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9851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壳体、电极组件、顶盖组件及转接片。壳体具有开口,电极组件收容于壳体内;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板和第一电极端子,顶盖板覆盖壳体的开口且具有第一端子孔,第一电极端子设置于顶盖板。转接片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主体部设置于顶盖板的靠近电极组件的一侧且连接于电极组件;连接部相对于主体部朝远离电极组件的方向突出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端子孔内;连接部具有固定于第一电极端子的顶壁,且连接部在顶壁的靠近电极组件的一侧形成凹部。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保护构件,保护构件设置于转接片,且覆盖顶壁的下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电池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二次电池通常包括电极组件、收容电极组件的壳体以及固定于壳体的顶盖组件,顶盖组件的顶盖板将壳体密封。顶盖组件还包括凸出于顶盖板的电极端子,用于与外部设备电连接。为了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将电极端子设置到顶盖板外侧,以避免电极端子占用二次电池的内部空间。而为了实现电极组件的充放电,电极端子需要通过转接片与电极组件的极耳电连接。转接片收容于壳体内,为了与外侧的电极端子连接,则需要穿过顶盖板。常用的方式是在顶盖板上开设通孔,在转接片上冲压出凸包,凸包伸入通孔并固定于电极端子。但是,冲压凸包后,转接片的内侧会形成凹部;在装配过程中,外部杂质很容易落入凹部内并附着在凹部的内表面上。由于凹部具有一定深度,所以凹部的内表面上的杂质很难清洗干净;当二次电池受到振动时,这些杂质容易落入电极组件内,引发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能避免杂质进入电极组件,提高安全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壳体、电极组件、顶盖组件及转接片。壳体具有开口,电极组件收容于壳体内;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板和第一电极端子,顶盖板覆盖壳体的开口且具有第一端子孔,第一电极端子设置于顶盖板。转接片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主体部设置于顶盖板的靠近电极组件的一侧且连接于电极组件;连接部相对于主体部朝远离电极组件的方向突出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端子孔内;连接部具有固定于第一电极端子的顶壁,且连接部在顶壁的靠近电极组件的一侧形成凹部。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保护构件,保护构件设置于转接片,且覆盖顶壁的下表面。连接部还包括侧壁,连接顶壁和主体部;凹部由侧壁的内表面和顶壁的下表面形成。保护构件为绝缘件且具有弹性。在一实施例中,保护构件包括基部,基部设置于凹部内且覆盖顶壁的下表面。基部与顶壁的下表面贴合。在一实施例中,保护构件包括基部,基部设置于凹部内且覆盖顶壁的下表面。基部与顶壁之间留有间隙;侧壁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相对于侧壁的内表面凹陷,且基部的周缘设置于第一凹槽。在一实施例中,保护构件包括基部,基部设置于凹部内且覆盖顶壁的下表面。基部与顶壁之间留有间隙;侧壁设有凸起,凸起相对于侧壁的内表面突出且支撑基部的周缘。凸起为多个并间隔布置,侧壁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的位置与凸起的位置对应。在一实施例中,保护构件包括基部和连接于基部的第一延伸部,基部和第一延伸部均收容于凹部内,且第一延伸部位于基部的靠近电极组件的一侧;第一延伸部设有第二凹槽,侧壁设有插入第二凹槽的凸起。进一步地,保护构件还包括第二延伸部,与第一延伸部相连并贴合于主体部的靠近电极组件的表面。凸起为多个并间隔布置,侧壁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的位置与凸起的位置对应。在一实施例中,保护构件固定于主体部并封闭凹部。在一实施例中,保护构件包括第一保护构件和第二保护构件,第一保护构件固定于主体部并封闭凹部,第二保护构件设置于凹部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保护构件可以覆盖顶壁的下表面,所以即使顶壁上的杂质掉落,也会被保护构件遮挡,从而避免杂质进入电极组件,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剖视图。图3为图2虚线框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转接片及保护构件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的顶盖板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转接片和保护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为图6沿线A-A作出的剖视图。图8为图6沿线A-A剖开后的立体图。图9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转接片和保护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0为图9沿线B-B作出的剖视图。图11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转接片和保护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2为图11沿线C-C作出的剖视图。图13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转接片和保护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4为图13沿线D-D作出的剖视图。图15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转接片和保护构件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6为图15沿线E-E作出的剖视图。图17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转接片和保护构件的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8为图17沿线F-F作出的剖视图。图19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转接片和保护构件的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0为图19沿线G-G作出的剖视图。图21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转接片和保护构件的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2为图21沿线H-H作出的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壳体42连接部2电极组件421顶壁21极耳422侧壁3顶盖组件5保护构件31顶盖板51基部311第一端子孔52第一延伸部312第二端子孔53第二延伸部313注液孔5A第一保护构件32第一电极端子5B第二保护构件33第二电极端子G1第一凹槽34绝缘体G2第二凹槽4转接片G3第三凹槽41主体部P凸起411熔断孔R凹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二次电池。参照图1至图4,二次电池包括壳体1、电极组件2、顶盖组件3及转接片4。壳体1可具有六面体形状或其它形状。壳体1内部形成收容腔,以容纳电极组件2和电解液。壳体1在一端形成开口,而电极组件2可经由所述开口放置到壳体1的收容腔。壳体1可由铝或铝合金等导电金属的材料制成,也可由塑胶等绝缘材料制成。电极组件2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隔膜设置于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正极片、隔膜及负极片可以顺序堆叠并卷绕为果冻卷状。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例如铝箔)以及涂覆于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材料(例如钴酸锂),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例如铜箔)以及涂覆于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活性材料(例如硅)。正极片的端部具有未被正极活性材料覆盖的空白区,正极片的多个空白区连接在一起并作为电极组件2的正极极耳。负极片的端部具有未被负极活性材料覆盖的空白区,负极片的多个空白区连接在一起并作为电极组件2的负极极耳。顶盖组件3包括顶盖板31以及设置于顶盖板31的第一电极端子32和第二电极端子33。顶盖板31固定于壳体1并覆盖壳体1的开口,以将电极组件2封闭在壳体1内。第二电极端子33与电极组件2电连接。顶盖组件3包括绝缘体34,固定于顶盖板31下侧并将电极组件2和顶盖板31隔开。参照图5,顶盖板31包括贯通的第一端子孔311、第二端子孔312以及注液孔313。注液孔313用于向壳体1内注入电解液。第一电极端子32可设置于顶盖板31的上侧(即顶盖板31远离电极组件2的一侧),并从上侧覆盖第一端子孔311;可替代地,第一电极端子32也可部分收容或完全收容于第一端子孔311内。对应地,第二电极端子33可设置于顶盖板31的上侧,并从上侧覆盖第二端子孔312。参照图3,转接片4包括主体部41和连接部42;主体部41设置于顶盖板31的靠近电极组件2的一侧且连接于电极组件2;连接部42相对于主体部41朝远离电极组件2的方向突出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端子孔311内;连接部42具有固定于第一电极端子32的顶壁421,且连接部42在顶壁421的靠近电极组件2的一侧形成凹部R。其中,参照图3,电极组件2的极耳21(正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电极组件(2)、顶盖组件(3)及转接片(4);壳体(1)具有开口,电极组件(2)收容于壳体(1)内;顶盖组件(3)包括顶盖板(31)和第一电极端子(32),顶盖板(31)覆盖壳体(1)的开口且具有第一端子孔(311),第一电极端子(32)设置于顶盖板(31);转接片(4)包括主体部(41)和连接部(42);主体部(41)设置于顶盖板(31)的靠近电极组件(2)的一侧且连接于电极组件(2);连接部(42)相对于主体部(41)朝远离电极组件(2)的方向突出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端子孔(311)内;连接部(42)具有固定于第一电极端子(32)的顶壁(421),且连接部(42)在顶壁(421)的靠近电极组件(2)的一侧形成凹部(R);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保护构件(5),保护构件(5)设置于转接片(4),且覆盖顶壁(421)的下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电极组件(2)、顶盖组件(3)及转接片(4);壳体(1)具有开口,电极组件(2)收容于壳体(1)内;顶盖组件(3)包括顶盖板(31)和第一电极端子(32),顶盖板(31)覆盖壳体(1)的开口且具有第一端子孔(311),第一电极端子(32)设置于顶盖板(31);转接片(4)包括主体部(41)和连接部(42);主体部(41)设置于顶盖板(31)的靠近电极组件(2)的一侧且连接于电极组件(2);连接部(42)相对于主体部(41)朝远离电极组件(2)的方向突出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端子孔(311)内;连接部(42)具有固定于第一电极端子(32)的顶壁(421),且连接部(42)在顶壁(421)的靠近电极组件(2)的一侧形成凹部(R);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保护构件(5),保护构件(5)设置于转接片(4),且覆盖顶壁(421)的下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连接部(42)还包括侧壁(422),连接顶壁(421)和主体部(41);凹部(R)由侧壁(422)的内表面和顶壁(421)的下表面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保护构件(5)包括基部(51),基部(51)设置于凹部(R)内且覆盖顶壁(421)的下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基部(51)与顶壁(421)的下表面贴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基部(51)与顶壁(421)之间留有间隙;侧壁(422)设有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于炼王佳军王鹏李国伟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