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通风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9553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屋面通风器,它由外封板、外框架、竖撑杆和左右斜框架等组成,外框架下方设有向一侧倾斜的顶板,顶板两侧固装上泛水板,竖撑杆底部设有与房屋板连接的下泛水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传统的双面泛水双坡形天窗架改进成单面泛水,可节省天沟、落水管等装置,使用和安装十分方便,防水性好。(*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屋面通风窗架。
技术介绍
传统的屋面通风窗架,即天窗架为人字型双坡面结构,雨水沿人字型斜坡双面泛水,人字型斜坡底部连接天沟和落水管,雨水经天沟流入落水管。上述传统天窗架因必须与天沟、落水管配套使用,使用时总体结构复杂,安装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总体结构复杂,安装麻烦的缺点,提供一种单面泛水,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屋面通风器。本技术包括外封板(1)、外框架(2)、支撑外框架(2)的斜框架(3、3`),外框架(2)的下方设有向一侧倾斜的顶板(4),顶板(4)的左右两侧设有与内框架(5)连接的上泛水板(6a、6a`),与内框架(5)垂直的竖撑杆(11、11`)底部有下泛水板(6b、6b`)。由于本技术的外框架下方设有倾斜的顶板,顶板左右两侧设有上泛水板,竖撑杆底部连接有下泛水板,雨水经下泛水板直接流入屋面,将传统人字型双面泛水天窗架,改成单面泛水,可节省天沟、落水管等装置,安装十分简单方便,防水性能好。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封板、2-外框架、3、3`-斜框架、4-顶板、5-内框架。6a、6a`-上泛水板、6b、6b`-下泛水板、7、7`-檩条、8、8`-屋面板、9、9`-内撑杆、10、10`-下撑杆、11、11`-竖撑杆。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1,外封板(1)包覆在外框架(2)外部。外框架(2)上部分别由斜框架(3、3`)支撑,下部分别由下撑杆(9、9`)支撑。顶板(4)位于外框架(2)的下方,左右倾斜,以便向一侧泛水,上泛水板(6a、6a`)分别连接顶板(4)的左右两侧。该两上泛水板固装在内框架(5)上。内撑杆(9、9`)的上部分别连接内框架(5),下部分别连接竖撑杆(11、11`)。竖撑杆(11、11`)分别固装在檩条(7、7`)上,下泛水板(6b、6b`)的上部分别连接竖撑杆(11、11`),下部分别连接屋面板(8、8`)。权利要求1.一种屋面通风器,包括外封板(1)、外框架(2)、支撑外框架(2)的斜框架(3、3`),其特征为外框架(2)下方设有向一侧倾斜的顶板(4),顶的左右两侧设有与内框架(5)连接的上泛水板(6a、6a`)与内框架(5)垂直的竖撑杆(11、11`)底部有下泛水板(6b、6b`)。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屋面通风器,它由外封板、外框架、竖撑杆和左右斜框架等组成,外框架下方设有向一侧倾斜的顶板,顶板两侧固装上泛水板,竖撑杆底部设有与房屋板连接的下泛水板。本技术将传统的双面泛水双坡形天窗架改进成单面泛水,可节省天沟、落水管等装置,使用和安装十分方便,防水性好。文档编号E04D13/03GK2534279SQ0221958公开日2003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25日专利技术者张国平 申请人:江苏京江轻钢房屋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屋面通风器,包括外封板(1)、外框架(2)、支撑外框架(2)的斜框架(3、3′),其特征为外框架(2)下方设有向一侧倾斜的顶板(4),顶的左右两侧设有与内框架(5)连接的上泛水板(6a、6a′)与内框架(5)垂直的竖撑杆(11、11′)底部有下泛水板(6b、6b′)。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京江轻钢房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