的联通。插接的连接方式可以使连接更加方便快捷。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插接件与电缆30固定连接。与电缆30固定连接的第一插接件可以将电缆30信号引导到转接端子13上,并通过与第二承接件的配合进行插接。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第二承接件与转接端子13固定连接并设置在转接端子13所在的端口上。第二承接件与转接端子13固定连接后,可以通过与第一承接件的配合将电缆30的电信号传输到电缆转接头中,然后通过对应编号的转接端子13将信号传输到电缆转接头的另一侧。一个第一插接件可以对应多个第二承接件,也可以是多个第一插接件对应一个第二承接件。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承接件上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缆转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接头主体(10),所述转接头主体(10)包括:第一端口(11),所述第一端口(11)设置有多个转接端子(13),各所述转接端子(13)一一对应地设置有编号;第二端口(12),所述第二端口(12)与所述第一端口(11)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端口(11)和所述第二端口(12)对应的所述转接端子(13)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端口(11)和所述第二端口(12)均连接有电缆(30),所述电缆(30)和所述转接端子(13)可拆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转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接头主体(10),所述转接头主体(10)包括:第一端口(11),所述第一端口(11)设置有多个转接端子(13),各所述转接端子(13)一一对应地设置有编号;第二端口(12),所述第二端口(12)与所述第一端口(11)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端口(11)和所述第二端口(12)对应的所述转接端子(13)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端口(11)和所述第二端口(12)均连接有电缆(30),所述电缆(30)和所述转接端子(13)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30)上设置有第一插接件或者第一承接件;所述转接端子(13)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插接件相配合的第二承接件,或者所述转接端子(13)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承接件相配合的第二插接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件与所述电缆(30)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冲冲杨志祥刘漫雨郭上华张维吕立平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